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生50%的痛苦是多余的?

文:史秀雄Steve
来源:史秀雄Steve(ID:sxxsteve)
原文标题:为什么人生50%的痛苦是多余的?【Steve说生活53期】

如果你有机会像个心理咨询师一样,拉开距离看看人们各种各样的痛苦,就会发现两件事情:


第一,痛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总以为自己能避免。


第二,苦是自找的,虽然我们总觉得受苦是命中注定。


成长的过程充满挫败与创伤,但是并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痛苦的,如果你总是比别人更倒霉,或者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这么不开心,也许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看破红尘。


首先,让我用一个虚构的心理咨询故事给你创造一些代入感。


来访者的主要诉求是失恋,以及由此带来的强烈自责和焦虑感。这是她第三次失恋,


第一次恋爱在学生时代,懵懂的感情没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恋爱的男朋友现在回头看来是完美的,因为特别照顾自己,非常包容和耐心,但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最后对方失望离去。


最近一次恋情里,来访者因为对上一任男朋友充满愧疚自责,想要在这一任身上弥补过错,所以十分用力地维护关系。但这反而给了对方许多压力,最终导致分手。


看完这段描述,你是什么反应?我猜你脑海里大概会蹦出一些结论来,毒舌一点的比如不珍惜感情就是会遭报应,暖心一点的比如分手不是你的错,下次选对了人就能幸福,鸡汤一点的比如要学会自爱,带着愧疚和补偿心理谈恋爱你会失去自我。总之每个人都会得出点什么结论,来说服自己感情是可控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我是个普通的心理学作者,就会选择以上结论之一,用抖机灵的语言,煽动的文风配上几个论文引述,让你为自己已经想到的观点佩服的五体投地。但我有自知之明,如果用公式化写作来占用你的时间会感到没有脸面。所以我会稍微绕点圈子,跟你讲一个比普通的评头论足更深刻一点的道理。



叙事自我

深刻的道理需要先有个很高大上的立足点。自我是什么?人有记忆,能够感知时间,当我们试图了解和描述自我时,都会将所有的回忆拼成一个有序的故事,讲给自己或者别人听。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自我就是叙事的,我们的本质就是我们的人生故事。


举个例子,如果你家里的老人得了阿兹海默症,你会看到他的记忆随着神经系统的退化逐渐丢失,到了最后他会完全记不起自己是谁,自己的伴侣和子女是谁。到了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人已经不再是你的爷爷或者外婆,他的肉体还在,但是自我已经消失了。


为什么自我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了狩猎和采集,进化出了两个惊为天人的能力,一个是记忆力,一个是语言能力。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讲述记忆的方式让他人知道我们追踪的猎物是什么样的,要收获的果实在哪里,需要怎样的帮助。讲故事的能力根植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当中,它是宗教、文化、艺术的起源,也是每个个体认知和行为决策的底层机制。


我们对故事的依赖无处不在。我们用它教育年幼的子女,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与世界互动。我们用它规划未来,面对未知和缺乏信心的时候,伟人的自传总是能够带来方向感和动力。我们也用它应对挫败和意外,在伤痛和绝望的时候,明白事情的原委,发现痛苦的意义使我们坚强。所以才有了尼采的那句名言:人们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总之,我们在时刻构建着关于一切的故事,故事提供安全感、掌控感、意义感和身份感。我们用叙事的方式理解世界,构建自我。如果这是上帝的设计,这个设计应该可以拿很多奖,但它并不完美,实际上它包含了一个巨大的bug!


注定的谬误

人类幸运地拥有了解释,归因和构建故事的能力,这要归功于我们发达的大脑。一方面,这个复杂精妙的运算机器可以处理抽象概念、逻辑思维和叙事等等复杂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却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人脑重量只占全身体重的2%,却需要消耗高达20%的能量。


高能耗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风险的,因为在自然界里能量的获取总是很辛苦的。所以不同的物种进化出了降低能耗,保存能量的方式,比如猫咪喜欢晒太阳,熊会冬眠,而人类的策略之一就是故意让自己变蠢。


认知心理学将这种自我蠢化理解为认知捷径(cognitive heuristics)。世界是极度复杂的,而大脑的算力很有限,所以我们会本能地套用各种认知捷径,用尽可能省事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线性逻辑、非黑即白、贴标签、用过去的预设臆断未来,都是大脑节能的方式。如果你的人生故事未经审视,那么它很可能包含很多谬误,而你的自我也会包含种种偏执和狭隘。


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情绪和生理功能的调节增加能耗,能用来编故事的认知资源就更有限了。所以我们对人生经历的理解就会更加肤浅和狭隘。来访者给自己的说法是:恋情的失败是因为不珍惜第二段关系留下愧疚,让自己在第三段关系里过度付出,给对方太大压力从而分手。这样单一绝对的因果推理省时省事,特别符合人脑的节能策略。


