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各种陪伴类APP逐步出现在公众视野,如FM、播客、clubhouse,并呈现增长的趋势。为什么他们都有陪伴的作用?甚至游戏陪玩、语音陪伴、歌曲、视频、相声等形式的陪伴……均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
对于每位年轻的具体需求不同,他们也会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那一款社交陪伴。
而这类的社交软件也不在仅限于单一的社交功能。就我个人而言,我开始会选择QQ音乐这样的软件,通过音乐产生共鸣。之后我又会换成喜马拉雅,里面有我比较喜欢的德云社郭德纲、于谦的相声,每当晚上没有困意的时候,就会听着他们的相声入睡。而如今,我的陪伴软件是壹心理。忙碌一天之后,会在app上,看看文章,听书或者听课程,有时还会给私信的小伙伴回复消息给他们一个简短的心理咨询。
阐述定义
陪伴在心理学中的含义是什么?
陪伴属于交往的方式。狭义的陪伴,即一个人与另外的一个人的相处,陪同和伴随。广义的陪伴,是指人能够感觉到已经去世的人或其他生物,以及大自然对自己的陪伴。
学会了与大自然以及其他生物的交往方式,能够感觉到这种陪伴,是一种充实性的独处,是人格成熟、强大的标志。
心理学上,
陪伴是如何形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无法排解的焦虑与孤独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是有社交需求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需要通过社交来寻求内心的感情寄托、信任感与归属感等。
随着工作节奏是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是不断加大。大批90后、00后逐步步入社会,他们有的背井离乡独自打拼,有的身居高位肩负重任,有的受原生家庭影响抑郁烦闷,有的深陷升学的题海抓耳挠腮……找不到心灵的栖息之地。
而他们或许是独生子女不能很好的得到父母理解,或许不想被同事看穿一切,或许无法向朋友开口,一个个孤立无援的灵魂,会寻求心灵慰藉与陪伴,即使一个人,也不希望总感受到孤独。
在人际交往上,
如何增强陪伴的作用?
一、社会交换体验的感受
人际交往是一种互相作用的社会行为,当一个交往者对另一交往对象作出某种行为时,会引起交往者相应的行为,是一种直接、即时发生的交换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如信息、金钱、地位、情感、赞许、荣誉和物品交换。
人们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付出的是代价, 得到的是报偿,利润就是报偿与代价的差值。如果人们在交往中投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能量越多,带来的同样的奖赏越多,人们就会觉得这种这种交往的价值大,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缩小,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这时双方的交往活动就会增加,重复这种交往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假定交换中的人们在与他人交往后产生的心理体验,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至少是应该实现公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发现或者说体验到给予别人的多,但得到的却很少,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终止这种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总是付出的少,得到的却多,他也许会希望这种社会交往继续保持,也许会产生内心的不安。只有当人们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益达到平衡时,或者自己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时,自己的报偿与代价之比相对于对方的报偿与代价之比是同等的时候,人们才会产生满意感,并心安理得地希望双方的社会交往继续保持下去,同时产生愉悦感,达到双赢的目的。
当然人们对报偿和代价的认识并不是固定的,也不一定物质的,而是心理效价。人们对自己获得的报偿与付出代价的认识也许会被别人所不理解、不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人际关系或人际交往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人看起来根本不值得做的事情,当事人做的却很积极、很有趣,而有些在当事人看来很值得做的事情,却被另一些人很不理解、甚至于不齿。
二、相互作用的体验
相互作用是以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来分析人际关系。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作用,来而有回报,来而不往非礼也。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会产生情感的交流,如果说双方的交流中你重视我,我也重视你,相互尊敬和报答、相互喜欢和称赞、相互理解和包容。相互之间感到安宁,感到心情愉悦,就会非常乐意继续进行交往。但是,交往的双方中任何一方对交往不满意时,就会影响双方继续交往,甚至中断交往。
三、轻松的自我呈现
