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怎么说出口

在《日谈公园》播客的最新一期节目中,主播李叔分享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屡次因为无法说“不”带来的强大困扰。

 

李叔在节目中说,因为要装修办公室,初步询问了几家设计工作室,有个设计师特别认真,沟通之后很快发来了设计图,但是由于报价超出预算,确实无法采用。本来可以一句话拒绝的事情,李叔却生出很多内心戏—— 对方这么热情这么认真,拒绝人家是不是不太好,感觉有骗对方设计图的嫌疑。—— 于是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回微信。

 

事情并没有结束,对方仍然会隔三差五的微信询问李叔考虑的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问题之类的,大概持续了一周。李叔一直没有回复,内心却翻江倒海,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的心理压力除了来自于无法拒绝对方,还背上了不回微信的愧疚。”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和李叔类似的体验—— 无法开口拒绝别人,哪怕对方是个路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善良的小伙伴宁可默默承受煎熬也不肯说一句“不”呢?

 

01. 对于拒绝本身的误解

 

生活中,不善于拒绝的小伙伴通常都有着很强的同理心,对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几乎是有求必应,特别希望能帮到周围人。一旦停止这样做,TA们会十分内疚,甚至自责好久,可以说是对拒绝的误解绑架了TA们的心智模式。常见的误解有以下几种:

 

a. 拒绝会得罪别人,破坏关系

 

预设对方不够通情达理、不好沟通,会阻碍我们表达拒绝。在这种错误的预设下,人会心生恐惧,导演出一幕幕充满灾难性的内心戏。仅仅是没有帮同事买奶茶,放大内心的恐惧后,结果可能是怀疑同事会不会去领导那儿给自己穿小鞋,进而连续几天心里都很别扭,并且这种恐惧向外投射,总感觉同事怪怪的。

 

错误的预设带来错误的结论,同事也许早就忘了这件事儿,但被错误预设所绑架的内心感受会让我们无意识的推开同事,疏远关系,最后竟然得出了“果然同事是记仇的”结论。

 

b. 拒绝别人会让人觉得我不好

 

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带有讨好性质的人际相处模式,大多来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如果从小父母要求严格、求全责备,孩子长大后就会内化这些标准,以此审视自己的言行,时常感到自卑、对自己不满意。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经在《奇葩说》节目中谈论过自己讨好型人格的特质。尽管有作家光环,但她在生活中依然不自信,总是有意无意的迎合别人,不敢发生争吵冲突,即使对方是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

 

我们看到,这种想法是根深蒂固的,并且不容易被这个人所取得的外显成就和价值所撼动,内心的匮乏让人难以说不,难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c. 拒绝会给对方带来伤害

 

总是为他人着想,担心伤害到对方,需要保护对方的想法实际上是把他人想的过于脆弱了。我们每天在任何场合都有say no的可能,而这些事情当中并没有多少是非你不可的。帮忙买东西、下班一起走、借钱、聚餐……对于请求帮忙的人来说,我们并不是唯一的求助对象,即使被拒绝了,TA们也可以寻求其他人的帮助。


试想一下,你管老妈要零花钱没成功,肯定会转头管老爸要的嘛,并不会因为老妈不给钱就怀恨在心吧。

 

另外,就算在非你不可的情境中,你也可以说不。比如,不喜欢的人和你告白、托你引荐认识某人……告知对方做不到的理由,清爽简单的拒绝对方,反而是简单有效的方式;左绕右绕、黏黏糊糊容易给别人造成迷惑,反而会让对方感到不舒适,甚至心生不满。


两者相比,后者会给对方带来真正的伤害,只要回看开头李叔的经历,你就可以想象那位设计师的内心遭受到了怎样的打击。

 

02. 如何成为一个敢拒绝的人?

 

对于无法拒绝别人的小伙伴来说,能够清爽干脆的说“不”简直是天赐的超能力。虽然我们无法一下子拥有超能力,但仍然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慢慢培养自己说“不”的勇气。在这边分享三个练习小方法:

 

第一,从拒绝陌生人开始练习。家人、朋友、同事都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练习拒绝的最佳对象,但是陌生人可以。没有什么交集,就算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不会对我们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比如,拒绝产品销售添加微信的请求、拒绝发型师推荐的造型和办卡促销、拒绝衣装品牌服务人员的推销等等。

 

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如果不是真的想要就果断说不。这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拒绝陌生人可能也会感到难为情,但是请你回想一下曾经为了不驳别人的面子而选择勉强自己的那种痛苦和事后的自责,“说不”绝对值得尝试一次。

 

第二,从小事上开始拒绝。面对身边比较亲近的人,可以从拒绝小事开始练习。比如,同事请你代买饮料、爸妈要求你一起出席饭局、室友一直理直气壮的用你的洗发水等等。请尊重你自己的安排,不要把其他人的需求排在自己需求的前面,正因为是小事才是我们锻炼自己的最好机会,这样才能培养自己说不的勇气,在大事上才不会委屈自己、迎合别人。

 

第三,拒绝不能做的部分,同时告知能做的部分。这会减少我们拒绝别人的负疚感,同时也会让别人感到较为舒适。

 

比如,朋友招呼聚餐,但你的时间并不合适,那么在表达无法参加的同时,提出自己能够参加的时间档。这样做传递出一个想参加的意愿,即使这次没去成,下次朋友也会招呼你,并且参考你的时间。

 

再比如,父母安排的相亲局,你很抵触,那么可以试图让父母知道你并不想借助相亲的形式来寻找伴侣,但同时要告诉父母自己对于恋爱婚姻的规划。这样传递出一个想找伴侣,并且计划已经在进行中的信息,让他们感到比较安心一些。

 

面对重要的人、在重要的事情上进行能与否两方面信息的告知是比较恰当的。单纯的拒绝容易使对方产生误解,而清楚的传递内心想法代表着尊重对方,并且愿意与之沟通。

 

想要成为敢于拒绝的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一些实用的练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自己有所觉察,要真的在关系中看到自己、有自己。建立界限感、维护个人边界是我们拒绝别人的底气,推荐你学习鲸选·学习会员的以下计划:

 

成为敢拒绝的人学习计划 / 人际边界感建立计划

部分学习目录:

为什么你努力捍卫的人际界限一再失守

勉强自己去原谅,得到的往往不是原谅,而是勉强

讨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绝别人,怎么办?

如何判断我是否界限不清?

被伤害后,仍然不好意思反抗?

很抱歉,你的坏情绪我管不了

只谈爱不谈边界的关系,有毒

说话太直的背后心理机制

别做他人的情绪垃圾桶

 

什么是鲸选

壹心理app出品「鲸选」学习产品

全新的生活帮手、心理学学习工具

2w分钟音频,2k+文稿,组合到200+主题计划中,随意更换学习

你生活中的「实用心理百科」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详情开启你的学习之旅吧

作者:刘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人间记录员——观察、记录,温暖、滋养。微信公众号:人间慧客厅 。转载请随壹心理注明作者)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