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壹心理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今天起,壹心理启动了一个新栏目《咨询师解惑 栏目》就开张了。
今天是第一期。
每一期,我们将定期选取公号后台的用户留言,会并邀请一位壹心理平台入驻咨询师,针对你在后台的留言,来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帮助大家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及负面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起来看一下吧。
今天回答的留言,来自一位湖北的朋友。
她说,因为疫情,她遭遇了地域歧视,很不开心。
今日读者留言
“我的一个朋友,因为来湖北参加我的婚礼,回去之后就被她的房东给说了。
一边斥责她去湖北以前不如实告知,一边还嚷嚷着要把房子收回来,让她回家去,甚至免得“祸害”到自己的孩子,甚至还要上报给政府举报她。
可是,我朋友明明已经去医院检查过了,身体上没有任何异常。
可他们就是不听。
我们面对的难道不该是病毒吗?
真的,我们湖北人这个春节已经过的够闹心了,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也不能聚。是,新型肺炎是我们在湖北发现的,可是疫情扩散也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错啊,我的亲人也在黄石被感染了,我心里的那份痛谁又能体会?
灾难无情人有情,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人心。希望我们可以同心同德,共同度过这场疫情。”
值班咨询师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壹心理平台入驻咨询师高浩容老师
-
哲学咨询师
-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
-
大学讲师
-
斐陶斐荣誉会员
对此,高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希望可以对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咨询师回答
从这段文字中,我看到了背后的伤痛。
这份伤痛来自于被同胞“排斥”,也来自于对于被排斥的“不理解”。就像留言中说的一样,“我们面对的难道不该是病毒吗”。
“病毒才是我们要面对的”。
但实际上,在某些人眼中,那些来自湖北的人,就等于病毒,就等于传播病毒的害虫。
坦白说,想凭借一己之力改变这个困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们很难让别人理解我们,特别是对于他人的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偏见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会受到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偏见“的(cognitive bias)影响。
同样地,我们每天也会做出各种带有认知偏见的决定。
但是,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从人类演进的角度来看,人的大脑具有自动过滤次要信息的机制,以帮助我们将主要的精力聚焦在那些性命攸关的重点上。
所以,当某些人被生病或死亡的恐惧垄罩时,他们会急于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宣泄恐惧的对象。
相比那些看不见的病毒,具体可见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们安抚自己的答案,即便这个答案看起来十分偏颇。
我们的认知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问题,都重新思考一遍。
而那些所谓的偏见,恰恰就是我们认为“就是这样”、“不用再思考”的问题。
比如,有的时候,我会看到某些家长在遇到自己的孩子哭闹时,就会恐吓孩子 ,“你再哭,我就叫警察来抓你“。
因此,有些小孩从小就对警察有种莫名的恐惧。
当他们长大以后,如果没有机会重新思考“警察“这个角色,那么这个恐惧就会逐渐成为他们的心病,导致之后每每看到警察就会害怕恐慌。
第二,如果一个偏见长期在社会中流传的话,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从而更加难以改变。
2014 年,威玛‧麦尔斯(Vernā Myers)在 TED 的演讲中,谈到了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叫做“隐性连结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该试验经过五百万人次的测试后,结果如下:
A. 人们看到白人照片时,容易朝正面做联想;而看到黑人照片时,更容易朝负面做联想。
B. 做测验的白人当中,有七成的人比较喜欢白人;而做测验的黑人中,也有五成的人比较喜欢白人。
这个结果是不是很可笑。
当黑人受到白人歧视时,黑人自己对黑人也有偏见。
我们自己的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于河南人 XXX ,上海人 XXX ,……,各种偏见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我们周围。
许多人一边对“地图炮”嗤之以鼻,一边把小日本、棒子、台巴子说的朗朗上口。
这些刻板印象并不是疫情发生以后才存在的,只是这次的疫情让湖北人也成了黑名单上的一员。
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偏见,我们也知道说服剩下的人摆脱他们的偏见有多难。
毕竟放下偏见需要“反思的能力”,而相较于反思,“抱着偏见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样子实在太轻松了。
偏见本就像把伤人的刀,若是再加上“疫情恐惧”的毒药,那这把刀伤人的威力就变得更强了。
可见,去改变他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实在太难了。
更何况,即便是改变了他们的偏见,也不见得就能化解我们此刻内心的伤痛和不平。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换个方向,把焦点转向自己。
试着处理和缓解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抚平心中的委屈与不满。我想更为实际。
以下是我的建议:
第一步,减轻与刺激物的接触。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疫情的信息,无论信息是真是假,报喜或报忧,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而如果我们本身情绪状态就不稳定,那么这些信息会让我们的情绪更轻易地、更剧烈地随之高低起伏。
另外,留言中提到的失眠、神经性焦虑等症状都是常见的躯体反应,这些躯体反应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当你真的满腹怨言时,上网争论等于又一次地增加被刺激的可能。
这时,不妨试着关掉网页,把想说的话对着手机录下来。但请记得不要回听,隔天一觉起来后删除就好。
总之,暂时减少一切与相关网络信息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入睡前一小时。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我们再次被挑起种种负面情绪的概率,同时也能改善失眠。
第二步,此时此地,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延续第一步,此时此地不只是针对睡眠,用餐等其它活动也一样。
疫情期间,虽然只能在家活动,无须上班或上课。但是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维持一个规律的生活习惯,几点做运动、几点打游戏、几点吃饭、几点睡觉。
通过保持生活的稳定性,进而保持我们身心的稳定。
当我们把过多的焦点放在它处时,我们很容易就会把精力消耗在难以看见成效的争论上,这样反而容易忽略最需要我们照顾的人,比如我们的亲朋好友,以及我们自己。
我们只有把心力聚焦在此时此刻,才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重要的人和事,才能把每一个此时此刻都过好。
第三步,接纳我们的情绪。
真正的接纳,不是接纳我们的坚强,而是接纳我们的脆弱。
被误解的愤怒、被同胞指责的悲伤和因此发出的怒吼和眼泪,都只是正常的情绪反应罢了。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反驳,就会像被大人误解的孩子在解释“我没做”一样无力,
因为那等于告诉对方“我的对错需要你的判定和认同”。
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
相比于他们的认同,我们更需要诉说的是“你有看到我的难过吗?”、“你有看到我的亲人也生病了吗?”。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去看见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感。
我们需要去正视“我受伤了”的事实,需要去试着安抚自己,需要给予自己宣泄情绪的空间。
只有在此时此刻承认我们的愤怒、难过和恐惧,才有可能再进一步,将它们全都释放化解掉。
最后。
在最孤独的时刻,请做自己的陪伴者。
如果你也有任何的困惑,欢迎到我们的后台留言。
我们会隐藏你的个人信息,为你保密。
希望在你最孤独的时刻,能在这里找到光。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