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善良

作者:Arthur Chen
编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来源: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朋友圈里时常会出现解释心理咨询为何要收费的文章。最近就看到一篇热文,作者表示:身边有不少人(朋友)在得知自己是心理咨询师后——或者准确地说,是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后——寻求他的帮助,而且好像还没有想付费的意思。而这引起了作者丰富的内心独白,大段大段地提到了成为一个咨询师要花费很多钱,说着说着就开始“哭穷”……潜台词似乎是说:


我花了这么多钱学的,凭什么你要免费?

我都这么穷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免费?

情绪化地表达“咨询师的良心是不会痛的”。

这样的文章估计多半是刚刚入行不久的人写的,很多基本问题都还没搞清楚,本可一笑置之。然而竟然有很多人转发了这样论调的文章,着实让我惊讶。如果把转发视作认同的话,真有这么多人认同这样的观点,倒更让人担心。

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做心理咨询师就不能帮助身边的人处理一些心理困惑,更不认同咨询师看这些可能寻求“免费”咨询的求助者的方式。而且我认为强调“咨询师良心不会痛”会误导社会大众,事实上,咨询师不但有良心,而且首要应该是善良。


01

朋友来问你,

真的只是为了节约咨询费用吗?

咨询师要懂得共情、换位思考,但是把朋友寻求帮助的动机单纯理解为“节约钱”的人,恐怕此时考虑得更多是自己:“要命,我不能赚到这笔钱了”。

让我们换位思考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首先,自己要向人坦诚自己有心理问题,这是很伤自尊的事情,好像意味着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坚强”、“勇敢”,而且过得不好。

其次,大多数人还是会对寻求心理服务的人有偏见和歧视,认为这些人“脑子”有问题。所以在找你之前,他们往往已经上网、上图书馆查询过不少资料,尝试过很多办法(像跑步减压、旅游减压等,或是记日记、看心理书籍等),实在没有太大作用,才会问你。

不管他们看起来是严肃还是随口一问,不管他们准备不准备掏钱为咨询买单,都要看到他们的痛苦与为解决痛苦开口的勇气

然而,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心理问题,与知道用什么方式解决心理问题是两件事。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心病需要心药医”的阶段,既不知道心理咨询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也不知道怎么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怎么鉴别咨询师是否靠谱,更不要说让他们去理解心理咨询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到底对解决他们的问题有何作用了。

所以当他们身边有了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他们是有所期待的。他们会认为,总算“有自己人了”:可以有人可以更懂他们一点,不用担心倾诉烦心事被另眼相待;可以询问心理方面的专业情况,不用担心自己被不认识的人骗。

要知道,其实对不少当事人来说,让他们向身边人比向陌生人寻求心理支持要难,他们更害怕自己的隐私被身边人知道。他们选择向你开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接近”效应:比起从没打过照面的其他咨询师,他们更愿意相信你,因为你就在他们身边。

至于金钱方面,如果真有这方面的考虑,也已排列在很后面的位置了。


02

心理咨询师

真的不能帮朋友处理心理困惑吗?

有人会说,倒不是因为咨询师不好意思收朋友的费用所以才不做——正是因为从伦理角度“接近”需要“回避”,心理咨询师才不能帮朋友做咨询。

到底什么是心理咨询?这个问题是首先要界定清楚的。

严格地来说,心理咨询是需要建立在确立治疗目标、达成治疗联盟的基础上,也就是关于我们要处理什么心理议题,要形成咨询师与来访者这样的工作关系。除此之外,还需要满足基本设置的要求,如在一个适合做咨询的场地开展咨询,按一定的频次举行,有比较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为1小时左右),而且还要约定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按这个标准,很多谈话其实都不算严格意义的心理咨询。

当然,心理咨询还会谈一些比一般人际交往更深入的话题,会有“共情”和较为深入的“倾听”,会有一些心理层面的分析等。这些都不太会在一般人际交往中存在,但是这些并非为心理咨询独有,一些支持性的关系,包括很不错的朋友之间,也会出现这样的元素

