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谣言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生活心理学

今年的自媒体圈发生过一件让大家拍手叫好的事情——常年占据微信阅读量第一的“邪号”至道学宫被封,这个被封号的特点是敢造谣,多大的谣都敢造

比如美国正在大规模的吃人,他们把尸体做出人肉汉堡、人肉热狗,给其他美国人吃掉;

比如1月10号中国发射的导弹,1月9号就能击中美国——因为中国的时间比美国早一天;

这个号的受众广泛分布于全国三四线乃至十八线城市,每篇文章都能受到它的粉丝几百上千的打赏。

在一篇起底至道学宫的文章下,我注意到了这样一条留言:

当我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家人的朋友圈、朋友的家人、朋友家人的朋友圈时,不禁也倒吸一口冷气。

谣言,已经变成了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01

朋友圈:谣言的重灾区

现代年轻人的一大困扰,就是父母的朋友圈。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父母总是无端相信微信谣言怎么办?


目前有392个回答,浏览次数高达1,865,150次。

无数的年轻人在问题下面吐槽自己的父母,抱怨他们总是喜欢转发那些一看就是假的谣言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比如《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千万别吃了!》,再比如《空心菜是毒中之王,国外没人吃!》。

为什么中老年人朋友圈会变成谣言的重灾区呢?

以文章开头的一个谣言举例,“1月10号中国发射的导弹,1月9号就能击中美国”——绝大部分年轻人自然是不信的,因为他们知道时差的概念和原因

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目前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比例超过三分之二

没有接受过完整科学教育的他们,天然就是某些别有用心谣言的最好传播者

中老年人朋友圈最常见的谣言种类就是关于“癌症”“健康”。衰老是他们不可回避的大山,在他们眼中,“猝死”这类字眼变得格外敏感。

他们害怕生病,害怕麻烦子女,害怕拖累家人。

所以父母对于微信内容需求中,养生、健康、烹饪类的需求程度要远远大于年轻人。

他们对文章内容有心理生理上的双重需求,但他们成长的经历中并没有包含“互联网信息筛选”这一选项。互联网时代泛滥的信息对于年轻人来说都过去目不暇接,何况是日益年迈的父母。

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团队腾讯研究院曾开展一项针对老年人与新科技的研究。

研究共抽取了全国58个城市956个家庭中的3051份涵盖老中青三代的样本,其中老年人样本为1399份,最后的研究结果汇总成调查报告《吾老之域:老年人的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公布。

调研中将老年人会使用的微信功能进行了划分,得到了两种类型的功能:

研究发现,青年人主要教老年人工具类功能(如红包),而信息类功能(如阅读公众号)主要靠老年人自学。

我们教会了父母如何使用微信红包,却没有教他们如何选择公众号。

02

谣言只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那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是不是就可以逃离谣言的危害呢?

也不尽然。

谣言的反面是真相,真相只有一个,而谣言可以有成千上万种面貌

刚刚还吐槽完父母的年轻人,很可能扭头就扎进为他们精心炮制的“陷阱”中。

知乎上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在你熟知的行业或领域,有哪些常见的谣言,真相又是什么?”目前已有15424名关注者,被浏览数高达6,467,859次。


在这个问题下面,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们列举了五花八门的谣言和真相:

比如家装行业:

谣言:实木家具的就一定是里外全实木为材料生产制作的家具。

真相:实木家具也可以是只有框架是实木,填充板是板材。

比如生鲜行业:

谣言:进口高端水果不会打蜡,国产水果才会打蜡。

真相:进口水果才可能打食用蜡,为了保鲜,国产评估少有打蜡,不打蜡的评估能刮出蜡是因为自己分泌的天然果蜡。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所以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是:

一个女生刚给妈妈科普完“中国茶叶98%有农残”不是真的,她就在某论坛看到“火烧护肤品后,留有的黑色残渣越多,证明其中的添加剂越多”,于是她默默拿起了自己的护肤品做实验;

