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也会遗传,打破家族创伤魔咒的人会是你吗?

文:周小宽&胡慎之
来源:周小宽(ID:xiaokuanjoy)

-01-

创伤,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了。这是一个在心理学语境中的词语,但是现在随着心理学公众号自媒体的繁荣,这个词语也广为人知。


我们在幼年时,受到了一些不恰当的对待,比如情感暴力,被无视,和父母分离,或者过多地被父母控制等等,都会引起我们的创伤,而这种创伤会根植年幼孩子的内心深处,参与人格的塑造。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带着创伤的标记。


你的创伤假如有ABCD,那么你的人格,或者说你的潜意识模式,就一定会有与你的创伤ABCD,一一对应的特性。

 

今天我想讲的是,家族创伤


原生家庭的确会给一个新的生命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创伤的印记,而创伤又会映射在这个生命的人格之中;但是家族创伤,则往往是原生家庭之创伤的根源,好像大树的根茎。


比如,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会拥有那样的人格?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幼年婴孩时代如此对待我们?为何会有一些特定的人格或习惯?


比如远离家庭只知道忙事业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的父亲,


比如喜欢控制孩子,对孩子的缺点无法包容接纳、焦虑而低价值感的母亲……


可以说,如果从家族的视角去看,你的原生家庭的创伤的根源就不仅仅是来源于你的父母,而是可以追溯到你的家族。

你是家族的一份子,你的身上,血液中,也就留有这种家族创伤传承的影子。


你的外婆这样对待你的母亲,你的母亲这样对待你,你这样对待你的孩子。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02-

家族,对于中国人的内心,的确存在着影响。中国人非常重视家族观念,特别渴望归属感,这种归属意识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无意识之间。 


在这里,我想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家族的传承。


电影《无问西东》里王力宏所扮演的沈光耀,原来清华大学学生,家中父母希望他能够好好读书,享受人生。但是,随着抗战的爆发,沈光耀萌发了加入空军队伍的想法。


当沈光耀的母亲得知他要从军时,亲自来到学校劝说:“你所能得到的名利光荣,你的祖上早就已经有了。我只希望你平安,怕你还没有真正想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人就已经不在了。”


当时,沈光耀听从了母亲的苦苦劝阻,放弃当兵的念头,但在一次次目睹战争烟火后,最终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成为飞行员,保家卫国。


沈光耀在每次飞行任务结束时都会把攒下的馒头送给孤儿们,尽管最后被日军跟踪围堵时,他宁愿选择牺牲了自己。

我想说的是,这个故事背后的家族无意识的传承。


沈家的牌匾“三代五将”,似乎也暗示着沈光耀的宿命。


无论遵从了母亲的意愿,还是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最终他还是无可避免地投身于残酷的战场中,并因此失去了生命。



虽然妈妈不希望他当兵打仗,只希望自己唯一的儿子平淡过完“小确幸”的人生,但是儿子却还是背着妈妈偷偷投笔从戎了。


其实,看似对母亲愿望的背叛,实则沈光耀这是对家族的“无意识”的传承。


从牌匾上的字就可以看出沈家是将军世家,那就是沈家先人其实都是流着战斗的血液的将士,从来也不是过小日子的普通人。电影还有个细节,沈家连家中打杂的仆人都身手了得,沈光耀也自幼就学习武功。


因此,尽管沈光耀从文,这或许是母亲的理性的愿望,但家族无意识的力量才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他血液中的战斗和正义因子最后还是让他在时局的催化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从军,并血染长空不畏牺牲。


其实人在无意识中,都会认同家族的某种传承,大部分时候,你并没有意识到,可能也不会仔细去想,你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也会认同国家和民族的集体传承。不管你是否表现得对传统文化很不屑,或者是否表现得不那么爱国。

比如说到中国的四大发明时,我们总会感到非常地自豪和自信,并且能体验到一种很明显的强大优越感。

当看到祖国和民族真正强大的那一刻,内心总是非常激动,甚至会潸然泪下。

前不久结束的冬奥会,武大靖夺冠,我都眼睛湿润了。


平常并不觉得自己那么关心体育,或者满含爱国热血,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在无意识中已经认同了自己的文化,我是中华儿女,我们在这种无意识中,就获得了一种自我身份认同,让内心的归属感得到了满足。

 

