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X 皮格马利翁效应 | 岩读

文稿:挂宝
设计: TT
排版:TT
主播:Enya
来源: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是:你不行。”


这是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电影中学渣逆袭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除了漂亮而又坚韧的女主,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一个辅导班老师。如果不是他的帮助和鼓励,逆袭很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有人在影评中写道:“你的一生,有没有拼过命?如果没有,或许并不是你不强大,只是因为你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永远相信你会拼的赢的人,让你去为之努力。”


为什么这位老师的信念会给女主带来如此之大的力量?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来解释。


01

实 验 者 期 望 效 应&皮 格 马 利 翁 效 应

观察者经常带有某种特殊的期望或偏爱,这就使他们在研究中无意识地给被试发出某种隐蔽的信号。这些信号就可能使被试按照与观察者的偏爱相一致的方式作出反应,从而证实了观察者的预期。这种对心理学实验效度的影响被称为“实验者期望效应”(experimenter expectancy effect)。

当这种期望效应出现在实验室以外、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中时,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现代剧作家萧伯纳的作品《皮格马利翁》中,由于亨利·赫吉斯的教育、鼓励和期望,伊利沙·多利特(Eliza Doolittle)才得以才华出众。


02

罗 森 塔 尔 和 雅 各 布 森 的 研 究

1.理 论 假 设


罗森塔尔怀疑,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的某种信息(例如IQ分数)时,他们或多或少地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


2.方 法


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雅各布森与一所小学(橡树学校)取得合作,研究者对1到6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IQ测验。

研究者让教师相信在测验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在未来的这个学年中将有所提高。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

在橡树学校,总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三个班,共18名班主任老师(16名女教师,2名男教师)。每位班主任都得到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本班在测验上得分最高的前20%的学生,以便老师们了解在本学年里哪些学生有发展潜力。

但是,教师所得名单中的前十名学生是被完全随机地分配到这种实验条件下的。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控制组)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以为他们(实验组学生)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得分发展。

接近学年结束时,研究者对所有学生再次进行了相同的IQ测验,并计算出每个学生IQ的变化程度。

3.结 果


图1显示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IQ提高情况。

综合全校的情况来看,那些被教师以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IQ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分别为12.2分和8.2分)。然而,对图1进行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一二年级组中的巨大差异引起的。

稍后,我们将讨论导致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供了另一种更清楚有效地展示一二年级数据的方法,见图2。

图2向我们展示了每组学生中IQ成绩分别提高了10分、20分、30分的人数比例。


4.讨 论


正如罗森塔尔在他以前的研究中所猜测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当教师期望某个孩子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时,这名学生就真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Rosenthal & Jacobson,1968,P.85)。

此外,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此提出了如下几种可能的解释。

1. 低年级儿童的可塑性一般较高年级儿童更强。

2.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老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某种认识,那么该研究提出的期望就会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3. 也许只有低年级儿童的成绩会受到教师对待他们的特殊方式的影响,这些方式包括她对他们所说的一些话,说话时特殊的语气,眼神、姿势和与学生的身体接触等(Rosenthal & Jacobson,1968,P.83)。

4. 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

5.研 究 发 现 的 意 义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橡树学校的研究结果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表明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在校表现会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


它直接引出了在当今心理学和教育学中非常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即IQ测验的公平性问题。如果教师的期望变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那么这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可能也是不道德的。


03

后 续 研 究

在查肯、西格尔和德来岗(Chaiken,Sigler & Derlega,1974)的研究中,研究者对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情况进行了录像,研究者告诉教师其班里的某些学生极为聪明(这些所谓的“聪明”学生其实是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的)。

仔细观看录像,我们就会发现在很多细微之处,教师都表现出对“聪明”学生的偏爱。他们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微笑、更多的眼神交流,对这些学生的课堂回答给予更多的赞同。


该项研究及其他一些研究的结果表明,虽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是学生在校表现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的影响绝不仅限于IQ成绩。


04

近 期 应 用

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许多研究人员正努力研究新的方法,用于概念化和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

一些研究带头人聚焦于现有的关于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并提出不同的测试方法。这些方法与以往简单地将一般智力分数命名为IQ的陈旧的、局限性的方法大不相同(参考Benson,2003),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三元智力测验(1993)。该测验可用于测量智能的三个显著方面:分析智能、实践智能和创造智能。

另一个智力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早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至今仍在智力研究和测量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德纳指出,我们不仅仅有一种或三种智能,而是有八种不同的智能(Gardner,2006)。

看完这些研究,相信你已经明白了,电影中的老师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幸运地遇到一个无条件信任你、鼓励你的人。但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实验者”,自己给自己期望,发掘出自己更大的潜能。


参 考 文 献 
摘自《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1] Rosenthal, R., & Jacobson, L.(1966).Teachers’ expectancies: Determinates of pupils’ IQ gains. Psychological Reports,19,115-118.
[2] Chaiken, A., Sigler, E., & Derlega, V.(1974).Nonverbal mediators of teacher expectancy effec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144-149.
[3] Sternberg, R.J.(1993).Sternberg Triarchic Abilities Test. Unpublished test, Yale University.
[4] Gardner, H.(2006).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horizons.Jackson, TN: Perseus Books Group.

作者简介:挂宝,设计: TT,排版:TT,主播:Enya。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