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像只黑狗,一直咬着我不放”|抑郁症缠身的人…

8月22日,四川泸州一个15岁女孩从25层楼一跃跳下,楼下冒死徒手接女儿的42岁父亲被女孩砸伤,随后两人均经抢救无效死亡。

让女孩不愿留存于世的魔鬼,叫抑郁症

近年来,抑郁症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截至2019年12月,新浪微博「抑郁」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4.5亿;百度「抑郁」相关的帖子多达2700万个;知乎话题下「抑郁」一词条的关注量为82万人。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相关数据来看,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达3.5亿人,十年以来增速达至18%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抑郁症(Depression)


外界的不解

很多人认为,抑郁就是不开心而已。因为总不开心就悲春伤秋,甚至走向自杀,简直匪夷所思

看客心理的人们说,你有什么可抑郁的,你哪过的不好了?你就是太闲了,忙起来就好了

怀揣善意人们,帮抑郁症患者分析为什么会不开心,最后告诉他们:“你要想开点”。要求他们,“ 要停止负面的想法。”

对抑郁症带有偏见的人们觉得,他们就是懒惰和矫情,哪来那么多无能的借口?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抑郁症不是“不开心”、“厌世”那么简单,只是嘴上说说你努力就不难受了、别胡思乱想就好了就像跟头发说别再掉了跟盲人说你睁开眼就能看到了跟要死的人说你千万别断气一样,无济于事。

在国内,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9000万人而就诊率却不足4%。外界的不理解让本就敏感的抑郁症患者产生病耻感,缺少勇气去就医;更让他们鲜有将自己的病情宣之于口

于是,你会发现平时正正常常的一个人,也会说说笑笑并没有什么不妥的一个人,“突然得抑郁症了”,甚至突然因为抑郁症自杀了


抑郁症患者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抑郁症病理特征:

抑郁症(Depression)(又称忧郁症、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抑郁症,是病理性的。这种病理性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时呈现出恶化。

抑郁症患者像是魂魄分离一样,灵魂和肉体彼此割裂;且能明显感觉自己无法调整这种情绪。

他们对快乐没有感觉高频低迷,近在耳边的声音,能听到却感受不到

在生理上常体现为:闭经、失眠、嗜睡、梦魇、畏寒、四肢无力…走动就会头晕、脚软

他们的“懒惰”是因为患上了抑郁症,觉得做什么都没劲、活着没意思,才无所事事,才显得“懒惰”。

他们的“矫情”是缺乏让他们感觉愉悦、轻松的激素,于是他们很难感受到快乐。

他们反而比常人更加坚强。大多数病患,即便痛苦也要努力求生。

然而,他们面对着常人无法体会的困境。

自救者们,积极性不断被突发的抑郁中断,不断被身边的人忽视,不断的怀疑自己,在“下定决心”和“丧失希望”中反复辗转循环。

求医者们,面对剧烈的药物副作用,希望以毅力“振作起来”,但反胃恶心、不想看诊、嗜睡难控,不断的把他们“打回原形”,让他们难以从抑郁之中逃脱

2003年4月1日,著名巨星张国荣因抑郁症离世。坠楼前,他在写下的纸条中说:“Depression,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这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医学教授林文杰表示:“我深信他最终的行为不是他“自愿”或能“控制”的。他深知自己病情之严重而又积极寻医遗书结尾更表达了他的极度无奈,以及留恋此世的意愿。”

 抑郁症成因

遗憾的是,目前关于抑郁症的成因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关于抑郁症成因的理论,非常复杂。

就其生理成因,目前大部分成因理论假说趋向于以下4个:

基因

研究者认为,多种与抑郁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其中,最丰富的研究包括5-羟色胺系统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关联的多态性位点)、多巴胺系统基因(多巴胺 D2 型 受体)及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的关联

相关候选基因可以通过降解和转运功能调节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或多巴胺的水平, 也可以通过改变脑内受体数量调节信号传导, 影响个体抑郁水平。


脑区异常

脑区异常体现在其结构和功能异常

抑郁症病人与正常控制组相比在 MRI 中表现出“边缘皮质” 通路的损伤, 其杏仁核右侧旁扣带回具有更小的灰质体积,通过右侧顶叶区域的白质纤维完整性降低

抑郁症病人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小脑后叶、右侧额中回表现出明显的比率低频振幅的下降,在左侧枕中皮层、右侧顶下小叶、右侧楔前叶表现出局部一致性的上升。

研究还发现,抑郁模型下丘脑异常的大量证据,如下丘脑体积及神经元数目、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下丘脑相关激素、神经肽、与其他脑区功能联系的改变等。


