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格测验类型

目录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境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自陈量表

自陈量表是让被试者按照自己的意见,对自己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自陈量表通常也称为人格量表。由于自陈量表所测量的是人格特质,所以在人格理论上遵从特质论。

自陈量表通常由一个系列问题组成,一个问题陈述一种行为,要求被试者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形来回答。

自陈式量表的优缺点

优点: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施测简单,记分方便。

缺点: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效标,效度不易建立,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方面,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答案。其信度和效度不如智力测验。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产生原因:“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1. 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

内容:包括健康状态,情绪反应,社会态度,心身性症状,婚姻家庭等26类题目,可鉴别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偏执狂,抑郁性精神病等。测验包括10个临床量表,疑病,癔病,精神病态,男子气或女子气,妄想狂,精神衰弱,精神分类症,轻躁狂,社会内向,另外还有4个较度量表,说谎分数,诈病分数,校正分数,疑问分数,所有题目均采用是,否,不一定来回答。

题目举例:

1)我相信有人反对我       是( )   不一定( )   否( )

2)我相当缺乏自信        是( )   不一定( )   否( )

3)每隔几夜我就会做恶梦    是( )   不一定( )   否( )

这个测验重视的是被试者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又因为在编制时采用正常与异常两个对照组为样本,因此可以作为临床的诊断依据,而且也可以用来评定正常人的人格。

2.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内容:以人类15种需要为基础,分15个量表,成就需要,顺从需要,秩序需要,表现需要,自主需要,亲和需要,自省需要,求助需要,支配需要,谦虚需要,助人需要,变通需要,坚毅需要,性爱需要,攻击需要,这个量表共有225题。每个题目通常包括以”我“为开头的两个陈述句,用”强迫选择法“要求被试者从两者中按照自己的喜欢从中选择出一个。

题目举例:

1)A我喜欢结交新朋友。B当我有困难时我希望朋友能帮助我。

2)A在长辈和上级面前,我会感到胆怯。B我喜欢用别人不太懂其意义的句词。

量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被试者对题目的反应,评定他在十五种需要上相对一般人的强弱程度,然后绘出人格剖面图。

▲返回目录

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原理

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这些内驱力受到压抑,不为人所察觉,但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根据这种理解,人们难以通过问题直接了解这个人的情感和欲望,进而对他的人格做出评价。投射测验,就是根据这种想法做出来的。

投射测验内容

投射测验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者可以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和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反映加以分析,就可以推论出若干人格特质。

投射测验的优缺点

优点:弹性大,被试可以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做出反应,由于使用图片所以便于对没有阅读能力的人进行测验。

缺点: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这种测试对特定的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1. 罗夏克墨渍测验

罗夏克墨渍测验是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于1921年设计,共包括十张墨渍卡片,其中五张为彩色,五张为黑白。施试时,每次给被试者呈现一张,同时问被试者“你看到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东西“或”这使你想到了什么“等。允许被试者自己转动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测试属于个别施测,每次只能测试一人。施测时,主试一方面要记录被试的语言反应,同时还要注意被试的情绪表现和伴随动作。

2. 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编制的,这种测验的性质和看图说故事的形式很相似,全套测验由30张模棱两可的测验构成,另有一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一些景物,不过每张图片至少有一个人物在内。测验时每次给被试一张图片,然他根据所看到的图片编出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不受限制,但是必须回答下面四个问题,

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景?图中的人物正在想什么?故事的结局会怎样?

主题统觉测验的主要假定是:被试面对图片的情景是所编出的故事,会和其生活经验有联系,因而会不自觉的把自己隐藏或者压抑在内心的动机和欲望穿插在故事里,进而把这些内在的东西”投射“出来。通过分析被试者的故事,有可能对他的需要和动机做出鉴定。

▲返回目录

情境测验

社会学习论者强调如果能将情境中某种刺激或监视个体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确定下来,那么就可以创造某种情景来预测监视个体的行为。

情境测验就是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

情境测验可用于教育评价,人事甄选上。前者如“性格教育测验”后者如“情境压力测验”。

1. 性格教育测验

虽然学校教育总是教育学生要有诚实,有爱,合作,负责等品格,但是很少能使用客官的测量工具来鉴定这些品格教育的效果,性格教育测试就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举例来说,每次考试结束后,可以将试卷复印一份,再发给学生并附上标准答案,要他们自己评卷并打上分数,最后收回试卷,两份对照,就可以测量出学生“诚实”程度,进而了解过去教育耳朵绩效与有待改进的方向。

2. 情境压力测验

情境压力测验是是特别设计一种情境,使被试产生并面临情绪上的压力,然后由主试观察,记录被试是如何应付的,从而了解他的人格特质。

我们用无领袖团体情境来加以说明,具体做法是,在情境中安排几个互相不认识的人,给他们一项任务,这项任务必须由他们来合力完成,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顺利完成,那么每个人都会受到惩罚。被试在这种压力情境下,可能会有某个人主动站出来带领大家完成任务,并得到其他人的支持与合作。由此可知道,某人可能具有领袖特质。

这种测验重视分析,试验,和控制等程序,具有科学性,得到的结果也比较精确,且令人信服,但由于研究只重视现实因素,忽略个体行为经验与遗传因素,因此也受到批评。

▲返回目录

自我概念测验

在人格理论中“自我概念”是自我论的中心。在测量自我概念是不仅要了解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还要了解个人的“自我接受”和“自尊”程度。比较“现实我”,“社会我”,“理想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形容词列表法

形容词列表法是最便利的一种方法。主试先准备一份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表,如友善,有野心的,善良的,紧张的等等,让被试从列表中的形容词中选出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最后由主试分析,判别被试对你自己的评价情况。由于形容词带有社会褒贬的性质,也就是说具有社会期望性,被试为维护个人尊严可能不诚实作答。

2.Q分类法

Q分类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逊创立的一种测试,以后被广泛用于研究自我观念,人格适应,身心健康等方面,这方法是给被试看很多描述人格的卡片,要求被试按照卡片上所描述的人格特质,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分成1~9个等级,根据所排列的描述和适合程度,可以测量自我概念,也可以鉴别人格特质的个别差异。

▲返回目录

参考资料: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D].

词条主要贡献者:沫雪

发表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