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号(zerofield0)授权发布
原文标题:怒火重案:所谓宿命,早就刻在了每一次选择里 | 周梵影评
在今年的暑期档里,《怒火重案》可以说是最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电影。
也是暑期我唯一看过的一部电影,电影的整体完成度还是非常高的,这部片子是一部非常标准化的香港警匪片,黑白双雄,正邪对立。
“警”——甄子丹饰演的张崇邦。
“匪”——谢霆锋饰演的邱刚敖。
两个角色的登场,“正”“邪”形象就一目了然。
01
电影一开始,张崇邦受邀参加了警局领导的一场饭局。
原来是富商的儿子醉酒,打伤了一名警员,大领导跟富商沆瀣一气,各种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希望张崇邦能撤销案子。
张崇邦的长官兼好友也在卫生间劝他:
“你看,那个被打伤的警员都在现场跟他们喝酒喝的多开心,都说愿意原谅了,你还不撤案,何必呢?影响大好前程。”
张崇邦沉默了,回到酒席上喝了喝茶,所有人都盯着张崇邦等着他表态。
他突然转头问服务员:“这茶不错,多少钱一斤?”
“先生好品味,这茶60万一斤。”
“好茶…”张崇邦听后,掏出两张纸币拍在饭桌上,“我刚才喝了两口,大概是200块钱,不拖不欠”,便毅然离去。
刚刚还盛气凌人的富商和领导被留在桌子上面面相觑。
这是影片开始的一个小高潮。把张崇邦这个人物的性格很好的交代给了观众,是一个软硬不吃,把司法正义看做高过个人仕途的刚正不阿的好警官。
警方收到情报,在一座商场里会有一场大型的毒品交易,立即展开埋伏。
一切正在掌握之中时,邱刚敖团伙出现,开始了一场屠杀,身手娴熟地杀掉了两方的毒贩和警察。
最后只剩下带队的警官,也是和邱刚敖曾经无数次并肩作战的前同事姚sir。
“好久不见啊,姚sir。”邱刚敖摘下面具冷漠地一笑,便将姚sir残忍地杀害。
然而,这部电影表达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义战胜邪恶,好人获得胜利,坏人最终失败受到惩罚的故事。
在好与坏,黑与白之间的这条灰色地带中,人类的自由意志选择和宿命,才是影片探讨的重点。
这部电影的导演陈木胜另外一部作品中,还有一个经典的反派角色,那就是《新警察故事》里吴彦祖扮演的阿祖。
吴彦祖凭借这个冷血、扭曲又癫狂的悲剧式人物角色,斩获了第41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一个出彩的反派角色,其身上一定带着让人与之共情的悲剧性。
最为经典的电影反派角色莫过于《蝙蝠侠:黑暗骑士》里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
小丑自幼被母亲虐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现实对他无情的嘲笑和一次次的打击、忽视,让他一步步坠入罪恶的深渊。
自毁性的疯狂犯罪,让他极具悲剧性的美学色彩。
而《怒火重案》的拍摄场景和邱刚敖这个角色,甚至是他脸上的刀疤妆容,都有向小丑致敬的意味。
02
邱刚敖从一名优秀的警察堕落成罪犯,转折点要从他失手打死了一名罪犯开始。
当时,邱刚敖小队为了解救出人质,在上级领导的施压下,用拳头和棍棒对罪犯(可乐)进行逼供。但是在这里我明显感受到了他们的愤怒和私欲。
在看到他们在雨中肆无忌惮的殴打疑犯的那一幕时,我突然很恍惚。
作为警察,他们有着合法正确的理由去使用暴力,但在行使暴力的过程中,他们分得清这暴力的使用中有多少是为了正义,有多少成分夹杂着私人的暴力欲和权力欲呢?