一个男生刚花了半小时给爸爸说明“摸购物小票并不会致癌”,低头看到手机中某APP上的讯息“掰指节容易得关节炎”之后,开始琢磨停止自己的小爱好;

谣言会迟到,但它不会缺席。

科技的进步,给我们每天的生活带来了信息几何倍数的爆炸增长

现在随便点开一个资讯类APP,里面的频道分类包括了科技、娱乐、游戏、体育、汽车、财经、健康等几十个大门类

如果一个人要做到可以辨别一天中出现在ta视野里的所有讯息,那么ta需要具备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医学等等近乎所有学科的知识——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许有人会说,有搜索引擎可以查啊,现在信息这么便利。

且不论搜索引擎也许会给你带来另一篇谣言,即使你具备了使用它的正确姿势,辟谣的路上也往往需要经过无数个步骤的论证,光是确定信源的真实性这一项,就会有浩大的工作量在前方等着你。

更何况,如今科技的更新迭代之快,知识再渊博的人也会分不清到底是谣言,还是科学的边界又获得了一次新突破。

辟谣有无数步,但信谣只需要一步——相信就可以了。

03

谣言利用人心,

学会与其共处才是长久之道

谣言也许是和人类一起诞生的产物,它原本是一个古老的传播媒介

我们不理解那些信谣的人,尤其是离谱谣言的信徒——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为什么还要相信?

但“相信”这个心智活动,并不需要逻辑推理,只需要“相信”,事情就是真实的。

于是有了灵魂拷问:人为什么要“相信”?

心理学家给出的一个解释是:为了消除恐惧和不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他提出这个理论的灵感来源于1934年印度发生的一场大地震

在这场地震后,可怕的谣言传遍了整个印度,其内容是,在此次地震灾区以外的地区,将会有范围更广,震级更大的地震发生。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遭遇地震之后的人们本应恐慌不安,为何会散布这种只会更加令人恐惧不安的谣言呢?

后来这位心理学家发现:谣传不是用来增加不安的,而是用来为不安辩护的

正是因为劫后余生的人们心有余悸,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内心巨大的恐惧和害怕,当这种感受和此时外部的安全并不一致时,就出现了“认知失调”的现象。

人们散布和传播这种谣言用来证明自己的害怕事出有因。他们使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自身的感受和行动相一致。

这样,谣言传播的第一步——“相信”就顺理成章完成了。

谣言本身是信息的一种,而信息传播规律中有一条:信息有其固定的群体和受众

也就是说,谣言自诞生开始,它的信徒就会如同逐火的飞蛾,自动被其所吸引

不同类型的谣言有其不同的受众。

至道学宫的受众中,相信“1月10号中国发射的导弹,1月9号就能击中美国”的人,内心中本就存在着对他国侵略的恐惧,任何可以消除这份恐惧的信息都会被他们选择相信;

朋友圈中各类致癌谣言的受众中,内心中本就存在着对“衰老”和“死亡”这一古老的恐惧,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所有谣言照单全收;

常见的护肤美妆谣言的受众中,内心本就存在着对“美”的渴望和对“丑”的恐惧,商家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才炮制出各种营销卖点;

当一条谣言不断重复,会使旁观的人也陷入不得不信的心理机制中,如果不信,你就有可能被孤立

信谣本就符合人的本性,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谣言无法消灭了。

谣言的炮制和传播都是利用的人心,仅凭逻辑去反抗谣言难度非常大。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本有名的书叫《谣言》,作者是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营销学教授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这本书中运用了“年鉴学派”的方法,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位教授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谣言是一种古老的媒介,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反权利,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消灭它,学会如何与谣言共处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至于怎么做到与谣言共处,我们的老祖宗已经给出了答案: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也许很难成为“智者”,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止者”

文:徐徐Tessa  (个人公号:萤之光心理;心理咨询师/自由插画师,尝试自我表达的路上)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