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

46531405.jpg

文:李丹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经常有人会问,心理咨询究竟是有用还是没用?有人回答,没什么用,有什么病是说几句话就能治好,有什么问题是说几句话就能解决的呢?那只是骗钱的新行当;有人回答,真的是有用的,它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心结,通过咨询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自己,而走出了一个泥塘。那么心理咨询究竟是有用还是没用呢?也许每个人的切实感触不同,也许有的人根本没有亲身体验,只是自己的主观判断,根据我接触到的案例,以及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于有用没用给出以下内容:

信任度

选择一个和你匹配的心理咨询师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匹配的含义,就比如老师讲课,也许每个老师都是优秀的负责人的老师,但是每个人的授课风格不一样,学生的体会不一样,有的学生喜欢幽默的老师,他接受起来比较快,有的学生喜欢严格的老师,他觉得这样能给自己适当的压力,一个适合自己的老师能够让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消化,对这门学科更多的喜爱。而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老师,可能还会有放弃这个学科的想法。咨询师也是一样,一个让你能够感觉有亲和力,能够在你咨询的问题上更专业,咨询风格让你更容易接受的咨询师才能够让你对她很快建立信任感,而信任度决定了你对他能敞开多少内心的世界和真实的想法,敞开的越多,表达的越真实,才能对咨询起到作用。如果从头到尾什么信息都没有,或者你给出的信息都是掩饰的,虚假的,那么这样的咨询当然不会有用。

咨询时间

我们把一次咨询的时间定格为50分钟到一个小时,这是一个有科学理论依据的时间。如果来访者希望在这一次咨询里,就能够解决完你所有的问题那么这是不可能的,问题的积累需要时间,解决问题当然也需要时间。人的念头会瞬息万变,事态的发展也会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在一次时间里定格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状况。所以,如果你认为一次咨询就能解决完所有的问题才是有用的,而如果不能解决就是没有用的,那么就是再顶尖的咨询专家对你而言可能都是忽悠你钱的骗子。

病症程度

如果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属于轻度范畴,那么心理咨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情绪障碍,问题本身,而是比较严重的神经症状或者精神症状,有的还会有躯体症状,那么仅仅心理咨询可能是没有用的,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介入,做出权威的等级判断,考虑是否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帮助下,心理咨询的配合才会起到作用。

来访者想要达到的效果

有的来访者来做咨询希望达到的效果并不是解决自己本身的问题,而是解决他人的问题,比如我的老公有了外遇,你能不能让他回头是岸?我的孩子学习不努力,你能不能让他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不要和我对着干?我的上司处处给我穿小鞋,你能不能让他对我宽容一点?等等等等。那么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改变非来访者,我们只能通过帮助来访者做出改变调整,给出一些建议和方法,以达到来访者想达到的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想改变的是你的老公、孩子、上司、婆婆或者是亲爹亲妈,而不是自己,那么这样的咨询是没有用的,如果你真心想改变的是自己,那么咨询一定是有用的,他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或者找到一个未知的自己,从而换一扇窗户看待生活!

来访者本身的信念

以前看过一个幽默故事,说是一个人信上帝,结果他的家乡发生了洪水,他就等着上帝来救他,结果等啊等啊,上帝也没有出现,他死了以后就去找上帝,说我信你那么多年,结果我遇到了灾难,你为什么都不来救我?上帝说我一直在派人救你,那个滑水艇,那个救生圈,那个直升机都是我派去救你的,你为什么不抓住呢?心理咨询也是一样,通过双方的了解互动,会有一些作业,会有一些帮助你改善的方法,会有一些行为上的锻炼,有的人会很认真的去遵守执行,结果越来越受益,即便有些反复,但大体还是螺旋上升的,越来越好;而有的人,依然不会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任何的调整和改变,他有无数个理由对上帝说,我以为你会直接拿个魔杖对我动动手指,我就到了安全地方。如果你是这样的想法,那么心理咨询对你而言永远是没有用的。解决问题,康复情绪的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他需要你坚定信念,用积极的行为去锻炼,用包容的态度去接受。就好比一个人掉到了坑里,消防队员来救他,给他扔下去了一个绳子,你只要抓住绳子就可以上来,可是你连伸出去抓绳子的手都不愿意,那怎么起到作用。

心理咨询有用还是没用,在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倾听者,心理咨询一定是一个最安全的树洞,让你的心灵得到释放,让你阴郁的心灵挤进阳光,用爱陪伴你并和你一同成长!

———The End———

原文标题:心理咨询有用还是没用?

题图来源:123RF

责任来源:Yusuk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

VCG21gic11133729.jpg

文:刘月鹏|壹心理专栏作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心理咨询,有用吗?还是没用?

我不想像有的文章一样,讲了半天还不知道观点在哪,读起来让人特别费劲,所以,我想先把答案抛出来给大家参考:对于一个自觉、自省、自悟的人,是有用的;对于一个不觉知的或不愿意改变的人,也许用处真的不大。

要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人是高级动物,是有思想的,也是关系的产物,必然会关注与他人的关系。关注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必然会在意别人。演讲比赛时,谁会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在意别人的眼神?不在意别人的掌声?都会在意。咨询师说,你紧张是因为心里装着别人的在意,时刻关注别人的评价,所以紧张;因此,告诉你不要紧张,不要关注别人的眼神。

但是问题来了?你真的能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眼神吗?

