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indfront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 (ID:mindfront)
原文标题: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因为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不怕被任何人讨厌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说不,不用担心得罪任何人,是许多社恐人的终极梦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都缺乏“被讨厌的勇气”,会担忧他人对自己的想法,害怕自己会被他人不喜欢。这些顾虑多少缚住了我们的手脚,也阻碍了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
01
让所有人都满意是有代价的
职场剧《三十而已》里的钟晓芹就是个典型的老好人。在公司,大到帮别人完成工作,小到修咖啡机,只要有点麻烦事,同事就会连绵不绝地呼唤她出现。
在晓芹心中,同事间互相帮助再正常不过。有时即便同事的请求有点过分,她也是心里一边吐槽着,嘴上却忙不迭地答应着,然后急匆匆地去帮忙。
想让所有人都满意是有代价的,钟晓芹成了名副其实的“便利贴女孩”。
刚开始同事对于钟晓芹的付出抱有几分感激之情,但时间一长,所有人都视她的帮助理所当然,甚至慢了还会不耐烦地催促……
像钟晓芹一样,落入“讨好他人”陷阱的人也并不少。他们大多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总在维持着好人人设,因此毫无原则的妥协和讨好,不敢拒绝他人。
这些老好人也常常因为无法拒绝而感到痛苦,一点点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也干扰到了正常工作、生活的节奏。
以下这些迹象表明了我们可能太在乎别人怎么想:
无论是来自谁、什么样的批评,你都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回应;
想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
没有设立或维护自己边界的习惯;
我好像是个“完美主义者”;
如果自己的意见与他人的意见不同,就会保持沉默;
你内心的平静取决于他人的认可;
经常道歉,即使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很少说不。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喜欢和尊重,是很自然的愿望。但过于担心别人的看法,为此拼命地付出和妥协,则会让人感到迷茫和压力。
脑成像研究表明,来自他人的正面和负面评价,会引发我们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尤其强烈。
那些自卑和缺乏社会支持的人也更可能过度在乎他人的观点,并让他们陷入不安全和脆弱的恶性循环。
但和人类拥有的大多数特征一样,适度关心他人对我们自身的看法也是一种进化适应。根据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观点,加入一个群体并被他人接受对古代人类生存来说至关重要。
进化到今天,人类可能不再需要部落来维系生存,但依旧需要社会中来自他人的陪伴和支持。当我们有意识地反思自己是否无意中对朋友或家人造成伤害时,这能帮助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来补救这段关系,最终会是值得的。
02
要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完美主义往往执着于他人会怎么想,把评价自己的权利完全让渡给他人。但其实不难发现:无论我们怎么妥协,总会有人不满意。与其为了这些外界的声音,而失去做自己的自由,不如为自己改变。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关注外界声音多过内在时,可以采取一些行为来调整成更健康的行为模式。
1. 接受他人对你有意见的事实
正如上文所说的,评估他人是社会交往的一部分。我们试图避免他人的看法和判断可能是徒劳的。不管是好是坏,我们可以提前管理好自己的预期,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人们有自己的意见。
2. 避免过度解读
根据最新的科学估计,人类平均每天有超过6000个想法,其中很多都是自动产生的。这种自动化思维往往倾向于负面结论,但这些结论不一定是对的,比如,我不受周围人的欢迎。
因此当我们觉得自己给他人留下了负面印象时,不用急于下结论并试图改变。我们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想法,或者等一等,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可能发现担忧的东西只存在于脑海中。
当我们被他人的评判困扰时,也可以尝试问自己,是谁在表达观点,他的评判是否公正?和我们脑中的自动化思维一样,他人的话有时也缺少客观性,不要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
3. 了解自己
正如德尔菲神庙上刻着的箴言一样,我们需要认识你自己。思考一下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追求的是什么?试着罗列出几件自己擅长的事情,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让它们在你的生活中占据更大的比重。
通过在这些擅长的事情拓展边际,获得良性反馈,可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自我。当你建立起自己的客观评价体系时,他人的观点也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4. 做自己的朋友
只要把我们的事情做的足够好,就会得到足够的爱和钦佩。这种想法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中。更像是一种幻觉。就像阿德勒曾说的那样:“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让每个人都喜欢我自己。更重要的是,对未能达到完美的判断大多是无效的,无助于我们继续做事。因此面对他人的负面看法时,我们不必为此伤心难过。
虽然我们无法控制每个人对你的感觉,但可以减轻自己的担心和焦虑。考虑练习一些正念技巧,比如自我关怀。可以问一问自己,如果是最好的朋友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会怎么做?
当我们对待自己和对待朋友一样友善时,许多困扰就会一点点消失。
5. 接受专业帮助
你对别人所想的焦虑有时可以通过一点自我意识来克服。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那些有潜在创伤或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专业帮助可以帮助你找到感情的根源。给自己一个伸出援手的机会,寻求你需要的照顾,而不是延长你的痛苦。
与治疗师交谈可以帮助您培养应对批评和建立自信的技能,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具体来说,致力于建立更有用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练习,我们可以学习新的方法来逃出自动化思维带来的干扰,并释放不必要的压力。
健康的成长路径应该是关注自我的,而不是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的。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感受是谁的,就是谁的课题,谁就有这件事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我们需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是一直活在他人的看法里。
万事开头难,我们很难一次彻底和自己的惯性思维说再见,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开始练习。比如一次聚餐,一次体育活动,试着不去考虑他人的想法,放飞一下自我。日积月累下来,或许我们能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最后祝所有人独立且坚强,一生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