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新思路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任性,要什么就得给买,不然的话就使性子。但是,问题真的在孩子身上吗?什么事都有第一次,第一次孩子向你要玩具等这类东西的时候,你感觉反正也不缺这点钱,不能委屈了孩子,买也就买了。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孩子可不这么看。在你答应给他买玩具的那一刻,孩子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哈!原来得到一样东西这么简单,要了就可以得到!”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等他第二次看上什么东西的时候会先想,“上次我要就给买了,这次应该也会买吧。”当他向你开口的时候你虽然感觉不对劲,但是也不至于为了这点儿小事责骂他,因此你妥协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孩子继续向你要东西,你批评责骂他不懂事,乱花钱,他跟你怄气,较劲。事情发展到这里已经从当初的“孩子要买某个东西”演变为“这个事到底谁才有权利决定”,本身的性质就已发生改变
。事情一步步发展下来,家长才是罪魁祸首。孩子经历有限,不知道得到一件东西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而你本来是有机会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但你却没有这样做。为了从一开始就不让事件往下发展,就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他第一次要东西的时候就采取措施,比如:看看商品的价格,然后跟他说每天你会给他一定的零花钱,提供一些适合他的赚钱的渠道,他什么时候攒够钱什么时候来买。主要是让孩子意识到他想要什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并且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才能得到,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说要就得有人买给自己。
有这样经历的孩子也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在他的意识里,周围的人都得满足他的要求,并且他本人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
孩子老是闯祸也是一件令家长头疼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孩子是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孩子在玩儿的时候不小心闯祸了,然后他提心吊胆地回来把事情告诉了你。你看孩子吓得不行就心软了,跟他说,“没事儿,你玩儿你的去吧!”然后自己出去把事儿处理了。孩子一看,松了一口气,“原来这么简单就过去了,真是虚惊一场!”然后就把自己闯祸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原来怎么闹,还是怎么闹。由于不知道收敛自己的行为,没过多久,他又闯祸了,再次提心吊胆来找你,“上次父亲饶了我,这次恐怕没那么简单了吧?”谁知道你看到孩子那副可怜样,又于心不忍了,随便说了他两句又打发走了,你再次替他解决问题。这本来是一个好机会—引导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你却用行动告诉他,“你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老爸来处理。”有了你这个坚强的后盾,你还奢望孩子收敛自己的行为?不闯祸?
事实上,很多父母在为孩子“擦屁股”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子女的价值感,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感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才好,比如:孩子把学校的什么东西弄坏了,你不要急着骂他,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一直让他跟在身边,然后告诉他下次再闯祸就你跟着,他在前面解决。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做事拖拉,没有主动性,什么都等着大人替他做,这也是很多孩子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孩子有早上起不来的现象,冬天更是这样,闹铃什么的根本不管用,基本都是家长过来揪起来的。这本来是他自己的事,而你每天叫他起来他就认为你很在乎这件事,他自己就不把这事儿放心上了。时间长了他就忘了这是他自己的事,反而认为你应该为此事负责。偶而有一天你睡过头了,他自己又没起来(就等着你叫呢),结果就迟到了。放学回家他反而来找你算账,“你今天怎么没叫我,害我被老师骂,在同学面前丢脸。”他就这样把自己没早起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面对这种情况,你要用行动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而不是你的事,他要对此负责而不是你。接下来起来起不来都不要管他,不管是被老师骂还是同学们嘲笑等,这都是他自己选择要迟到的结果,让他意识到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其他方面也是这样,衣服让他自己洗,不洗就穿脏的;用过的碗他自己刷,不刷下次用脏的;房间他自己整理,不整理就让它乱着,反正是他住,他都不介意你着什么急……通过这些生活中这些小事,培养他主动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意识。
孩子在学校跟同学闹了矛盾怎么办?是感觉孩子受到了欺负然后义愤填膺地到学校或别人家兴师问罪?还是安慰他同时告诉他这是他自己的事,要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先来看看这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分别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孩子每次和同学闹了矛盾,被欺负了,都是你替他讨回公道。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反正自己有靠山,被欺负就回家找妈妈帮自己讨回公道。而不是自己试着想办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有你,离开你之后怎么办,他会不会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种情况呢,得不到父母帮助的时候他会自己想办法利用身边的朋友,老师等维权。培养出孩子为自己的权益负责的意识。
因此,我们能看出来,过度保护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会缺乏自主性、责任心,同时还会养成依赖、自我中心、拖延的性格特点。父母在平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会大大减少这些状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