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请了解自己的界限,同时尊重他人的界限。
昨天去派出所补办身份证,无意中撞见了一位老爷爷为自己孙女上户口的过程。
孙女是老爷爷的女儿未婚先育的孩子,由于老爷爷的女儿并没有结婚,所以在上户口的过程中碰到不小的阻碍。在这个过程中,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一直在重复一句话:你女儿太傻了、太笨了。
也许是我太敏感、太玻璃心了,这些批判话语的重复就像针一样不停地扎着我,以至于我选择带上耳机,隔离掉这些令我不适的声音。
得到片刻安宁的我,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工作人员的做法是否妥当?当事人听了又会有怎样的内心活动呢?
01
心理咨询中的不批判原则
很多有过长期咨询体验的朋友们,都会感受到咨询师的包容,似乎在咨询的过程中,自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毫无保留地向面前这个咨询师展现自己。
这其实部分归功于咨询师们的不批判原则,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不会对来访者的言语行为指指点点,加以批判。
生活中的很多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什么事都瞒着自己,总是担忧孩子的现状。其实,这很可能是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创造一种不批判的对话环境。
如果孩子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总是受到拒绝、批判和指责,那么久而久之,他就学会了瞒着父母,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会担心父母得知后铺天盖地的指责。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小时候每次有什么诉求告诉父母,总会在第一时间遭受来自父亲的拒绝和批判。
久而久之,我学会了瞒着父母,学会了先斩后奏,因为我知道,自己很难和父亲建立有效的沟通。
02
人际交往中的边界
什么是人际交往中的边界?
我们拥有掌控自己行为的基本能力,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不能控制别人,我们也没办法完全对别人的行为负责。尽管人与人之间总在互相影响,但人生的决定权终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那么文章开头的工作人员,本职是为前来求助的民众解决他们的问题,她完全可以按流程办事,等到老爷爷离开之后再私下谈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而在当事人在场的时候谈论这些,并不能帮到当事人,相反还很可能给当事人添堵,也造成了越界的行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越界的行为比比皆是。很多年轻人对“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避之不及,这背后就隐藏着替他人做决定的越界行为。而同样,年轻人们反感走亲戚,也是因为亲戚过度关心的越界行为给他们造成了困扰。
在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并不会成为来访者的人生导师,更不会替来访者做出人生的决定,因为这是一种破坏边界的行为。就如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来访者只有学会决定自己的人生,才能得以成长。
而事实上,在基层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即这二者面对的人群都是有困扰或者说是有困难的。那么是否不批判原则以及尊重他人的边界对基层工作人员也同样适用?
我知道这种要求并不现实,甚至可以说是过于严苛、吹毛求疵,但我仍希望基层工作人员能够明白不批判原则以及尊重他人边界的重要性。毕竟,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渴望他人的理解,而非批判和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