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可以轻松的运用自我表现、自我暴露等多种策略呈现自己。更强调人际交往中人的自主性动机和目的性。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是与自我呈现分不开的。所谓自我呈现就是在交往中“敞开心扉”,把自我的部分信息、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交往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逐渐的自我呈现中发展起来。所以自我呈现又称之为自我印象管理。
自我呈现借助自己的言语向交往者叙述自己的事情,用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达你对另一个交往者的信任, 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从而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喜欢。与此同时,对他人的自我呈现的同时引发他人也做自我呈现,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并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增强自我觉察的能力。
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把自我呈现给他人,引起交往者的喜欢、称赞和尊重。但是,在自我呈现时需要注意,无论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多么亲密,自身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自已的隐私问题。而在社交媒体中,避免面对面所产生的回避,也少了很多压力,更多人也只是抱着一种萍水相逢彼此可以毫无顾虑的畅所欲言。大大满足了很多年轻的“佛系”交友的心态。
四、容易平衡的得失
人际交往的得失是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特殊的感情反映。我们每一个人与人交往时,从一开始就在心里对对方评头论足,我们从交往的对方的反应中,认识自我,体验到自尊和自我。同时,自己也会对别人产生某种心理期待,而这种期待往往与他人能给予的不一定能吻合,于是我们会在心理上产生得与失的矛盾。如果我们主观判断是“得”,是认同和赞扬,我们对尊重我们、喜欢我们的人就会产生好感,并很乐意与之交往。如果我们主观判断为“失”,被否定和伤害,我们对批评和贬低我们的人,同样也会越来越失去与之交往的需要和欲望。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更喜欢那些在交往中先对我们讲一些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人。我们对这样的人的喜欢程度会比我们喜欢那些一直说好话的人的程度更强烈。这种先贬后扬的人际吸引效应就是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得”与“失”现象。人际关系的和谐就是在这种“得”与“失”中达到平衡。
FM、播客、clubhouse
为什么有陪伴的作用?
一、虚拟世界感带来的满足
在各大软件中,都会抨击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内心。有人喜欢听着FM,内心与之共鸣。可以是一首歌曲,也可以是一段文字,还可以是某个人的某个故事,都会让我们激起内心的共鸣。让本以为孤独的自己,有了更多同行之人,也让自己知道,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也有和自己感同身受的一些人存在。
陪伴更是很多90后、00后虚拟社交的主要需求,尤其是他们更享受处CP带来的快乐。根据国金证券研究创新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95后虚拟社交最看重的是陪伴,他们试图通过网络陪伴排解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CP感源于90后、00后在看动漫、影视作品时对角色的撮合,习惯于将那些志向、爱好等趋同的美好角色组合在一起。绝大多数虚拟CP仅仅停留在网络上,他们并不期待网络与现实接轨。他们甚至并不看重彼此的现实关系和条件,他们在意的只是精神世界的锲合度。
二、多样陪伴成增长趋势
既然有陪伴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供给。于是,各类手机软件以满足陌生人交友需求为目的,为供需双方提供平台,赚取提成;很多手机app都增设交友功能,为了是更多使用者寻求认同、陪伴,亦或是慰藉。
那么,未来陪伴发展会如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交圈,只要需求还在,陪伴的供给也会一直都在。
个人见解
心理学意义上的陪伴,是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陪伴。
有人说一种理解的陪伴就是所谓的同理心,还有一种就是倾听。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世界已与父母辈的时代所不同,观念观点也会有新的变化。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当我陪伴他去穿越那段生命黑暗的路径,实质上也是在陪伴自己度过生命中一段特别的历程。这样的过程很多时候是自己陪伴自己度过,但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或因个体需求的不同时,则会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的陪伴方式。
同样的陪伴方式让我们成本彼此的倾听者,在倾听、倾诉的过程中,除了听见故事,最重要的是能够真心的感受,我听见了你的痛苦,明白了你的创伤,于我也完成了倾听、倾诉到接纳的过程,而接纳就是一种护持,全新的护持就是最好的陪伴。
陪伴,如同壹心理的那句话一样——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