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治疗真的能治好精神疾病吗?(2)

01

没有心理咨询/治疗,

自我疗愈是可能的吗?


1.


塞斯在谈论人类对于“潜意识”的理解时曾指出,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探索和发现的确意义重大,但在人类终于多了一种渠道来理解自己的症状的同时,一个问题也萌生了——人们逐渐对潜意识形成了一种“暗流涌动”的印象,甚至害怕它。

 

一个观点是:不管你怎么做,总有些你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深埋于潜意识的黑暗角落,而那就是你的人生陷阱。

 

你的潜意识好像是和你作对的,专门东躲西藏,带着“防御机制”这个面具。一个人是没办法“掌握”自己、信任自己的,必须依靠一个权威专家的分析,才能更深入潜意识,避开陷阱。仿佛只有经历回肠百转,才能“挖”出什么来。


 

这种态度无疑会在一个人内部制造矛盾,好像一部分永远在“对抗”另一部分,潜意识在对抗意识。于是,这个人会越来越担忧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因为他相信,自己永远无法“掌控”自己这个“深渊”。

 

所以,如果害怕自己的“潜意识”,一个人是无法做到自我疗愈的

 

有些人不害怕自己的潜意识,但内心在事件、剧情中拉扯。“谁伤害了我,我要原谅谁,他为什么伤害我,他也是无辜的,因为……”

 

这样想似乎于事无补,卡在“丧失”造成的失落、愤懑里出不来。最后可能会发现,即使读了很多心理学理论,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但依然不能消除这些原始的和丧失相关的感受。

 

 “是的,我现在知道,这不是我的错。但我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60分的好妈妈了!”

“我理解我爸爸为什么这样对我了,但这不能改变我受伤的事实,也不能阻止自己的强迫性重复!”

 

这种态度中隐含着绝望和深深的无力感:理论没有成为有效的工具,努力成长也没有让自己变好;懂得这么多,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2.


其实,就“疗愈”这件事来说,身心灵是无法分家的。即便我们剔除开灵性维度,身心也不可能分离。理论可以用来诠释问题,在头脑层面收获理解,但未必能够直抵人心,触及感知和体验——这才是疗愈的关键

 

疗愈不需要那么多“专业名词”——力比多、弑母(父)、阉割恐惧等等,不需要那么多“理论”——足够好的妈妈、容器、固着等等,也不需要选择哪个“流派”——格式塔的整体感和速度,人本的温暖陪伴和“全人理念”,存在主义的勇气和“在场”,CBT的不急不缓、循序渐进等等。

 

理论是为理解服务的,理论为问题的解释提供框架,但一切问题最终都会追溯到生与死,生命的渴望(欲望)和幻灭(融合、回归),回归原初、回到源头的动力。即使没有“框架“,你一样可以理解你自己

 

理解自己,是疗愈自己的一个必经过程。

 


自我疗愈是完全可能的。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和现实感没有被疾病破坏,信任自己,有热切的愿望去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有看见真相的勇气,自我疗愈是完全可行的。

 

在一个灵性的视角,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治疗师。塞斯在他的“系列资料”中反复强调:人们创造自己的实相,人们创造自己的疾病,也可以治愈自己。很多自然疗法的创始者、践行者,都基于这样的信念治愈了自己或他人,比如爱德加.凯西、路易斯.海等。

 

《灵魂的出生前计划》一书也报告了很多从“重创”中获得疗愈的案例,包括曾罹患多种精神疾患的个案。这些个案疗愈自己的方法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接纳,让情绪流经自己


 

一个人可以疗愈自己,也可以邀请第三者助力自己的疗愈进程。

 

作为第三者,心理咨询/治疗所提供的,是一份具有疗愈性质和特定目标的工作关系,在其中咨询师/治疗师灌注爱和善意,真诚地投入自己的生命能量与来访者相遇。

 

不论是自我疗愈,还是邀请第三者的帮助,都需要勇气。真相往往是血淋淋的,负向情绪的体验也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但面对一切后,与真实自我相遇的感受是欢欣喜悦的。


02

心理咨询/治疗是

在关系中展开的疗愈进程


1.


