文:
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周末跟同行朋友聊到赚钱问题时,他们普遍抱怨:
心理咨询行业太苦逼,很难赚到大钱;
心理咨询行业内卷严重;
单靠心理咨询养不活自己。
朋友的抱怨似乎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再不景气的行业,也有人能赚到钱,关键在于你如何理解赚钱的商业逻辑,心理行业也不例外。
微博上曾经流传的段子:
第一个犹太人在小镇开加油站,生意很火;
第二个犹太人想到加油站的客户需要吃饭,所以投资开了个餐馆;
第三个犹太人来了,想到来小镇的人多了需要住宿,于是开了个酒店;
第四个犹太人又发现住店的人需要生活用品,于是开了超市;
慢慢的小镇繁荣起来,而犹太人都变得富裕了。
而中国人却选择了不同的路线:
第一个中国人在小镇上开加油站,生意很火;
第二个中国人来了,发现加油站生意真令人羡慕,赶紧开了第二个加油站;
第三个中国人来了,看见前面2个同胞的加油站生意让人妒嫉,火速开了第三个加油站;
后来的同胞过来,继续打折促销开加油站;
最后恶性竞争,加油站纷纷倒闭,小镇又回到原点。
虽然只是段子,但却真实的暴露了现实生活中,各个行业最常见的恶性竞争现象。
同样的生意起点,犹太人选择差异性策略,切入不同的生意,把市场做大;而中国人选择模仿策略,不断涌入竞争成员,提升市场竞争激烈程度。
当心理咨询师都在抱怨行业太难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必要思考下差异性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挖掘出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建立自己在市场中的稀缺性,终归还是陷入内卷的怪圈。
所谓稀缺性即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且无法有效替代。稀缺性越大,价值越高。
比如:心理行业的著名专家学者。由于他们在心理某一领域取得瞩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建立起的行业威望地位,这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稀缺性。
在所有著名专家学者里,既能被行业广泛认可,又能为大众所熟知,即能破圈的心理专家,尤为稀缺,掰着手指头就可以把整个心理圈的专家数出来,他们的议价和吸金能力往往是顶级。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来说,不太可能都走这条学术专家路径,毕竟这种方式需要时间,且专业壁垒过高。
03
心理咨询师如何创造稀缺性
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横向跨领域复合型发展,另一个是纵向建立专业竞争力。
先说前者。所谓横向跨领域复合型心理咨询师,简单来说,就是「心理咨询师+X」,X 可以是任意元素,比如写作作者、讲演者、视频作者等。
能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老师非常非常多,能提供优质心理咨询服务的老师也不少,但是同时能写好文章,又能提供优质咨询服务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你做到:心理咨询师里最能写,或者写作者里做咨询最好的,你已经进入心理咨询师群体头部范围。
回顾心理行业成名的专家,你会发现不少专家正是走了这条成名之路。
另一个方向是,选择心理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建立深厚的专业能力。
比如,最擅长治疗抑郁症的心理咨询师,当用户有抑郁问题时,你是心理咨询师推荐池的第一选择。
要占据某一心理问题品类的推荐心智,考验心理咨询师极致的专业能力,这种认知是建立在超强专业胜任力、大量成功个案积累、极致口碑等综合实力上。
不论是这两种方式,或者还有第三种方式,最重要的是,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我们只有找到在整个心理咨询系统里,所处的位置,所具有的独特性,更有效的建立个人稀缺性,才能突出重围,成为真正赚钱的心理咨询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