暴力是人类达成目标最原始的一种手段,而任何手段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都有可能迷失在手段当中。金钱、权力、暴力…都是如此。
货币哲学家西美尔曾经说:“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会迷失在桥上,找不到通往彼岸的方向。
再说回到暴力,当你动用了暴力的力量之后,你再去调动这个力量是非常容易的。
甚至在你无意识的情况下,这股力量会自发性的涌动出来,这就是人们往往说“我也不想这样,但那一刻它就发生了”。
我记得以前有一次,我带着家里的狗狗出门散完步,结果回来没多久它就在家里新买的地毯上尿了一大滩,我就没好气地打了它,当做它做错事的惩罚。
那也是我第一次打它。
第二天它在我旁边犯了一个错误,我升腾起一股怒气,抬脚就踢了它一下。而且还不解气,心里气呼呼的,甚至还想再来几下。
但这个行为让我立马警觉起来,我察觉到自己如此自然的使用暴力。
其实它犯的错误完全可以不用这么生气,但当“小我”的暴力欲和控制欲被调动起来后,就会无意识地去体验这种随时可以用暴力的感觉。
那是一种非常隐蔽的权力感,而“小我”是很喜欢权力感的,只要自己没有觉知,自我纵容,可能就会越来越喜欢体验这种在一个对象身上可以为所欲为的控制感和权力感。
就像,领导对下属挑刺惩罚,父母打孩子撒气,家暴中男人打女人,甚至是自己对自己的暴力……
这些都是“强者”在“弱者”身上,体验控制感和权力欲,寻找存在感,来彰显自己强大的假象。
当我觉察后,就警觉地收起了这股力量。因为我很清楚,当你一旦习惯性的使用这股力量时,这个力量一定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在电影中,嫌犯可乐在邱刚敖一伙的暴力逼供下,已经招供了人质的藏匿地点。
但警方中的一个人又去挑衅他,随后两方发生了争执,可乐使劲地用嘴咬住其中的一名警员不放,邱刚敖和其他伙伴见状立马重拳相加。
之前他们对可乐使用过激的暴力还有所忌惮,慢慢地他们越来越无所顾忌,拳头和棍棒也越来越用力,导致最后失手将可乐打死。
这成为了他们他们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开端。
暴力,当你给它划开一个小口,这种承载着权力欲和快感的行为力量,便会不断地滋生放大。
《西部世界》的第一季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台词,“这些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局”。
03
让邱刚敖对警局和体制彻底失望,是在他入狱前的那场审判。
法庭上他解救出来的人质富商,把他当做麻烦,极力撇清和他的关系。
给他施加压力,让他不惜用任何手段救出人质,声称会保他的领导,为求自保,装作毫不知情。
队友张崇邦,为秉持心中的正义,不顾手足之情,向法官承认他使用暴力殴打罪犯致死。
他愤怒、悲伤、无助的情绪,在内心找不到答案。
邱刚敖说过,他之所以会成为一名警察,是因为张崇邦。可想而知,在他心里张崇邦是极为重要和信任的人。
可就是这样的人没有帮他,让他被定罪入狱,身败名裂,在监狱里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面对一次执法失误,再面对至信之人的失望,刚敖的内心从悔恨到担忧,从希望到失望,从愤怒到毁灭,最终他彻底认同了内在“被辜负”的自己。
但他又不能真的接纳这个无力的自己,他厌恶自己的无力感,他憎恨那些给他带来无力感的人们,于是他走向了极致的复仇之路。
让暴力再次升级,对象从疑犯,扩展到了所有人。从昔日的未婚妻到老同事,每一个让他感受到自己不够好的人,都该死。
复仇给了邱刚敖力量,在复仇中的他没有一丝畏惧。
这一刻他完全放弃了自己,放弃了对自己的爱和珍惜,不惜把自己作为复仇的手段、工具,开始了自毁式的疯狂复仇之路。
这就是和魔鬼做交易,魔鬼许诺给你力量,代价是你人性中所有的美好,对自己的爱惜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电影人物也好,文学人物也好,这些人物故事极致地映照出人性中的一种可能性。
也许因为运气,我们不需要经受这种考验,但通过这120分钟的电影,我们体验了这段历程,看到极致的报复最终毁灭的是自己。
借此,我们可以审视生命中是否有一些,以耗竭自己某些能量为代价的报复,正在酝酿或进行中。
那个结局电影中的人物已经为你体验过了,如果那不是你想要的,你就不需要再自己去尝试一遍了。对于我这个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这是好电影很重要的意义。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感受到伤害了,最好的报复是让这件事在你的生命中尽快完结。
你接下来所有的行事准则,选择的动力都跟这件事无关,既不需要证明,也不需要逃开;既不需要懊悔,也不需要愤怒。
只是去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往那里前进就好。