在咨询里,我把来访者的假设先放一边,详细了解了关系的发展历程,最终发现过度补偿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来访者自己的成熟度,两个人的匹配度,相处方式,对方的情感模式,大环境等很多很多因素共同影响了分手的结局。把失败归结于愧疚和急于证明自己,是一个根本站不住脚的说法。


更进一步的工作会让来访者发现,她对自己的认识包含了许多其实没有认真想过的盲点,比如她想要怎样的关系,自己在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会被什么样的伴侣打动,感情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通常关于失恋的咨询,最后都会上升到对自我的审视,因为分手的痛通常会随时间变淡,但是对自我的困惑会一直萦绕。



多余的苦

当我们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的不幸时,都喜欢套用简单粗暴的归因。单身是因为要求太高,出轨是因为欲求不满,强奸是因为穿着暴露,贫穷是因为自己太懒。但这并不是事情的真相,为了节省能耗,我们的大脑总是选择自欺欺人,让自己认知脱离现实。


许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会把得出的结论信以为真。拥有上帝视角,可以解释一切的感觉的确带来许多安全感和掌控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有能力避免痛苦的,霉运是可以被预防的。可是你会因此承受额外的自责、悔恨和焦虑,过去的挫折就是你的过失,未来的差错就是你的失败。


我的来访者不光为第二段关系感到愧疚,更为第三段关系没能控制住愧疚搞砸了关系而痛苦。所以说痛是必然的,但苦是自找的。当你活在自己需要负全责的故事里时,50%的痛苦来自你和随机事件之间莫须有的归咎。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虽然我们第一时间构建的故事都很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通过反思不断增加叙事的丰富程度,因果关系会越来越客观,我们的痛苦也会逐渐减少。但那些一触碰到就特别痛苦的事情,会让我们不敢深想,每当难过的时候,我们只会把最初的那个愚蠢故事拿出来安抚自己:“一定是我给他太大压力才分手的,我要是不这么做我们就不会分手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痛苦不敢反思,导致叙事肤浅且充满臆断,引发更多自责和焦虑,进而放大原有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走不出失败和创伤的阴影,他们并不比别人愚蠢或者脆弱,只是刚好困在了脱离现实的故事当中。



人生无常

所以我们要怎么克服进化不完美的大脑带来的困扰?我的答案就四个字:人生无常。


人生本来只有痛,痛就是你不小心踢到了桌角,脚趾上钻心的痛感。可是当你指责自己的冒失,为疼痛感到懊恼和愤怒,认为这是失败人生的又一个证明时,你就尝到了真正的苦。苦来自错误的归因和想当然的解释,而事实是许多时候我们只是希望在一个随机和混乱的世界中找到令人宽慰的规律。踢到桌角只是运气不好,和你的个人价值毫无关系。


我的来访者们总是渴望我对他们的困扰进行智慧的解答,但是得出确切答案的心理咨询不是好咨询。比如你的困扰是“为什么大街上有这么多红色的汽车?”,每天走在大街上你就会紧盯着所有的红色汽车,也许红色更醒目?更贵气?一定是今年比较流行!你绞尽脑汁地罗列出各种假说,但是永远无法说服自己,这个问题会一直萦绕心头,让你夜不能寐。


如果我告诉你其实汽车的颜色是随机分布的,没有哪个颜色是占主导的,你可能会认为我疯了。可是如果你睁大双眼好好看看,就会发现确实如此。你以为红色主导是事实,但那只是你给自己编造的故事而已。你无法回答并不成立的问题,也无法摆脱臆断带来的痛苦。看清这点你就不再纠结为什么红车很多,而是提出一些更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你比较喜欢哪些颜色的车,或者不同的颜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觉。


人生无常是一种非常反直觉的思考方式,但相比之下我更讨厌臆测,我们总是忍不住依赖它们,但接下来往往深陷偏执和痛苦的漩涡。无常,就是无预设,别给你的大脑偷懒的机会。如果想要摆脱当前的痛苦,先从你的自以为是里跳出来,做一个“无知”的人:试着用比以前更加多元和复杂的方式提问,把看清全貌放在得到答案之上,向他人询问和澄清,接收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然后你就会发现,分手也好,其他伤痛也好,都只是生活经历的一部分。你会感觉到痛,也会感觉到快乐。没有什么感受能够主导你,也没有什么评价能够定义你。


作者简介:史秀雄Steve,是一位专注于中国年轻人情感婚恋、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微信公众号:sxxsteve,公众号提供情感、生活和心理类文章,还设置了实用约会小工具供你使用。同时也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史秀雄Steve和知乎账号Steve Shi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