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以前开心,现在烦恼,为什么不能放过自己?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以前很容易开心,现在很烦恼,一旦出现了不如意的情况,就容易产生坏情绪;
一直纠结,责怪自己,感觉很痛苦,总是感觉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很痛苦。
很想放过自己,活的开心点,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渴望改变,又不敢改变。

笑笑:2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看了题主这一段的描述,给题主一个温暖有爱的抱抱。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事情的经过。题主以前是一个很容易开心的人,可是现在却很烦恼。做事情没有动力、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产生焦虑和烦躁感,不断的责怪自己。

在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到,题主是一个自我评价感很低的人,总是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生活,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再次抱抱题主。题主很渴望改变,但却不知道应该怎么改变。

和题主分享几个小方法。

①找到感兴趣的事去做。

题主说自己找不到方向和目标,题主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做什么事情,能感到开心,有成就感呢?试着重新开始做这件事,每天可以先从坚持5分钟开始。比如喜欢画画,那先从每天画5分钟开始。

当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感兴趣的事情,生活就会有了方向和目标。

②开始读书。

题主说想要改变,那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当你发现一个新的知识点,当你有了新的认知,你就会感到特别开心和兴奋。

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每天从读一页书开始试试看呢?相信微习惯带来的力量。

③书写疗愈。

书写疗愈也是一个让自己改变的很好的方法。当有坏情绪出现时,题主可以马上写下来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让你感到情绪不好呢,让你联想到什么事情?

通过书写,可以让我们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知道自己最在意的是什么,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更好的让我们认识自己。

④感恩生活。

题主每天可以先从感恩一件事情开始。比如今天早晨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中午吃到了非常可口的美食、晚上和家人散步……

每天坚持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可以让我们增加幸福感。

⑤给予他人帮助。

无条件的给予他人帮助,在给予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价值感和意义,感受到快乐。比如:给小朋友讲故事、陪老人聊天等。 



鳗鱼丝:5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题主是不是想要改善自己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自己很容易纠结,产生负面情绪,无法放过自己,想要学会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变得更快乐;另一个是自己比较迷茫,没有目标和动力,想要找到自己的目标。

针对情绪控制问题能否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呢?哪些情况你会产生坏情绪?这样有助于你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

比如你去一个500强公司面试,在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你瞬间就很灰心丧气,觉得自己能力很差,比不过别人,工作没有着落,失去了这么一个机会你就觉得自己人生就此沉沦了,从而情绪越来越差,倍感痛苦。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情绪的暂时低落是无法避免,但是你可以通过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让自己重新回到状态,变成那个快乐的自己。

比如一次面试被刷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你没有准备好,可能是你的经历和对方公司要求得不符,另外一次面试失败并不代表你次次会失败,即使这次准备不足,你仍然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变得更好。这样想就会把你从质疑自己,责怪自己的怪圈中拉出来,你会关注自己接下去应该怎样做,而不是认为自己能力不行。

题主说自己没有目标,你指的是生活上,学业上,还是工作上呢?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觉得理想中的人生应该是怎么样的?可以想想自己平时喜欢做什么,自己干哪些事情的时候会被别人夸奖,那些地方可能就是你的优势所在,不断地去发扬自己的长处,输出价值和贡献,会不断地帮助你提升自信,充实自己的人生。

改变可以一小步一小步地开始,不需要你明天就变成一个全新的人,也许仅仅是做一件昨天的你不会去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具体做什么就需要你说出自己的困扰,渴望学习的人也许可以从看一页书开始,渴望友情的人也许从主动发一条微信问好开始,让这些小到没有压力的目标带着你一点一点的前进。宽容自己,给自己多一些耐心,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让自己变得更快乐哦。

怡名:4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你说以前很容易开心,而现在出现不如意的情况,就容易产生坏情绪。

想改变,又不敢改变。

把我的理解与你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1、重新建构认知。


李松蔚老师说:认知、行为、情绪合在一起叫做认知三角形。

人们头脑中的想法很重要。

比如你在出现不如意的情况,觉得痛苦。

可有许多事情,不会按我们的期望而改变,因为有客观规律。

那这时候 ,我们如何调整呢?

