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青岛新阳光心理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做母亲的喜欢用这样的问题逗弄尚未长大的儿子:假若我和你媳妇儿在水里快淹死了,你先救哪个?
不知道儿子如何回答。但如何回答都可爱,孩子嘛!
我把问题稍作改动,然后问已做了父母的你:假若你父母和孩子在水里快淹死了,你会先救哪个?
问题很残酷,可不回答,但得有思考这类问题的勇气,否则当真的面临残酷的事实时,极有可能被“先救谁”的内心冲突捆住手脚,从而失掉救人的时机。
作为一种砥砺道德和良心的练习,我用了好长时间才把父母和儿子落入水中的画面在大脑中定格。
彼时彼刻,我就焦急地站在岸上。
先救儿子,但父母的养育之恩怎么报答?先救父母,可水中那个痛苦挣扎着的生命是我的亲生骨肉啊!
更不能同时伸出双手,因为我知道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驱动下他们会把我也拉下水,后果不堪设想。
到底该怎么做?
前天带儿子去探望父母,聊天时,父亲说:“老了,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后代健健康康。”
话很普通,但饱蘸着深情。体验到这份深情,也就找到了“先救谁”的答案:救儿子!
理由如下。
若救了父母,他们定会悲痛不已,更会因自己挤掉了孙子的生存机会而歉疚余生。而且,我也整天面对着父母的抱怨。
倘如此,我和父母都生不如死。
先救了儿子呢?当面对爷爷奶奶的不幸时他也会悲痛,也会歉疚甚至抱怨,但是在程度上一定会轻。
两害相权取其轻。
见过无数人因失去儿女或孙辈而伤心欲绝,他们坐在我面前,失神的目光随便盯着某个地方,使我的任何一句问话都成为多余。这些深陷抑郁中的不幸者,曾有气无力地问我:“孩子没有了,你能够给我们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吗?”
我的专业技能可以让他们活下去,却给不出一个让他们活下去的理由。
好在我坚信:只有活下去,才能找到理由;只要活下去,就能找到理由。
我知道,那个理由叫希望。
到目前,我还未在门诊上见过因失去父母而寻死觅活的子女——可能真的有;更没见过因失去爷爷奶奶而走不出抑郁的孙子孙女,也可能真的有。
至此,我觉得已把先救儿子的理由说清楚了。
其实,别站在岸上,而是从身处水中的父母角度思考,这问题本不难回答。
今晨想用以上文字给一位学生以启迪。昨天她跟我谈了自己对“共情”的理解,并引用了一句英文说,真正的共情就是“walk on the other’s shoes”。
我的观点则是,“穿别人的鞋子走路”只是低层次的共情,是刻意的共情,因为这种共情只是“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别人当成别人”才是更高层次的共情。
“先救儿子”就是“把父母当成父母”了,因为先救你的儿子才是你的父母所希望的!
你的父母希望你先救你的儿子,他们不用权衡,也没有冲突。
这就是你的父母毫无犹豫的选择,天下父母也都会这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