实际上,在意别人,如互相催眠一样,会无处不在的,会无时不有的。不是吗?

正确的方法是,使用心理学角度的“二八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它又称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或帕累托分布(Paretian Distribution),帕累托分布和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并列为两大主导自然和人类现象的概率分布。帕累托分布的本质是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loop),当事件不再独立,一个事件的产生对自身和其它同质事件的产生发生影响时,会导致帕累托分布。

基于关注别人的问题,心理学角度的“二八法则”,我们可以这样界定:20%或更小的比例去关注别人,80%或更大的比例去关注自己,从而获得内外部的心理平衡机制。如此一来,你更多的精力是在关注自己怎么去做会做得更好,用极少的精力去关注他人的看法以修正提升自己,这样就避免了100%关注他人导致没有了自己或100%关注自己导致极度自私“目中无人”。80%的比例让你找到你内心的精神支柱,找到属于你的“定海神针”。

关于“顺其自然”这件事——

在心理学上,“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两大精髓。该疗法又叫禅疗法,由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创立,补认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还有抑郁症等也有疗效。森田疗法随着时代在不断继承和发展,治疗适应症已从神经症扩大到精神病、人格障碍、酒精药物依赖等,还扩大到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和生活质量中。其实,森田疗法是一门人生学问。

在此,楼主无意对该疗法提出反对或质疑,只是认为如果能再进一步发展思考,或许对我们的神经症患者会更有用。当面对一个重度以上的神经症时,光是运用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可能作用不是最好的。

因此,如果你的心理问题是中度或一般的,通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是能达到好的疗效的,当然,前提是你需要真正认识森田疗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如果达到重度以上的神经症,就可能需要别的疗法或药物来干预了,需要双管甚至多管齐下,才是最好的。因此,这里我要传达的意思是: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凡事不绝对化。“度”合适,“量”才有效。你说呢?

为什么看了无数的心灵鸡汤都没有用——

这几年,心理文章、观点层出不穷,有的四平八稳,有的标新立异,甚至有人哗众取宠博人眼球。有一些文章是含金量较高的,有些则不然,可能只是“鸡汤类”的,好一点的属于“鸡精”。有的来访者说,我看了很多书,“喝”了很多心灵鸡汤,但还是改变不了,还是在原地踏步。有的说,每当我看了某本立志类的书就热血沸腾,可是过不了三天,就又打回原型了。

何解?

其实,心灵鸡汤也有很多种,因而你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此其一。其次,要找鸡汤里的精华来吸收,也许一本书中,真正对你起作用的,也就那么二三条或三五点的内容,那就摘写下来放在你最容易看到的案头。最重要的,对你想要的摘录内容,需要你去坚持、反复实践,融入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此,才能真正起作用。不论是自己看来“喝”到的鸡汤,或是心理咨询师给你的“心药”,无不如此。

真的不要处罚孩子吗——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会告诉你,不要打孩子,要说服,要引导,不要体罚,不要责罚,诸如此类。然而,孩子的成长分为儿童、青春期等若干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个性特征是不一样的。那么问题来了:

一是,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只靠引导不打孩子就可以了?

二是,是不是孩子在每个阶段都只靠引导不处罚就行了?

答案显然是NO!

在现实个案里,确实有一些孩子自觉性强、自律性高,个人成长和修养较好,通过父母的爱的引导,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如果能这样,孩子成长后,也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但面对有一些不自律、自控性差的孩子——同时,每个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言行也差别很大,如儿童期的乖巧、青春期的叛逆——光靠引导、说服,可能就不起作用了,就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罚措施,需要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甚至软硬兼施才能起作用。但也许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很多咨询师出于咨询原理,也许并不会这样告诉你。

有一项社会研究,将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后代进行对比,由于父辈们从事的职业角色导致的个性偏差不一样,前者是刻板、自律的居多,后者是自由灵活的居多,前者自律而灵活不足,后者自由而自律不足,两者都走向了一个极端。因此,对待孩子教育,一昧地相信理论或书本显然是不行的,需要结合实际来培养。

改变自己真的有用吗——

在夫妻关系中,往往只有一方来寻求咨询,双方来咨询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咨询师说,请你在改变他人之前,先改变自己,况且,改变他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理论上说,家庭、夫妻都是一个系统或一个体系,通过一个“支点”的改变,是可以引起系统的变化的。但是,如果有两个点在同时改变呢?那当然,作用也是双倍的。

因此,楼主认为,家庭或夫妻关系中,一味地强调改变自己,作用并不大,但是,你也不能因为作用不大,就拒绝自己的改变或成长。这里有个先后的问题,就是说,家庭关系的改变中,先要从自己开始改变做起,只有自己去改变,才能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从而使家庭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中。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而且改变自己必然也是有用的。因而,夫妻关系的咨询治疗,做整体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在“家庭治疗”这种治疗模式中,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焦点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它注重观察和改变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促进家庭在平等、对称的互动模式中而非对立的、强弱行为中去交流;通过咨询,促进家庭成员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增进互相了解。同时,用未来取向的解释,启发家庭构想未来的计划,破除僵化的家庭游戏,迫使家庭成员发明更有弹性的相处方式。

作者简介:刘月鹏,大熊老师,壹心理咨询师,高质咨询,行动即疗愈,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Come on~

112.PNG

今日讨论

心理咨询都有哪些用处?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