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银行 | 心理词条

阐述定义:

消费者心理学属于经济系


搜狗百科+行为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课本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

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

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由于每个人的身份、职业、性格、兴趣爱好都不一样,虽然是同样的200块钱,但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一样。些人贫穷,缺少周转的资金,200块钱相当于他一个月的生活费;有些人赚的钱多,一天就能把这200块钱赚了回来。

但也有一部分的企业家勤俭节约,因为他吃过苦,所以更珍惜一丝一毫。因为身份和工资只是一个人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人的选择,还有很多变量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心理帐户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帐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虽然心理帐户起源来自于经济价值链的分析,但它也包含着社会心理学和人性的分析。心理帐户也包含着一部分经济人假设,对账户的设立与人的利益追求有关,也就是越具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在你心里会更加重要。

我见到过很多不合逻辑,但是很符合情理的恋情。在恋爱的选择中也和心理账户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你喜欢他,所以他在你的心里,价值会更高。有些喜欢完全是出自于本能,根本不需要理由。


背景来源


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首次提出“(心理账户)”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

萨勒认为: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之所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卡尼曼教授等提出的“前景理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推测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账户系。

1981年,丹尼尔·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理账户)”概念,表明消费者在决策时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

1984年,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实际上就是对多种选择结果进行估价的过程。究竟如何估价,最简单也最基本的估价方式就是把选择结果进行获益与损失。


案例分享


  1. 中彩票获得的;

  2. 过年爸妈给的红包;

  3. 自己辛辛苦苦通过打工得的生活费。

这三个不同渠道得到的钱,在我们心里的价值也不一样,尤其是第一种,我们更不会珍惜它,因为不费吹灰之力的就得到了,所以更容易导致不理智的买买买,容易造成过度消费。

由于冲动,买了不该买的东西。好不容易抢到了偶像的周边,过一阵子却突然发现花的不值。

心理账户的研究前景具有很大的潜力。

目前一类研究方向是与经济、金融交叉的应用领域研究,如金融投资领域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Chen,2016);消费领域的行为生命周期理论(Shefrin & Thaler,1988);

信用卡使用的消费误区,消费心理预算的研究以及交易效用的研究(Prelec & Simester,2001)等等。

不同的组合承担的风险和享受回报也不一样。由于每个人的心里账户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刺激,有些人喜欢平淡,所以选择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有一定的固定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稳定的心理帐户导致其行为有一定的重复性。喜欢画画的孩子总会挤出时间去画画,爱喝奶茶的人 一个星期内总有几天会抱着奶茶。

喜好融入心理账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心理账户中,有些财产却不易保值,就像食物、水果一样,会变质。

在某些人的眼里,预支工资透支消费约等于免费。因为贷款和信用卡的开销不需要在短时间补齐,拖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被人们忽视。在心理账户中,还款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不值钱。

相关科普


经济学家认为,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个体可支配的财富以及自由选择的范围会增大,因此个体的幸福感也会有所提高。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心理账户”理论解释消费行为。消费者根据生命周期不同财富的来源和形式,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心理账户:现期可花费的现金收入账户(I),现期资产账户(A)和未来收入账户(F)

在Kahneman和Tversky的前景理论中,损失厌恶理论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情景之一。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个人见解


明智的决策者往往会破除掉心理账户的这个心理限制,让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流动起来,这样才能够产生活力,从而让你更容易走向财务自由。


我们都有两个帐户,一个是经济学帐户,一个是心理帐户,心理帐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


经济学帐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换的,并无任何差别。在心理帐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样的态度,而是视不同来处,采取不同的使用方式。

由于心理账户,我们很容易乱花钱。理解了“心理账户”的概念,要发挥它的长处,摒弃它的不足。学习多种多样的投资方式,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分化风险。不能因为喜欢就盲目地追捧,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要学会三思后行。

情感账户就像是银行存、取款。恋爱的双方在感情好的时候就是在不断往里面存钱,让钱的价值不断增长。但是人生总不可能不花钱,感情受过伤,所以才会更加珍惜陪着你的幸福。

参考文献:搜狗百科+行为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课本
Tversky,A., & Kahneman, D.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4481), 453-8.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84). Choices, values, fram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4), 341-350.
Zhou, J., Xu, F. M., Liu, T. F., Zhang, J. W., & Jiang, D. (2011). Influential factors of basic features of mental accounting.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124–131.
陈灵芝. (2016). 时间心理账户与时间分配关系的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西大学).
李爱梅, & 曾小保. (2004). 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生产力研究(9), 18-19.
王利萍. (2011). 信用卡消费促进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暨南大学).
原创:芋元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