所以,认为和一个拥有心理咨询师身份的人交谈就是做心理咨询了,这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够严谨的。很有可能这场交谈,只是提供了一些心理支持、疏泄、安抚、建议,而离正式的心理咨询还有一些距离。而且,严格的心理咨询在正式开展前,是需要进行评估的。往往头几次都还在评估阶段,不仅咨询师在评估来访者到底是什么问题、自己适合不适合做这个咨询,来访者也在评估咨询师是否适合自己的需要,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进入严格设置的心理咨询等。


咨询师需要遵守的“不为朋友做咨询”伦理,到底是指从一开始的聊天(“评估”或“心理支持”)就不合适,还是进入严格设置的心理咨询才不合适,就很重要了。


我认为,伦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当事人在咨询中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限制其获得外界社会支持的范围。我也看不出:在没有进入严格设置的心理咨询的状态中,一个具有心理咨询师身份的人跟朋友聊聊天就会如何侵害当事人的利益。

事实上,在欧美兴起的“朋辈咨询”,就是通过培养一些同龄、具有类似经历的人,凭借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有关的技巧来帮助身边有一些心理困惑的人。他们主要做的事情是陪伴身边的人,提供共情、倾听和一些简单心理问题的答疑解惑。目前在我国,不少高校也正在引进尝试,如复旦大学、人民大学、上海大学等。


可见,朋辈间提供这种程度的支持,从国际与国内大势看,并不违反伦理,甚至是被推崇的。而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咨询和支持技巧来帮助身边人,更何况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所以只要不进入严格意义的心理咨询关系,朋友之间提供心理支持不仅不违反伦理,还是被鼓励和支持的。

其实很多人不太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这个“需要”不是咨询师的判断,而是从当事人自己主观的角度判断得到的。很多有心理困惑的人并没有做好被人“分析”的准备,也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他们只是想找一个人聊聊天、诉诉苦——如果能够有一些有别于一般朋友者给出他们也知道的建议,那是最好了。这也是大多数来找咨询师朋友“咨询”者的真实诉求。

那么,既然你是朋友,既然你可以提供,如果你愿意,就提供咯。


以我的经验,如果他们做好了接受一个严格意义的心理咨询的准备,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更多会请你推荐其他咨询师(在你有这个准备和资源的情况下),而不是指名请你。他们往往比你更清楚,那些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和秘密,是绝对不可以告诉给熟悉他们的人听的。当然,如果真的有人“不知道”,你提醒他们便是。

至于费用,当要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时,需要为此支付费用是大多数消费者都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假如你要为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开免费大门,对方反倒会对你的专业性产生怀疑。而且“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事情背后,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个职业的心理咨询师应当将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把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几个人当作一种负担。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不可能时常发生。如果你的朋友都有心理问题,都来向你寻求帮助,我倒觉得更值得分析一下,是不是你本身有些问题?


对这些帮助“斤斤计较”的咨询师,我反倒怀疑他们是否正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严格的心理咨询——要知道这才是咨询师真正体现工作价值的地方,消费者真正肯埋单,也是想为这埋单。而一个没有能力体现真正工作价值的咨询师,往往比较担心:他们除了提供心理支持,其实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如果这个也“免费”了,他们就没什么“价值”了。

总的来说,这点本不应该专门对咨询师这样的人群提。因为这种人际间的基本互助和善意,本来就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善良品质。


03

相当多人支付不起“正常”咨询费用,

是个现实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其实也适用在心理咨询领域。

一方面是来访者抱怨咨询费用太高,承受不了。来访者有通过心理咨询变得美好的需要,但是收入好像不够、咨询师要价太高。

一方面是许多咨询师入不敷出,经济拮据。咨询师有想通过从事心理咨询迈向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来访者好像不太给力。

咨询费用果真高吗?

从咨询师的角度看:


一个小时几百的话,自己付出了很多(前期的学习投入、培训投入),还要承担场地、宣传等行政成本,真正到手的其实没多少了,好像确实也不高。而且从这个角度看,咨询师的收入水平处于人群中的中下位置,不可能富裕。


从消费者角度看:


我以上海和纽约两个城市的咨询和收入情况作个比较。

在上海做一次心理咨询,单价约为300-800人民币/1次,而纽约是75至200美刀(公开网络数据),平均在100美刀。以目前6.5的汇率计算,就是在500元-1300人民币/1次之间。如果都按低价,按每周1次、每月4次的频次计算,上海要花费1200元人民币,纽约花费2000元人民币左右。这么看,好像并不高,还不够国际水平。

