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

目录

人格的一般概念 人格的定义 人格的特点 人格的成因
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理论 相关心理疾病

人格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中的人格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而做出的反应。

二是指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愿意展现的人格成分,即真实的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返回目录

人格的定义

在心理学中,人格的探讨完整人格与个体差异的领域。因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取向不同,所以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看法,可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返回目录

人格的特点

1.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长,环境和教育等先后天交互的因素下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人格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有不同的含义。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但是,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3.综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控制。人格的综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返回目录

人格的成因

1. 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对人格的作用,是一个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复杂问题。目前还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对遗传作用有一下的看法。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随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的不同而异。在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作用较大。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质。使其人格成员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因文化而异,社会对顺应的要求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看行为的社会意义对社会的影响大小。

社会文化对人格有塑造功能。

3.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一般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三种:一是权威型教育方式,二是放纵型教育方式,三是民主型教育方式。

4.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发展受童年经验的影响,但是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到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5.自然物理因素

不同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会对人格产生影响,但是不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返回目录

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返回目录

人格的理论

人格是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的领域有异常复杂的心理结构。每一种人格理论都是一个用来解释人格的概念,假设,观点和原则的系统。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特质理论,第二类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第三类是行为主义理论,第四类是人本主义理论。

▲返回目录

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疾病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人格疾患可分为三大群:

A群(奇怪型或异常型疾患)

妄想型人格违常

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违常

分裂病型人格违常

B群(戏剧型或情感型疾患)

反社会人格违常

边缘型人格违常

戏剧化人格违常

自恋型人格违常

C群(焦虑型或恐惧型疾患)

畏惧型人格违常

依赖型人格违常

强迫型人格违常

▲返回目录

参考资料: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D].

词条主要贡献者:沫雪

发表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