-03-

我刚才说的是家族中,让我们认同的是,引以为傲的光彩的东西。


但是“认同”既然是无意识的,它就无法去进行理性的选择。我们也会“认同”家族中不那么好的,黑暗的,或者创伤的痛苦的,甚至祖辈人格中扭曲的东西。


认同是一种进入无意识的行为,所以它和我们理性思维中的好坏其实并不相同。


如果家族里有值得骄傲或感到无上荣耀的东西,那么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想为家族获得更多的荣光,我们称之为“光宗耀祖”。然而,在家族中不光只有荣耀,也会存在一些创伤性的体验。

而我要分享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家族创伤如何影响后代。


提到家族,我们就不只是说到,你和你的原生家庭,还会提到你的父母的原生家庭。


这个故事,先讲A小姐,她是最年轻的一代。

A小姐是一名网络工作人员,30岁,未婚。她的工作能力非常优秀,也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认可,但她却不能很好地进入亲密关系。


A小姐曾经与一个有妇之夫相处7年的时间,在这个关系中她一直小心翼翼,不断地牺牲自己来讨好和取悦对方,更是不敢对对方有任何的要求,只希望对方不要离开她。一旦对方流露出要离开或者不认同她的时候,她就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满足对方所有的要求,甚至帮对方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最终使得A小姐有心无力,烦躁不安,还会受到自己道德感的谴责。


A小姐的朋友们都认为她是被这个男人迷得犯了晕,但这个晕晕得也太久了。


为什么可以允许自己进入一段和别的女性分享一个男性的关系,扮演不光彩的角色,还要不断讨好对方?


我们的思维要去解释A 小姐的行为,就只能用“鬼迷心窍”或者“前世孽缘”来解释了,当然A小姐还是会把这段感情定义为真爱。


但是,从心理学来看,就能看到很多其他的解释了。


当A小姐聊起自己的家人时,她说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即她的外婆是童养媳。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童养媳可能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而被父母当成累赘抛弃到其它的家庭中。


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从小缺乏自我认同感


对于童养媳来说,她需要承受两个方面的压力。


第一,父母不要我了;


第二,我需要在新家庭里表现良好,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很好地接纳自己。于是,这种需要被认同或接纳的愿望就会非常强烈。


然而,被父母抛弃的经历,让A小姐的外婆一直处在恐慌的状态中,从而使得她对自己的子女就会要求更多。


A小姐的妈妈是她外婆的第一个孩子,当外婆看到自己女儿出生的那一刻,她内心是失望的,认为女孩是无价值的存在,当另一方面,她要求女儿照顾自己的情绪,帮助她分担生活的重负,比如照顾弟弟妹妹。


遗憾的是,A小姐的妈妈无意识中认同了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


如果父母感觉自己是一个工具,自然就会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工具来使用。


所以当A小姐出生后,她的妈妈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工作,把只有两个月大的A小姐寄养在托儿所,并为自己找到合理化的借口——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你。


因为妈妈要获得他人的认同,而无法完成自我认同。



这时,A小姐似乎变成了阻碍妈妈工作的负担。也因为这样, A小姐从小就学会了对妈妈察言观色,非常害怕犯错误被妈妈抛弃,甚至在A小姐需要妈妈帮助陪伴的时候,妈妈更在意的是外婆,对 A小姐的忽略可见一斑。


久而久之,A小姐的自我价值感也在不断降低,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无法认同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A小姐害怕被抛弃的创伤体验在她外婆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这种创伤一代延续一代,以至于使得A小姐无法认同自己,也找不到任何的归属感。


而对不被认同和接纳的担心也让A小姐感到非常孤单,无法真诚地结交朋友,在人际关系中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成为完全隔离的状态。


当她遇到困难时,也不会主动向人求助,因为在她的心里,也就是在她的无意识中,她其实认定了,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会帮助她,同时世界是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抛弃她。


从外婆那一辈发展出的创伤,形成了A小姐人格里的源代码。


因此,她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比较长久的、带有情感互动的良好关系。这样的重复如果没有被A小姐意识到,就形成了家族创伤的延续,或者叫代际传承


这一切我们在这里分析,看上去是有迹可循的一清二楚的,但是在A小姐、她妈妈和外婆三代人的人生中,却是难以觉察的在她们的无意识深处完成的“本能的过程”。


A小姐根本无法意识到,她在家族创伤的轮回中。


当然,A小姐的故事,其实也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04-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家族创伤对自己的影响,那么这种创伤会一直延续下去。


我有一个好朋友,就有过类似的体验。


他工作非常地认真努力,曾经从事的是一些能够赚大钱的职业,但总是没有办法把财富保留下来。经历了多次之后,他也开始感到困惑。比如投资一些生意,最后成了血本无归;或者挣到了一些钱,借给朋友后就没有了下文。他并不是一个挥霍无度的人,他开始觉察自己,结果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在钱被花掉的那一刻,他发现心里分明有个声音在说:“这下好了。”


后来,他的分析师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家里是否曾经因为钱的问题而遭受到灾难性的体验?”