但是,2017年,上海人均月平均税后收入为9227元,仅为纽约29764元(已经折为人民币)的31%左右。(德银,2017全球物价报告(MappingtheWorld‘sPrices))。同样享受咨询服务,在上海就要花费月收入的13%左右,而在纽约仅为6.7%。而且,这还没算上纽约不少人做心理咨询是有保险负担的情况,自己实际支付的其实远远低于上述费用。

我身处上海。我知道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的月平均税后其实还上不了9000。如果他们有心理咨询需要,同时又要负担家庭、房租、日常开支,换位思考一下,每次300元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换做是你,是否也要考虑一下呢?


你把心理咨询当做你的全部,可能会觉得缺了心理咨询就不行,但是别人还要面对自己全部生活,而生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算术题。

对于那些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也肯匀出一些费用来做咨询的人,如果你不愿意做他的咨询师,或者说他们给不了你要的咨询费用,也不用“冷嘲热讽”:认为别人就是想“贪便宜”,就是“小家子气”,就是“穷”。相反,在很艰难的生活中,他们都愿意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这样的人值得尊敬,也值得被善待。心理咨询师应该有这点基本的善良。


04

咨询师的职业规划不能不考虑“钱”

当然,咨询师也要生活,也就是也要考虑“钱”。

咨询师有时候也要帮助来访者处理职业规划问题,应该很明白,了解行业发展,是做职业规划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不少人可能是被忽悠(日薪九千),也可能凭自己的幻想(聊聊天就能收钱),以为心理咨询行业是个赚钱的行业。所以当他们发现,这个行业不仅很难赚钱——很多人并没有严格意义咨询的需要,当然也就很难有咨询付费的动力。而且在自己并不太能接受很多人所能支付的咨询费用水平、还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投入才能保证专业性时,是会有很大落差的。

从整个行业发展的高度看,心理咨询行业目前是不太适合全职从业以获取报酬的行业——咨询师仅仅通过心理咨询费用很难过上美好生活。职业规划问题是不能离开物质保障的。要从事一个行业,除了要关注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兴趣是否契合外,也要看这个行业和工作能否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


所以,问题就是:你能否接受,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可能需要甘于清贫、不会富贵这个现实?不少人其实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也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一些来访者会把自己过得不好、工作不顺心,怪罪到自己的父母、老板身上。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应该明白,事实肯定不是这么一回事,至少大部分因素不是这么回事,而是来访者本身也出了问题。同样,咨询师也不要把自己过得不好、生存艰难的原因,都怪罪到来访者不肯掏钱付咨询费用上。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咨询师行业便有些“兼济天下”的味道,因此,好像也预设了一条隐形的从业条件,就是经济基础还可以。美国精神分析师Jerome S.Blackman曾说过心理咨询师“不要依赖来访者获取你的收入。如果有必要的话,去做个有工资的兼职”。咨询师要想不依赖咨询费用过活,其实也就意味着其经济状态至少是中产水平了。我倒不认为咨询师一定要生活很不错了才可以从业,但是生活状态一定要比较稳定(当然,经济稳定是生活稳定的前提),至少要比来访者稳定得多。如果既“穷”又要“兼济天下”,自己都还不够,过得也挺踉跄,还一定要给别人,长此以往,心态肯定要坏掉。

所以,如果你正为赚钱难而困惑,不妨给自己做个职业规划,问问自己:为何要选择做心理咨询师?


05

你到底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师?

一个人的从业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从事咨询师行业尤甚。

能够激发一个人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内在动力,往往是因为有着悲悯他人的情怀,能够关注到他人的脆弱,关心他人的精神世界,希望看到他人和社会向着人际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说到底,这是一份需要善良的行业。


正因为善良,才愿意抛弃其他性价比高的工作,选择从事这份薪资不高的工作;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他人的隐痛工作;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用于学习和提高自己。


如果你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了而来做这个工作,或者因为其他工作都做不好想换一份试试,其实是不太适合的。合格的咨询师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如对他人的悲悯、敏感、共情、自我负责、情绪稳定、发展良好人际的能力等,其实也被很多公司所看重。他们是因为真的喜欢,真的想帮助别人才待在了心理咨询行业,而不是没能力去做别的职业。

一个人听到别人的烦心事,自己也觉得挺烦、挺累的,亦或者对别人的疾苦无动于衷,甚至还感到很好笑,其实是不太适合的。合格的咨询师能够同理这种悲苦,也能接纳这份悲苦。

如果一个人,觉得为了做好一份工作,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个很大的负担,其实也是不太适合的。合格的咨询师应该懂得为自己的专业化负责——其实从事现代化的任何工作,如律师、医生、教师、工程师,甚至政府公务员,哪个不是花了多年苦功的?