当然,如果心里的创伤很重,没有疗愈好,前行的过程中会触发各种疼痛感和无力,那么就需要回头直面自己的伤痛,真正去看到,去疗愈。
然后,能够真正做到完结。
04
电影中,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线,就是关于张崇邦的成长。
一开始,在张崇邦的认知里只有黑与白。错了就是错了,违规就是要受惩罚。
当领导希望他撤销案子时,他毫不给领导情面,头也不回走人。结果在下一次缉毒任务时,连累小队一起被取消了任务资格。
在邱刚敖入狱前,责怪他杀了人就是犯了错,没有尽到一个兄弟的情义和责任,也没有力所能及地保护他。
尽管他是一个好人,但他却缺少一种人与人内心连接的温度。尽管他是一个正义的警察,但却缺少在灰色地带行走的能力。
这是他所欠缺的。这让他在工作上一直难以升迁,好兄弟和他反目成仇。
当他知道邱刚敖入狱的真相,经历妻子被同事绑架的一系列事件后,他才真正明白了这个世界不是只有黑和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
拥有灰色认知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当张崇邦内心只有黑白认知时,即使他是一名出色的警察,但他的内心仍是不成熟、幼稚的。
生活中每一种关系和每一个故事,不像童话故事里的人物一样,好坏分明。更多的是,好人也会有自私的一面,坏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
就像我们的情绪,不是只有开心和不开心,中间也会夹杂很多的情感,开心里面可能包含苦涩和委屈,不开心里面可能也有平静和感动。
而接纳,就是从黑白到灰色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蜕变的开始。
05
电影的结尾,导演借邱刚敖之口,抛出了一个关于宿命的问题:
如果那天是你去追可乐,我们两个人的命运会不会反过来?
即使是张崇邦去追可乐,他们的命运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导演在影片开始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张崇邦在饭局上拿出200块钱,拒绝撤销案子时。可以看出他作为警察在践行正义的道路上,每一小步都始终保持着觉知。
这种觉知和一次次的选择,就让他的人生和邱刚敖截然相反。
最终的结果,都是由人生中每一次选择组成的。我始终相信没有宿命这一说,很多事情我们都是有选择权的。
只是在很多小的选择上,你没有去觉知,没有去警醒,让这股力量带着自己越滑越远。
当这股力量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时,已经无法承担,你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德国哲学家汉娜· 阿伦特在二战后,提出过一个著名概念——平庸之恶:
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她认为那些纳粹因为平庸,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人性的部分,变成了只会服从命令的机器。
人没有办法独立做出选择是因为无知,而无知就是一种恶。
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被外部环境的大势能带着走,就很容易被宿命裹挟。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无知之恶就是对自己恐惧和权力欲的纵容,那些进监狱、被封杀的明星,还有那些疯狂鸡娃、疯狂内卷的普通人其实也都是如此。
只有当一个人能认识自己,足够的接纳自己。才能在充满灰色的世界里独立思考,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去认识、接纳自己的灰色世界,让自己拥有在灰色地带自由行走的能力。
《怒火重案》一直在探讨关于宿命的问题,宿命真的存在吗?在极端情况下人是否没有选择?
我认为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的,哪怕有时候我们必须会害怕或愤怒,但我们还可以决定怎么对待自己的恐惧或愤怒。
就像我曾经在《影评:你在创作你的未来,未来也正在创造你》里面谈到的,你创造了你的命运,然后再去体验它,你和你的命运彼此互为因果。
其实,我们最终会发现,你和你的命运本身就是一体的。
作者:周梵,资深沟通训练专家,幸福心理学家,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课程影响了数千万家庭。著有畅销书籍《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当当网在售新书《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微信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