实际上,朋友的家庭祖上是富有的人家,但到了爷爷辈的时候,却因为富有而差点被枪毙。他父亲也因为家里成分的问题而受到了一些不好的对待,无法正常上学,甚至无法当兵,非常绝望。


因为自己的出身被深深地否认,所以他的父亲传递给他的一个价值观,就是好好做人——特指,要“夹着尾巴做人”。


如果不是因为财富和地位,爷爷和父亲就不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们的命运也许不一样,所以,财富地位钱被家人视为不好的东西,而朋友也在潜意识认同了这一点。


当他即将变得富有时,家族中的创伤体验就会使他本能地感到恐惧,害怕不好的结果会降临,于是他就在潜意识中直接避免了真的变得有钱。


创伤性的体验会影响家族的价值观,当然就会影响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如果一些东西给家族带来了不好的体验,羞耻,恐惧,内疚或者威胁了生命,那么它们就会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变成了特别恐惧的存在,然后影响我们所有的行为,包括我们的人际关系、自我的认知等等。


而家族的创伤,包含内容非常广泛:家族丑闻,家族的价值感匮乏(比如从小被送去寄养的孩子、童养媳)过多的早年夭折的家族成员,或者曾经的罪犯等家族成员。


当我们意识到创伤性体验的存在才有可能把这些家族的创伤在此终止。


减弱或终止当然是有可能的,但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做。去觉察、分析、思考、改变。

一方面,这是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成年人要为自己负责;

另一方面,这也是自我成长中必然经历的事情,和过去告别。

 

-05-

觉察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看到家族创伤在我们身上的影响。但走出家族创伤的阻碍其实很困难——因为,有时候,我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多是用忠诚来换取,有了对父母的忠诚,才拥有了被认同的感觉。


对于祖辈或者家族的忠诚,往往是制约我们挥别过去的家族创伤,终止家族传承,成为自己的可能。


我们会矛盾:一方面想要忠诚于家族的传承,一方面我们又想去脱离这种无意识的传递。因此有痛苦。


但是搞清楚了这些东西如何影响自己之后,你还是可以经由思考做出你现在的选择。你可以重新定义。如果你将自己的生命看做独立的而不是从属的话。


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家族的的过去,我可以选择承担,也可以选择脱离。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与过去和解或告别和自己的长辈聊聊过去的事情。家族荣耀可以认同,因为那些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支持性资源。古人的家训,就是家族价值观的传递。而入祠堂宗庙,就意味着被家族认同和接纳。


这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更有价值,并满足归属需求,当然也就意味着一种有被群体保护的安全感。对有家族传承的创伤保持距离,成为改变者,而不是亲历者,实在不行,可以成为旁观者。


例如有一些人可能一直对自己的名字非常抗拒,甚至有想换名字的愿望。


名字有时候代表着家族或者家庭对你的期待,当我们无法完成的时候,或者这个期待不是很合理,以至于让自己感觉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想要挣脱。

不断满足他人的期待,会让我们一次次地陷入创伤的体验中,也就是你完完全全忽略了自己,延续了他人,而不是你自己。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命运痛苦而无力改变的时候,人们总是把期望放在下一代,无能的父母养儿防老,或者因为自己无法完成的愿望让孩子去完成。


而内心强大的父母,更愿意自己的孩子享受这个美好的世界,成为他们自己就好。而换掉家族给予的名字,一方面是拒绝家族对自己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告别过去的自己的表现。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家族可能会感到背叛或愧疚。但这不是我们的错。

结尾


如果我们能够允许自己不那么忠诚,有些可怕的传承也会慢慢被终止或者减弱。过分追求他人(家族)的认同,会让自己忠诚于他人(家族)。


忠诚对于我们来说,是寻求归属和认同的一种愿望。但过于忠诚的代价,是没有自我。


我们可以尝试着和自己的一些无法释怀的过去做告别,当我们告别了以后,也许我们才有新的发生。


我对A小姐说,当你看到一个不被妈妈照顾,悲伤哭泣,又很害怕的孩子的时候,成年的你能做点什么吗?


她说,我可以去抱抱她,安慰她,陪着她。


那你再次感觉那个人要离开,一个人恐惧的时候,你能做点什么?


她说,我可以尝试去照顾自己。


过去无法改变,但现在的,一个不被恐惧驱使的我,有很多选择。

作者简介:周小宽,一个看待世界和自我方式有点特别的心理咨询师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