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赏析电影《分歧者2》

2014年上映的《分歧者》系列电影,至今已经拍到第三步,最近,重新回顾了一遍这个系列的电影,并将电影中的心理学元素进行拆解分析,今天我就从《分歧者2》开始说起。

 

电影故事背景: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发明了基因改变的技术,人类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完美,对自身基因进行修改,这导致了毁灭性的灾难,幸存的人类为了净化人类基因,让其恢复到自然状态,于是建立了“芝加哥实验基地”,将一群人用高墙围困起来,使其自然进化生长,并通过人的性格特质,将实验基地的人类分为博学派、友好派、诚实派、无畏派和无私派5个派别。

 


01

什么是我们内心的痛苦之源?

 

电影的故事背景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哲学隐喻,人类对于自身身体状态的完美追求,反而使人类惨遭自我毁灭,从心理学上来讲,我们在现实中,绝大部分痛苦也来自于我们对于完美的过度追求。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并没有追求完美,我只想平淡的好好生活。”

 

但是,现实可能并不会允许你这样做,因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只要有人际关系互动,就会产生对比,也许我们可以自己独善其身,但是你却没办法让你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甚至邻居也这样做,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景象:

 

邻居王大妈说:“我们家孙女今天又拿了一个学习之星奖,老师可喜欢她了。”

 

妻子会说:“听说隔壁小张的老公又升职加薪了。”

 

你的上级会说:“我感觉还是小王干工作比较靠谱。”

 

一旦我们嵌入到社会关系这张网络,我们就无法避免被周围人驱使去追求完美,也许你并不是一个完美主义特质的人,但是仍然会被这股力量推着走,哪怕被压得抬不起头,这就是我们的痛苦之源。

 

如果说这个痛苦之源来源于外部,那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另外一个痛苦之源就来自于我们的内在,导演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五个派系分立的社会制度中,这种派系分立本来是为了解决人类追求完美导致的基因退化灾难,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重新构建一个社会体系,但这反而加深了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派系分立的调整管理方式,我们可以将其比喻为一个人为了缓解内心痛苦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这种策略主张强化自己的优势,拒绝或者否定自己的弱势。


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就应该加入诚实派,而忽略或者拒绝承认自身的其他品质,甚至将其他品质视为“异己”。在初期,这种方式也许是有效的,它似乎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个自我存在的意义,让我们认同于某种信念或者价值体系,从而使自己暂时性走出了内心的迷茫。

 

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反而加深了我们的内在割裂,使我们与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于是更加猛烈的冲突与矛盾开始出现。

 


02

是恶劣的外部环境

扭曲了我们的认知?

 

电影一开始采用蒙太奇手法描绘了女主角翠丝的创伤经历:父母为了保护她和弟弟,遭到博学派的杀害,但是翠丝将这一切的灾难经历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父母的死亡。

 

与之相比,她的弟弟却认为:父母是因为私藏了一件不该藏的物品,引来杀身之祸,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与自己无关。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同样的创伤经历,女主角翠丝采取自我攻击的方式,将罪责归咎于己,因而背上沉重的内疚感;而弟弟选择向外归因,并看清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并且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此并未感到自责内疚,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追求生活。

 

为什么两个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女主角翠丝的隐形身份是分歧者(这是不被任何社会派系认同的一种异类身份),而弟弟是认同于博学派的。由于翠丝的社会性身份认同出现问题,无法融入任何单一的派系,导致她很难建立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感。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一个人长期被社会环境排斥孤立,这就导致她的认知世界出现扭曲偏差,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尊重与接纳。

 

但同时这种的扭曲的认知背后又包含了另外一层意思:我应该对周围人负责,对这个世界负责。这看起来是一种英雄主义色彩的逻辑,但实际上却是未分化的自恋状态,于是女主角翠丝将父母的死归咎于自己,而看不到这个过程中父母自身的责任与选择。

 

 

03

在黑暗与痛苦中

寻求疗愈之药

如果从心理治疗师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无疑是在讲述女主角翠丝如何从内疚、自责、自卑等心理痛苦之中走向自我疗愈,在影片的最后,女主角通过努力完成了自我成长与疗愈,重构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那么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键就在于她成功打开了创始者留下的宝盒。(在这里,“宝盒”的隐喻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资源,它来自于我们最无法接纳的痛苦之中,在电影中,这被表现为“宝盒”是翠丝父母留下的东西)

 

其实,在一开始,女主角并不是主动的想要打开这个盒子,而是被逼着去尝试打开,因为这个过程很痛苦,没有人愿意主动让自己去承受痛苦来达到所谓的成长。

 

这就像是心理治疗过程,一开始来访者触碰到内心深处的伤痛时,都会退缩与防御,这也让治疗陷入了僵局,此时需要治疗师“推一把”,而这个力度也是需要治疗师良好的经验和技巧。如果用力过猛,就像电影中的情节一样,“实验体”直接宣告“死亡”,而用力过轻,又无法让其进入更深的状态。

 

当然,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来访者本身,当她主动开始想要尝试时,一个新的契机就可能出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中,女主角翠丝通过在模拟情境实验中(这很像心理治疗中的临床催眠技术)完成了五种派别的测试,象征着自我内在的接纳与整合。

 

当他们最终打开盒子时,才发现创世者宝盒里,装的是一则“真理”:五种派别只是一个不完整的自己(叫做“残缺者”),而所谓的“分歧者”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这则信息宣告着旧的社会性认同瓦解,而作为分歧者的女主角翠丝终于在新的社会认同之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就像电影中的那句经典:“原来我一直不是问题,我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summer糖糖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