人们对心理咨询可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误解。

 

比如,可能觉得心理咨询师应该会“读心术”,来访者坐在那里什么都不说,咨询师就应该了解对方在想什么。

 

或者,觉得心理咨询就是一种“咨询“服务,我来找你咨询,你坐在那里咪着眼听上一会儿,就应该给我什么“秘籍”,然后我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但现实中的咨询师大多是常鳞凡介,能够倚靠的只有那一点点内力——基于学习和成长修炼出的强大内心咨询师式的个人综合特质,比如:真诚、勇气、爱、同理、尊重。能做的也只是陪伴来访者走上一段内在旅程

 


大多数时候,这段路并不那么好走——它充满可能性,也满布荆棘。尤其对来访者而言,面对内心的真实,卸下曾经保护自己的防御是需要勇气的。

 

在这段路上,咨询师需要处理来访扔出来的那些“晦暗不明”、“无法言说”的情绪,在一个抱持的关系中引领来访学会“容纳”这些负向的情绪,并可以和它们在一起。

 

咨询师这份工作的属性意味着他需做一个容器,容纳来访者扔出去的东西,承受住非现实性的攻击(负向移情),消化,重新命名,再把理解返还给来访者,疗愈就是在这个过程发生的。

 

在真诚、温暖的咨访关系中,在坚固的治疗同盟中,原始创伤里的情绪得以呈现、舒展,在关系中被看见、被证实,经由来访者具身的体验或领悟得以流动、消融。这就是疗愈。


再往前走一步,疗愈就是来访者自己对咨询师给出诠释的整合。他不仅从某个创伤处获得疗愈,还加深了对自己的理解,在更深的行为模式上获得了解放(从“固着”中解放)。

 

更进一步,咨询室中“在场”式的关系也修补了来访内在关系的模式,在持续收到咨询师的爱和关注后,来访者学会了如何去理解自己、抱持自己,并有了更多內部空间去关注自己这个生命的渴望和意愿、潜能和发展,走上一条“成为自己”的道路。

 

心理咨询就像是两个人约定好,把一粒种子埋进土壤。来访者自我疗愈、自我照顾和改变的意愿就是这颗种子,咨访关系是土壤,双方都付诸精力,投注生命能量来浇灌这颗种子,一起等待着土壤里钻出的新生命。

 


2.


心理治疗一般是相对于精神疾患而言的,一般是在医疗机构进行,由具有医师资质或者有心理治疗师证书的专业人士对患者开展心理治疗工作。

 

在实际情况中,有很多抑郁症患者,或者有抑郁情绪的人来到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评估后,应先确保来访者已经去医院做过诊断,并正在接受医院的药物治疗(如果需要,遵医嘱)或“心理治疗”。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来访者有意愿开展咨询工作,咨询师评估后认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咨询是可以开展的。而且,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理论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样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资质不同,但疗愈的关键因素都是“关系”。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精神疾患应首先在医院获得诊断,获取适当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对于那些现实感、自我功能没有受到破坏的非住院病人来说,如果感觉医院的心理治疗不足够支持自己,同时在专业机构获取心理咨询效果是最好的。

 

但对于更严重的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是混乱的、崩解的,失去现实感的,如上文案例中的Steven。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住院治疗,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

 

撕开精神疾病的标签,作为一个人,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真实地看见,充分地允许。有了这两点,万物复苏。

 


最后,让我们回到Steven的案例中, 以Brett Kahr对Steven治疗过程的总结来回答篇首的问题:

 

“……我想作为一个人,以尊重和尊严来对待史蒂文的思想和身体。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我至少设法提供了“纠正性情感体验……

 

无论造成史蒂文精神分裂症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我相信我的病例报告将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精神疾病潜在的心理可逆性——这种可逆性可能会让人质疑精神疾病的根源是否在于大脑的永久性损伤……

 

如果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工作可以由年轻的实习医生来进行,那么,想想资深、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可能的治疗潜力!”



文:王媄仪  (来源:公众号“默拾趣”:记录“成为自己”的历程和与生命相关的感悟,分享能够触发疗愈的书籍、方法。我是媄仪,心理咨询师,身心灵疗愈者。)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