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力的含义 |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
·能力的类型 | ·智力理论 |
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以为画家所具备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一个人的绘画能力,只有在绘画活动中才能施展;一个人的管理能力,也只有在领导一个企业或学校的活动中才能显现出来。当一个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也就是表现了他的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天安门广场在北京,埃菲尔铁搭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知识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操作计算机的知识。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月几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按照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通常是借助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事物内化才形成的。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力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人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指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技能还是有区别的。
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往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掌握相同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上,就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能力的类型
1.按倾向性,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平时我们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人要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和这些能力的发展分不开。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各种特殊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如音乐能力就是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音乐的感知能力、音乐的记忆和想象能力、音乐的情感能力、音乐的动作能力。这些要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音乐家的独特的音乐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相互关联。一方面,一般能力在某种特殊活动领域得到特别发展时,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的一般听觉能力既存在于音乐能力之中,也存在于言语能力中。没有听觉的一般能力的发展,就不可能发展言语和音乐的听觉能力;另一方面,在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观察力属一般能力,但在画家的身上,由于绘画能力的特殊发展,对事物一般的观察力也相应增强起来。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常需要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共同参与。总之,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会积极地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2.按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如儿童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的说话、表情;从电视中模仿演员的动作、服饰。模仿不但表现在观察别人的行为后能立即作出相同的反应,而且表现在某些延缓的行为反应中。模仿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定势、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的思想,产生新的作品。作家在头脑中构思新的人物形象,创造新的作品就是创造力的具体表现。
模仿力与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动物能模仿,但不会创造。模仿只能按现成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创造力能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与新途径。模仿力与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是先模仿,然后再进行创造,即模仿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对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依赖关系,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以来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取决于个人的禀赋。流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他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知识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智力理论
1.二因素论
二因素理论是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1927年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上代表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人们完成门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很多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2.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1985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斯滕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
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用的策略。
智力情景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景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景智力。一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力图在个体及其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当和谐的程度低于个体的满意度时,就是不适应。当个体在一种情景中感到不能适应或不愿意适应时,他会选择能够达到的另一种和谐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重新塑造环境以提高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而不只是适应现存的环境。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指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心理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新任务试试个体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新情景是一种新异得得、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当遇到新问题时,有的人就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它,有的人则束手无策;在面临新的情景时,有的人能很好地应对自如;有的人则不知所措。在任务、情景和个体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需要运用许多操作化的过程。只有很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如果个体不能有效地将一些自动化的操作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就会导致信息加工的中断,甚至使问题解决失败。
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是要三元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验,能测量出人们怎样解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智力的实质,促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D].
词条主要贡献者:qq_XJv7W1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