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效应:我们为何倾向于正面评价呢?|心理词条


阐述定义


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又叫正性偏差(PositivityBias ),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对于这种偏差发生的原因,心理学家有两种解释:一是由马特林(Matlin)提出的极快乐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它强调人们的美好经验对评价他人的影响;对慈悲效应的第二种解释则仅仅限于我们对人的评价,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作较好的评价,所以对他人的评价也比较高,但这种慈悲效应只发生在评价人的时候。

 

背景/来源


慈悲效应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E.西尔斯( 19081989 )提出,他专注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曾担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人文与科学学院院长。

 

在一项研究中,大学生把92%的教授评定为好的”,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对他们同时有正性和负性印象时也如此。西尔斯(Sears )认为这种偏差只发生在评定人时,他称之为人的正性偏差( positivity bias )当人们被美好的事物包围的时候,比如善良的他人、晴朗的天气等,他便觉得愉快。即使后来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自己生病、邻居对自己不友好等事情,人们依然会依照美好的经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有利的评价。


其结论是,大部分的事物总是被评价得高于—般水平,因为与不愉快的事情相比,愉快的事情更容易被人回忆起。

 

西尔斯还指出,人们对所评定的他人有一种相似感,因此人们对他人的评价要比对其它物体的评价更宽容。当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作较好的评价,就会对他人的评价也比较高,但这种慈悲效应只发生在评价人的时候。

 

案例分享


我们可以从“慈悲”这个词看出,这是对人们恻隐之心的体现,也就是说人们即便内心对某个人某件事有负向的评价,但仍然会倾向于说好话。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商家会经常做这样的活动,免费发放一些吃霸王餐的机会,而抽到霸王餐的人会去吃饭,品尝里面的菜式,然后感受人家的服务,虽然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但商家之所以要开展这样的活动,就是希望能够增加人气的同时,可以得到正面的评价。


而作为抽到霸王餐的体验者,也许在整个吃饭和感受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也会有不好的体验,比如有的菜口味一般,上菜速度较慢或者人太多等等。但由于我们内心对于免费这件事情的快乐,会冲淡我们对别人苛责的要求,让我们在点评的时候依然会给打下五星好评,依然会感谢商家,而且依然会写上以后还会再来,其实也许你以后都不会再来这家店了,这就是慈悲效应的体现。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问你对某个人的看法,你也会倾向于跟这个人说所讨论的人的优点,也是这个道理。再比如你去一家小店买东西,没有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其实你对这个店子的印象就是物类不全,但如果你从那家超市走出来,刚好有人问你,这家怎么样,你可能依然会礼貌的说还可以,这也是慈悲效应起的作用。

 

 

相关科普


爱情关系中情侣的正性偏差(Positive bias),这种正性偏差是爱情关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指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情侣以及他们的恋爱关系的评价比真实的情况更积极。正性偏差在爱情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个体是否继续保持一段爱情关系的决策,能准确的预测爱情关系的稳定和个体对爱情关系的满意程度。

 

然而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人们是如何保持对情侣的正性判断偏差的,即便这种正性判断偏差经常遇到与判断不一致信息的挑战。换句话说,在一段爱情关系中正性偏差保持的计算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强化学习理论认为,当面对不一致信息时,个体通常调节他们的期望,缩小期望与信息之间的偏差。所以爱情关系中的正性偏差的存在是对强化学习理论的一种挑战。

 

何为强化理论学习呢?学习强化理论是由哈楼(HFHarlow)首先提出的。哈楼认为,人们对客观外界所发出的刺激而产生某种反应或行为,但是当行为或反应的动因降低或消除后,人们再面临同样的刺激因素,又会引起他产生同样的反应或行为。哈楼把这种情况下特定的刺激和反应的结合(S-R结合)得到选择性加强的情况称为学习,并认为建立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强化。

 

使用信念更新任务对爱情关系中的正性偏差现象保持的机制进行研究。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对自己情侣的人格特征进行两次评价。


在第一次评价之后,给被试呈现情侣的自评分数(Actually score)。然后,让被试对情侣的人格特征进行第二次评价。两次评价的差异作为被试对情侣人格特证信念更新的指标。


实验中设置两种条件,一种条件为情侣自评分数大于被试第一次评价分数,另一种条件为情侣的自评分数小于被试第一评价的分数。初步预实验的结果表明,想要的信息(Desirable information)的绝对更新值(Absolute update value)显著大与不想要信息(Undesirable information)的绝对更新值。


也就是说,在对情侣的人格特征进行判断中表现出信念更新中的显著不对称性现象,即与不想要的信息相比想要的信息在关于情侣的信念的更新中贡献更大。这或许是恋爱关系中正性偏差保持的运算机制。

 

个人见解


在我看来,这种慈悲效应(正性偏差)对我们人际交往其实有非常正面的影响,毕竟当我们对待事物和人物更宽容的态度,会使自己和对方都更加舒服,虽然稍有偏差,但也相当于是一种对严苛生活的润滑剂。

 

其实我们也能知道,在评价他人时持积极的态度的内因,是我们在评价自己时存在更加乐观的偏见。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相信,与其他人相比,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的事情,而不会经历消极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相信,与别人相比,自己更有可能碰到好的事情,会有自己满意的成绩或工作,碰到满意的伴侣与婚姻。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无疑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这种积极偏见还会使我们相信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能够做比我们实际能做的更多的事情,就会产生计划谬误。比如我们会常常为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任务或者计划,最终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按照计划完成任务。由此可见,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人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宽大而乐观的,因此,我们都要注意到这一点,尽量客观评价别人与自己,不要产生超出实际过高的预期。

 

当然了,整体说来,正性偏差对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和意义,除去不切实际的的预期,我们当然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慈悲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宋洪文,张效初,《面对不一致信息的挑战浪漫关系中的正性判断偏差是如何保持的》,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
作者:Dakota?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