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冲动的人,小时候都被这样坑过

45206615_ml.jpg

文:王日出 | 转载自公众号PsychJournal

谁都知道冲动是魔鬼,这么说有没有科学的证据、都会影响到什么方面呢?我们会用几期来聊聊这个话题(作者很任性,什么时候写确定)。这期,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

640.jpg

小孩子是很难抑制自己的需求的,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连上厕所也不挑时间和地点。我们可以从大脑的发育的角度对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进行解释。婴儿出生的时候大脑并没有完全发育。

实际上婴儿的大脑袋和进化论存在着一定的平衡:作为高级智慧生物,人类需要很大的脑袋、充足的资源进行各种智力活动;但另一方面,巨大的脑袋又以为母亲在生产的时候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作为一种进化策略,人类婴儿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大脑还是个“半成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

大脑的发育有一定的顺序,会根据求生最为重要的需求来依次进行。感觉神经是最早开始发育、基础运动皮层、语言区稍晚,高级认知功能相关的皮层(如前额叶)最后才开始发育,比如情绪调节、决策、推理等等,而这个发育的过程要到青春期后期才完全结束。也就是说,孩子的大脑还没完全具备“控制”的能力。

640 (1).jpg

图片:人类大脑发育(依赖经验的神经突出形成)来源: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Harvard University.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及时获得满足,有些孩子可以因为某些原因,选择稍后获得满足,也就是延迟满足

有个很著名的研究,Walter Mischel博士等进行的棉花糖实验,在这个研究中,研究者把一个棉花糖摆在4-5岁的小孩面前,并告诉孩子如果你现在吃,只能吃一个,但如果等一会儿我回来你没有吃、就可以多得到一粒棉花糖。之后研究者就出去了,并通过单向镜观察小朋友的行为。面对棉花糖的巨大诱惑,有些小朋友选择拿起糖就吃,但有些则选择等待。

在之后追踪调查中,研究者陆续发现,能够克制冲动的孩子,在高中时的学业成绩更好;在成年之后,那些经不起诱惑的孩子更容易肥胖或者沾染毒品,而经过考验的孩子则对更能应对压力、生活也更美满。

在最初实验40年后,研究者们又召集了59名当初参加棉花糖实验的孩子、如今已经四十多岁的成年人,回到实验室,结果发现中年时的自我控制与幼儿期惊人一致:那些小时候坚持不吃糖的孩子,在长大后的自我控制也很强。进一步的脑成像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强的人在进行决策任务时,与决策和控制有关的前额叶更为活跃。

实际上,Mischel博士想研究的是,当面对变化的环境时、我们如何做出行为决策。他认为行为受到了“冷-热”两个系统的影响。

冷系统是一个认知系统,综合了知识、经验、目标、行动等等,做出判断——你不该吃棉花糖。

热系统则是冲动的、情绪性的,对于刺激进行快速的、反射性的反应,往往不做过多考虑——见到糖就想吃。

这两个系统也可以对应到不同的神经回路:冷系统是以目标为基础的理性决策系统、向下控制行为反应;而热系统则是以刺激为基础的情感反应系统,向上影响行为反应。

有的时候,这两个系统目标一致,但有时冷系统和热系统则会发生冲突,哪方能够取胜则要看两方面的强弱。那些冷系统较强的人,除了自我控制更好,也更能够根据目标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

640 (2).jpg

图片:某些动物,如黑猩猩、恒河猴,也表现出一定的自我控制。来源:Beran M(2013).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nonhuman animals.  Psychological Science Agenda. 

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控制住自己的行为、而另一些孩子则不能?

Rochester大学的研究者在重复棉花糖实验时,加入了一些因素,考察什么原因让有些孩子更不愿意等待。他们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首先会经历一些不可靠的事情,比如让孩子把他的蜡笔给研究者、并答应带回来更多的彩笔,但最后却没有实现诺言,而另一组则是可靠组,实验者总是能够兑现承诺。

这两组孩子当然在棉花糖面前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不可靠组的孩子没理由相信研究者,自然不会等待第二颗棉花糖。而在可靠组的孩子,则通过之前的经验,了解到:1、等待可以带来更多的奖励;2、我有能力等到更大的奖励。因此,他们也就更可能克制住冲动、获得延迟满足了。

所以,棉花糖实验中不吃糖的小孩最后能够在美国高考中取得高分、在生活中取得成功,除了孩子本身的特质(比如神经系统发育程度),也得归功于家长一贯的教育方式、以及生活中积累起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Sibereis J et al(2016).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andscapes of the Developing Human CentralNervous System. Neuron, 89, 248-268

 2. Casey, B. J., etal. (2011). Behavioral and neural correlate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40 yearslat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14998–15003.

3.Metcalfe, J.,& Mischel, W. (1999). A hot/cool 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Dynamics of willpower.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 3–19.

4. KiddC, Palmeri H & Aslin RN (2013). 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Cognition, 126, 109-11

个.png

原题:冲动是魔鬼Part1:再来说说棉花糖实验

图片来自123rf

正文插图来自作者

科普.pn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