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子选了一种最惨烈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从29楼跳下。
三十岁的年纪,看着就像二十刚出头,肤白貌美,说的就是梅子这样的女人。
和她的一面之缘,她一直在说:我的生活不错,老公是大学教授,女儿5岁,公婆帮着带,自己在单位管财务,我的生活不该有问题呀!
她不能接受自己的生活出问题,虽然这一年来,她每天都打不起精神,直到有一天她开车时,脑子里突然冒出冲向人群的念头!她怕极了,这个念头一直闪现!
结果她躲开人群,撞向了一棵树……
所有人都认为她没病,连医生们都说她作,身体没问题,自己没下岗、老公没出轨、年轻貌美还不缺钱……怎么会抑郁?!
梅子每天都很自责:打不起精神送孩子上幼儿园要麻烦公婆,老公带自己出去散心可就是不想出门,完不成老板给的工作,医生都说自己没病了还好不起来……
就连见我,也是闺蜜觉得她不对劲硬拽着她来的,因为她老公说她不需要见心理医生,国庆节安排了全家出游,出去散散心她就会好了。
可我知道,这时的她并不适合和家人旅行,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这些很简单的事,对梅子却很困难,因为这时的她,深陷抑郁。
临床心理学家Margaret Rutherford博士,在2014年时创造了“隐匿型抑郁症”这个名词;这并非是正式的病理诊断,而是一种综合征。
完美主义、过度的责任感、不让任何人接触真正的你。是“隐匿型抑郁症”(perfectly hidden depression)通常伴随的三种特征。
多年的临床工作,我遇到很多这种表现的人群,他们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可他们自己却深陷抑郁的泥潭难以自拔。
梅子就是这种隐匿型抑郁症,她没有听从我的建议,假期还是和家人出行,因为怕大家会失望。她也没有辞职或请假,推掉她无法应付的工作,因为她害怕老板失望。
我怎么可能抑郁呢?
她封闭自己,不向他人求助,不允许自己出问题,这一点,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Rutherford博士听过无数个符合隐匿型抑郁症的人讲的故事。他们都说他们感觉自己不对劲,他们甚至也曾去网上检索抑郁的症状,但却发觉似乎并不符合自己的感受。
“我的生活很圆满,我爱我的家人,我的事业蓬勃发展,也有健康的社交生活。我真的每天都为自己的好运气感恩。”
然后他们会怎么样呢?他们会因为如此怀疑自己感到羞愧并责怪自己。
但是当他们知道了隐匿型抑郁症这件事以后,便豁然开朗。
典型的抑郁症是真实存在而十分危险的。隐匿型抑郁症同样危险。这些被隐藏起来的疼痛,和为了保持完美生活而持续累积的压力,逐渐使人心生绝望、难以忍受深重的孤独感,进而萌生出自杀的想法。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全球有逾3亿人患抑郁症,中国有5400万,相当于每100人里至少有3个抑郁症患者,但就诊率仅有8.7%。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患者并没有选择求助?也许他们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抑郁了,也许是完美主义和过度的责任感让他们无法承认:我抑郁了。
也许从童年,他们就是这样来面对痛苦和困境。这种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潜藏在思维、行动中,很多人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
被领导批评、被同事误解,亲爱的人离开,你强忍眼泪、一遍遍说服自己要坚强。
一直加班保持高压工作状态时,你会为自己而骄傲——为什么要好好休息和放松?谁有时间休息。
对孩子严格要求,不允许配偶有异议。
可这一切也许都在掩饰你的抑郁,以一种过于完美的方式。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如果你的抑郁症状并不是由某种医学疾病导致的,谈话形式的心理治疗或许会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心理治疗中,你可以在学习应对抑郁症状的技巧的同时,逐渐领悟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这也有助于防止抑郁情况的复发。
心理治疗的方式有多种,对于治疗抑郁症而言,最为常见的三种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人际关系治疗(interpersonal therapy);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psychodynamic therapy)。
你的心理治疗师也许会综合使用这几种方式。
一些心理治疗模式会教给你克服负面思维的实用技巧,你可以运用它们对抗你的抑郁情绪。
心理治疗有助于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自己会有某种感觉,你的抑郁情绪的诱因是什么,以及如何保持心情健康。
心理治疗的主题:
抑郁发作的一个关键特征是你感到不堪重负,无法集中注意力。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你后退一步,看看是什么导致了你的抑郁情绪,并对此做出改变。
心理治疗的常见主题会涉及以下这些:
人际关系:了解你的人际交往模式,构建更好的社会关系,这可以帮助你减轻孤独感,获得应有的社会支持。这些在抑郁症的预防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为自己设定边界:如果你感觉压力很大,不堪重负,或是没法拒绝别人的请求,你更有可能陷入抑郁情绪中。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设定自己行事的界限有助于减轻你的压力,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你辨别和确定你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与一个你信任的心理治疗师交谈,他给予你的积极反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你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
抑郁不可怕,可怕是是你隐藏了你的抑郁。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走过黑暗,我们终将迎接光明。
文:金瑜
责任编辑: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