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一个女孩因坐错地铁疯狂踢踹母亲的新闻,引多人讨论。
当时,女孩和妈妈准备去机场,结果那趟地铁不能直接到达机场,需要在终点站下车,然后等下一班地铁,这让小女孩特别生气,于是愤怒地踢踹妈妈。
从孩子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位妈妈肯定存在问题,因为孩子能有这样的举动,与父母有直接关系;从边界的角度来说,这对母女也存在问题,因为妈妈没有让孩子清晰地意识到,“你不可以攻击我,你不可以打我的身体”,而这就是边界模糊带来的问题。
那么,亲密关系中,我们该怎么设立边界呢?是不是简单地说“不”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亲密关系中,需要边界意识,但设立边界,并不是简单地说“不”,而是要达到两个人都舒服的目标。
01
自恋,
会让人入侵他人的边界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在太多的情形下,人都活在自恋中,他们会享受自己在高位上的感觉,所以当自己受挫后,会把那种无助感甩给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
就像新闻中的小女孩,她把自己心中的怨气甩给了妈妈,因为她觉得自己比妈妈地位高。当然,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比较,在她心里,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妈妈则是“俯首称臣”的。
自恋,是人的本性,那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的。
所有婴儿都有一种全能自恋的心理,他们觉得自己像神一样,渴望抚养者能及时回应自己的一切需求,但成人的自恋随着心智不断成熟,应该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慢慢长大后,如果还停留在全能自恋的状态,就会变得很麻烦。
新闻中的小女孩就有些全能自恋感,因为当时旁边的人上来劝阻时,她还对其动手,可见在她内心,还把自己当作婴儿,希望外在的一切都要围自己转,而这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可见,自恋会让一个人变得没有界限感。
02
边界感,
在亲密关系中很重要
人生活在社会中,要懂得界限感在关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亲密关系。
因为越亲密,越需要界限。边界感,意味着尊重。
正如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说的,所谓的边界并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尝试靠近的同时,尊重了别人说“不”的权利。
就像新闻中的母女,她们之间就是因为缺少界限感(女儿没有尊重妈妈),才让彼此的关系很紧张,更为重要的是,她们看似没有边界,但关系并不是舒服的,这就说明了,亲密关系中,一旦失去边界,不仅无法维系好亲密的状态,还会让关系处于紧张、糟糕的状态。
有人可能觉得,在亲密关系中说“不”,会影响两个人的关系,甚至觉得一旦有了界限感,就意味着两个人对这段关系不够投入,担心有了二心。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亲密关系中的边界,并不是不能分享,而是有权利分享,也有权利不分享。
这就像给自己的房间安了一扇门,可以邀请对方进来,也可以不邀请,同时,也因为有了这扇门,对方收到邀请进来,才会更觉得亲近。
可见,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伴侣之间的关系,都需要有界限感,因为那是尊重的表现,更是爱的展现。
03
设立边界,
并不是简单地说“不”,
而是要达到舒服的目的
前面说了,亲密关系中需要界限感,而设立边界,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学会说“不”,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正如蔡康永说的,建立边界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要忽然有一道铁门拉下来,否则关系容易突然决裂。
比如,亲子关系中,妈妈要为孩子设立玩游戏的时间界限,就要意识到“过程”的重要性,可以和孩子商量一点点减少时间,而不是一下子不允许玩,否则会让孩子无法接受,进而破罐子破摔,这样的状态更麻烦,因为界限对于孩子来说,就成了一个形式,不再起作用。
同时,设立合理的界限,要以彼此都舒服为最终目标。
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单方面地设限,只为自己舒服,就不是“好”的界限。因为边界并不是只有防御性的边界,也可以是友好的边界。
而友好的界限,需要有一种把对方放在心上的态度,即“虽然我在我们的关系中设立了界限,但我是没有敌意的,我能够容纳你到这里,在这个范围内,我都尽可能地接受你、拥抱你,让你感受到我的关心”。
可见,设立边界,学会说“不”,不仅是一个过程,还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就像蔡康永说的:“每个人听到边界这件事情,都只想到我是防守的,我要挡住你在这个边界的外面,而不是感受到在边界所及的范围内,去尽量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关系跟温暖。”
写在最后
亲密关系中的界限,最终目的是为了彼此舒服,并不是简单地说“不”,我们不要因为界限而失去温暖和爱。
其实,维系好亲密关系,设立边界,就是通过沟通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我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就会知道自己怎么表达,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边界,然后带着对方走进自己的世界,进而感受着充满温暖和爱的亲密氛围。
说到底,边界,是在保护彼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