当然,也因为善良,才能把不少遭遇创伤、从而不相信人性良善一面的人带到一个真正人格完整、人际和谐的状态。要知道,大多数来访者,是很缺乏人际信任和安全感的,在他们的“世界”里 ,这个世界就是恶的。


说到这里,又要谈到伦理。中国版的咨询师“伦理”第一条提的就是“良善”。(中国心理学会制定的临床与咨询工作伦理守则,是学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其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授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标准制定工作组在广泛征集有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后制定的。其中,第一条是“善行:心理师工作目的是使寻求专业服务者从其提供的专业服务中获益。心理师应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的权利,努力使其得到适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

第一条往往具有总纲性质。说到底,其他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也是咨询师做不到“良善”的具体体现罢了。

这些年,心理咨询行业过于强调咨询师的技术水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放松了对咨询师善良品格的要求。大多数人进入这个行业的初心是良善的,也是真诚地希望帮助到他人,但是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慢慢地也许技术不断在提高,初心却被抛在了后面。这点非常值得警惕。心理咨询师时常要提醒下自己:初心还在不在?初心的成色有几何?“初心”是喊给别人听的,还是内心真诚的想法?“不忘初心”这句政治口号,也值得心理咨询师记取。


其实从事任何工作,都最好要有善良的品格。不过与其他一些工作相比,咨询师是否善良,不仅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专业水准的问题。一个不善良的咨询师,其实是没能力帮到来访者的。心理咨询真正起作用的地方,技术只占很小的部分,主要还是咨询师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善良的咨询师,一定是内心有爱、有安全感、有美好向往、善待自己和他人、能发展出真正意义上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人,而这也应是咨询师带领来访者朝向的方向,也是几乎所有来访者寻求咨询的真正目的所在。如果咨询师自己都没有爱,都没有安全感,没什么“良心”,甚至行为卑劣,没有道德底线,是不可能帮助来访者完成这样的目标的。

值得警惕的是:


具有技术又不“良善”的咨询师,既具有迷惑性,又具有破坏性。迷惑性是指:他看起来很“专业”,你以为他能帮到来访者。破坏性是指:因为他不具备善良的人格品质,所以他的专业反而还可能加速伤害来访者——他会曲解运用很多本来是“良善”的专业知识,从而把来访者引向更深的深渊。

不仅咨询如此,其实咨询师的督导也是如此。督导的人格怎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咨询师的人格。如果督导技术挺好,但是人格有很大问题,实际上他也做不好督导,而经他督导的咨询师多半好不到哪里去。选一个好的督导,不能仅仅看他做过多少小时咨询,受过什么样的培训,还要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所以,制定者把“良善”作为首要的要求提出,具有很深刻的含义。


值得指出的是,现在,有一些所谓的咨询师总是拿着“伦理”大棒到处挥舞,然后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对。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他们的“道理”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情况下都违背了“良善”,只剩冰冷的教条。而这个教条背后,有着一个很明显的目的,就是“钱”(或者别的利益)。他们对那些挡着他捞钱的“伦理”如“良善”总是视而不见,而那些可以帮助他捞钱的“伦理”总是高高举起看起来是在模范遵守伦理,其实只是打着伦理的幌子谋求自己的私利。他们不仅不懂得伦理,而且是在用伦理践踏伦理。

一个人善良未必能做心理咨询师,但是不善良的人是不应该做心理咨询师的。也希望他们不要做任何服务工作。

当然,一个人若是无视“善良”、对他人缺乏基本同情、金钱至上、情感比较疏离,往往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曾有过严重的心理创伤。这样的“咨询师”,恐怕首先要成为“来访者”,否则就太可怕了。

愿你善良,报以良善。

作者简介:Arthur Chen,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高颜值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