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孤独吗?
生活节奏变快的今天,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让一个人完成所有生活所需,孤独,便成为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很多人时常在内心抱怨: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做饭和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过生日、一个人逛街,总之,孤独的瞬间一直在。
当然,有人很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认为那是独处,但也有很多人无法承受孤独,因为那是寂寞。
周国平先生曾说,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其实,第一种状态就是孤独,像那些总是一个人做事,想融入集体又不知所措的人,第二种和第三种状态,就是应对孤独的方式,那么,为什么人会孤独呢?走出孤独,还有其它什么方法吗?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01
孤独,和早期的母婴关系有关
人的孤独,和生活经历有过,特别是早期的母婴关系。
精神分析认为,婴儿(6个月前)本来处于孤独的想象世界,ta和抚育者,尤其是妈妈共享一个自我,这就是共生关系。
但如果妈妈在这个时期没有很好地给予婴儿所需要的东西,包括吃喝拉撒睡玩,婴儿就会产生死亡焦虑,因为ta认为,妈妈离开了自己,自己就无法生存下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早期的母婴关系中,如果孩子缺少足够的关注,就会种下孤独的种子,这会直接导致成人后的ta,性格很可能有些孤僻,不太愿意和人接近。
这也是一个人童年缺爱带来的既渴望爱,又害怕受到伤害的焦虑和矛盾心理。
02
孤独,是内心缺少安全感
前面说了,人的孤独,和早期的成长经历有关,而这也是ta缺少安全感,进而导致孤独的原因之一。
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讨论过独处的能力。他说,一个人是否具有独处的能力,建立在这样一种体验上,即母亲在场的情况下,婴儿与幼儿独处的体验。
这种体验,其实就是孩子的安全感。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五岁前)很难离开母亲,无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就说明孩子内心是不安的,而这种不安就减少了ta和其他人建立关系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很孤独,因为母亲不可能随时随地陪伴着ta。
03
孤独,是感受不到快乐
当一个人童年缺少足够的关注,就会有种不安感,而这种体验会让一个人不快乐,这种不快乐也是孤独的原因之一。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孤独并不是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之间心中最要紧的感受。”
这种找不到人说心里话的状态,就会让人陷入失望和孤单中。
就像很多夫妻,平时很少沟通和交流,患上了“爱情沉默症”,自然是孤独的。或许有些人觉得,老夫老妻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在爱情中沉默的两个人,如果缺少内心的交流,就少了谈论感受和分享体验的机会,彼此变成越来越孤独的人。
04
独处,是一种能力
孤独和独处是不同的,享受孤独,那是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既然是一种能力,我们就可以习得。
那么,怎样学会独处,以走出孤独呢?
前面说到,周国平先生谈到应对寂寞的后两种方式,其实就是学会独处的方法,包括用读书或写作等做事的方式,让自己安于当下的状态,另外,通过内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更加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活出真正的自己。
可以说,一种方式是身体上的行动,另一种方式是思维上的转变。
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试着这样做:
其一,学会自己爱自己。
我们知道,孤独和过去的成长经历有关,特别是缺少足够的关注和爱,进而感受到“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于是不愿和他人相处,才觉得孤独。
这时,我们要学会自己爱自己,即自己做自己的“父母”,以满足自己缺少的关注和爱,这样就会再次获得安全感。
比如,关注自己的情绪、在意自己的健康,以及把注意力多放在自己身上,这样的积极关注,可以让自己慢慢感受到“我基本上是好的”。
当一个人可以肯定自己、认同自己时,ta就不再孤独,因为ta学会了爱自己,即接纳了自己。
其二,被动陪伴,让自己更有安全感。
不会独处的我们,除了学会爱自己外,还可以试着寻找被动陪伴。
比如,关注自己的事业(做好自己现在可以做好的事情)、建立亲密关系(和伴侣、朋友、家人多多创造“在一起”的时刻),给予自己内心的支撑,这就是在重塑一个有陪伴、感觉安全的环境,进而有了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一个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做什么事的人,是不容易孤独的。
写在最后
其实,学会独处的人,就是要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自信和热情。
自信,就是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热情,就是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
也就是说,一个可以爱自己、爱他人和爱生活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也是能够独处的人。
好的孤独,可以脱胎换骨,因为那意味着已经学会了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