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山寨证书”,能终结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证乱象吗?

文:喜猫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
原文标题:人社部出手整治“山寨证书”,能终结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证乱象吗?

 01 

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重磅消息: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下面简称《通知》),将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

而重点,就是打击那些假冒权威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

心理行业,刚好是这些行为的重灾区。

自从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市场上就冒出了很多培训机构在贩售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证书。

这些证书往往冠以国家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声称自己的证书受“国家认可”;很多明明是培训证书,却说自己提供“职业资格”或“岗位合格”的证书。

喜猫对此,也写过文章进行了专门的盘点:起底心理咨询师发证机构,辨别市面上证书真伪、含金量

前两天,喜猫还发文,介绍了央视曝光的部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中的猫腻,也有不少机构把颁发的证书的性质混淆,让人误会他们颁发的培训证书是“职业资格证书”。

有的机构同样打出“国家认证”的字眼来招徕学员。

而本次人社部的专项治理工作,就规定对“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等情况”进行严格治理,重点勘察:

是否违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和“职业资格”“岗位合格(凭证)”“专业技术职务”等字样;是否违规使用国徽、政府部门徽标等标识,以及与上述相关或易产生歧义和误导的字样、图案或水印;是否违规使用本机构以外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标识等。

换句话说,如果这些机构继续使用国家的名义,宣称自己受国家认证等信息,国家真的会找上门进行制裁的。

除了违规使用字样,虚假宣传也是心理行业很多所谓培训机构会采用的手段

此前新华网就报道过这类乱象,发现许多机构宣传自己的证书时,常常说:“拿证一般需要两到三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快的一个月就行。”

而且是“零门槛”、“高收入”、“拿证即就业”。

像前两天央视曝光的很多“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机构,不仅表示自己的证书是“健康行业里含金量最高的证书”,而且拿完证书之后“年收入可达10万~50万元”。

这种夸张失实的虚假宣传,导致很多人不明就里地入坑,不仅自己赚不到钱,而且由于这些培训并不正规,他们在进入市场后反而容易对用户造成了伤害,进一步则伤害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

而本次人社部的专项治理工作,对“是否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等情况”也将进行严格的勘察和治理,重点关注:

有无假借行政机关名义或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部”“原×××部”和“包过”等字样进行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宣传等。

同时,对“违规培训、违规收费”也将进行治理:

是否存在超出办学许可范围开展培训;是否存在无办学许可证开展培训;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是否存在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甚至不培训(评价)或培训(评价)走过场直接发证;是否存在恶意终止培训、抽逃资金等。

新华网此前报道过,很多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在招揽学员时,会跟用户说培训时“如果着急,就全天挂着,听不听课无所谓。”而考试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一般一次就能过,实在不行还可以找人代考。”

许多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机构也会跟学员说会“帮你在7天内完成官方的课程学习”,所以学员如果时间精力有限,甚至不用学习具体内容,机构在“考前会给考生下发密卷,确保一次性通过考试。”

像这种“不培训(评价)或培训(评价)走过场直接发证”的行为,也在本次的治理范围之内。

同时,“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其他违法违规情况”也列在了重点治理范围内。

像现在很多机构那样,误导学员把培训证明当成职业资格证书(“故意混淆概念”),拿着心理行业人才缺口大、国家颁发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情况做噱头,把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说成了“零门槛”且“轻松年入数十万”的黄金岗位,不仅是刻意炒作,而且已经涉嫌欺骗欺诈

这些都是国家重点治理的对象。

 02 

心理行业的乱象引起争议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近年来许多新闻中都能看到。


有的是学员受骗上当蒙受财产损失,有的则是机构学员拿着不正规的证书,以咨询的名义行销售之实,给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

而呼吁管理,尤其是对市面上的各种心理咨询培训机构进行重点管理的呼声,也一直不曾断过。

就在前不久的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在两会提案中还说到,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管理体系,对各种社会心理机构进行规范管理

国家卫生部门要发挥专业优势,制定行业标准、引导行业规范、建立监督机制,加强检查督导,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信息公开等管理体系,对各类心理健康机构服务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

本次《通知》,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心理行业乱象,但有些具体的措施,其实是对许玲的提案的一个回应。

如通知中规定:

在专项治理基础上,建立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黑名单”制度,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此后,对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实行常态化管理。

其实也是在“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信息公开等管理体系”。

同时,通知还规定:

要加强对职业资格目录、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技能人才评价等有关政策宣传,按照我部有关文件要求做好新职业培训评价发证工作。加大对人社部门备案的评价机构及其评价范围的正面宣传力度,引导公众了解证书查询渠道和方式,判断证书合法合规性和含金量等。

对于心理行业来说,这样的宣传,既有助于心理人和社会大众甄别合格的心理机构,又避免了想要入行的心理人被一些不合格机构误导,也能让大众知道应该避开哪些“坑”。

一边规范乃至淘汰违规违法的机构,清理乱象;一边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既防止受骗上当,也是引导大众对这个行业形成正确的认知。

对于中国心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这两个主要措施,都是非常必要的。

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一次的通知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探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通知》原文。

我是喜猫,关注我,第一时间掌握心理行业资讯。

作者简介:喜猫,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榜(ID:psytop),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