细胞因子假说——免疫异常

1999 年 Maes 提出了“抑郁症的炎性应答系统模型”,认为抑郁症与炎性应答系统的激活有关,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

外周免疫激活通过释放前炎性细胞因子导致与抑郁症相关的各种行为,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生化改变。

这种假说也被表述为“抑郁症的巨噬细胞理论”和“抑郁症的细胞因子解说”。   

细胞因子诱导抑郁症可能的机制有脑-5-羟色胺系统功能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

进化


《心理学评论》曾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抑郁事实上是一种适应,一种既带来代价,同时也带来好处的思维状态。

抑郁之所以是适应,而不是适应不良,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大脑中有与5-羟色胺相关的5HT1A受体。


研究发现,没有这种受体的啮齿类动物,在面对压力时较少出现抑郁的症状。这暗示着这种受体可能是促发抑郁症的原因。

科学家比较了鼠类与人类5HT1A受体的功能部位,发现存在99%的相似性暗示着这种受体是通过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

除生理因素外,诸如被损害的记忆的外因也极有可能是导致抑郁的因素。多数患者的致病史都其相关。由于每个人的心里承受力先天、后天不尽相同,个体的差异也更加明显,此处不再赘述。

抑郁症可以治愈吗?

每一个人都知道,医学上没有百分之百。虽然没有人能准确的下定论,抑郁症的康复非常困难,但确实有很多患者从抑郁症中走了出来。

综合了多位走出抑郁症的患者的痊愈自述,康复历程重点以下几点为主:

求医&咨询

抑郁症病人首先要否定外界一切的“你没病”,第一要务就是治病。

定期去看医生。也许就医的过程中抑郁发病会爆发无数次,会在一次次就诊中对其有效性产生怀疑,不想去看诊;

即便如此,也要尽可能的去定期看医生,按照医嘱吃药,不要擅自停药。

你的意志力虽然会被病理的恶性循环击败,但这在求医初期,是正常的。

咨询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大多数外因致病而造成的抑郁痛苦,最终需要患者本人自己渡过,在这之中,心理咨询师可以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然而,一些病患本人甚至其家庭,在信任和物质方面,都不太倾向心理咨询。

但事实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会对患者的外因致病心理有高度准确的剖析。

提高健康素养

大量病患病症显示,当患有抑郁症时,患者生理上也会出现失眠、头晕等症状;而痊愈的人在生理上会有明显的改变:结束了长期的失眠、嗜睡,有运动的主动性。

因此,健康的生活条件:合理补身、尽可能运动也显得尤为重要。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锻炼越多的人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小

2019年11月5日发表在《抑郁与焦虑》(Depression&Anxiety)上的一项研究,定期锻炼可能有助于预防遗传风险较高的抑郁发作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运动可能会随时被发病中止,也可能出现头痛没劲,但不要担心。运动只是巩固身体的一种手段,不是把它设限成检验自己执行力和意志力的标准。

认知

自杀是重度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因为痛苦或看不到希望,会让他们产生“只有自杀才能解脱”的幻觉。

关于痛苦:自杀只是在提醒你你不舒服了,除了自杀,还有方法使自己不痛苦,那就是先在身体上感觉舒适

关于希望:治疗是一个需要坚持、慢慢有好转却又容易反复的过程。可能在这个过程里进了11步退了5步,也可能在这个过程里进了11步退了11步,不论怎样,不要心急,治病的过程就是这样

关于生死,知乎高赞的一位答主说:

我无数次想到过死,常人可能难以想象,处于抑郁中的人为何不会畏死,因为如果真的有地狱,那十八层就是苟存人间的抑郁,那是一种在深海无限坠落却永远不会死亡的窒息。

但不要死。

我曾经为了清心静气学过些玄学的皮毛,玄学的精髓在于“变易”,万物生生不息斗转星移,只要没死,就还能等到转机,等到故事,等到新绿破土,等到眠蛰复苏,等到好长好长的春天。

世界和我爱着你。

References
Andrews, P.W. & Thomson Jr., J.A. (2009).The bright side of being blue: Depression as an adaptation for analyzing complex problems. Psychological Review 116, 620-654
Paul W. Andrews. Depression Evolutionay Roots
Kruijshaar, M., Barendregt, J., Vos, T. et al. Eur J Epidemiol.(2005). Lifetime prevalence estimates of major depression: An indirect estimation method and a quantification of recall bias.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depression. wikipedia
潘玉芹.(2006).细胞因子和抑郁症.心理科学进展,14(6):901~906  
王晓乐.(2015).下丘脑异常与抑郁症.心理科学进展,23(10): 1763–1774
曹衍淼.(2016).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心理科学进展,24(4):525–535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