可以改变我们的想法的。

比如:如何定义不如意?

如何面对不如意?

因为我们的想法不同,都会有大不同。

当然,我不知道你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我只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比如:想应聘心仪的公司,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如愿,这时候,我们失落很正常,但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接纳这个不如意的结果,并且,心情很快平复,不再纠结痛苦,而是看下一步要怎么安排?

这里面同样有信念,比如被聘用并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决定,另外,即使我没有被聘用,也不是证明我不好,只是可能不适合这个职位而已。

所以不会有那么多痛苦。

2、学习正向思考。


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家所说的“积极”不是混淆是非,或者自我麻痹。

积极心理更关注:幸福、创新精神、善良、信仰等。

负面情绪有时会引发多米诺效应,而反转情绪,需要方法。

比如:觉知自己的情绪,并且会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

并且接纳自己的任何情绪。

只有接纳它,看到它,才能打败它。


你现在已经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了,所以只需要找到方法就可以走出来,活的更开心点。

当有挫败感时,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谁应该为此负责?

哪些是我可以掌控并改变的?

哪些需要别人的配合 ,或者根本与我无关?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一个不好的事件找它积极的一面。另外,多做利他的公益行为。

相信你会越来越有目标,并且会开心一些。

这本《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推荐给你,祝福你呀!

小玉(Jade) :3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以前很容易开心,现在却很烦恼。一般烦恼都是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内心不安于现状,对当前的状态不满足。

◆一旦出现了不如意的情况,就容易产生坏情绪,一直纠结,责怪自己,感觉很痛苦。

遇到不如意的事,产生坏情绪很正常的,但是题主却陷入坏情绪中出不来了。

题主,遇到很多糟糕的事不是你的错,抱抱。


不要因此自责纠结,其实过后你再想想,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的。而且我们一生遇到的事很多,不是每件事都怪自己的。无论你处于什么状态,无论你是富豪还是平民,都会有各自的烦恼,遇到各自的难事。


而当不好的事已经发生了,那就接受它,因为糟糕的结果已经造成了,有些事情只能这样了,那就接受它,重要是是吸取教训,下次遇到类似的事就避免进入坏情绪导致死循环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改变不是吗?这次遇到糟糕的事就明白下次不能在这样做了,要用那样的方式,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而有些事如果本身就是糟糕的,那就不是你的错了,更不必因此自责,能远离尽量远离。

希望这样的提议题主能够开心一点,快乐一点。

◆渴望改变又不敢改变

由于信息量有限,不知道题主为什么不敢改变。

不妨先做一些你敢改变的。读书就是一件能慢慢惊艳所有人的改变,每天坚持读一点,读一些修身静心的书,不仅利于题主脱离坏情绪,还有助于题主提升自己,读的多了,思想丰富了起来,可能就会冒出一些该怎么去改变,往哪个方向改变的想法了,慢慢的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如果题主上班了,就努力工作,提升业绩。如果还是学生就工于学业,那就好好学习,是多少前人重复了好多遍的箴言,无论你处于那个阶段,好好学习,总不会有错的。

祝好!
相信题主一定能早日恢复元气满满的生活状态!


英雄之旅✔:2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以前很容易开心,现在很烦恼,有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产生坏情绪,纠结,怪自己,感到很痛苦,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想让自己过得开心,渴望改变,却又不敢改变,不知道怎么做,很痛苦,抱抱你呀~

可能是现在长大了,以前常常只要有吃的,吃得饱,和小朋友们玩得开心那就是真的开心。长大了,自然会经历一些事情,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工作方面的问题甚至涉及婚姻家庭等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所以,保持一颗好奇心。

想想以前那些容易让你感到开心的场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让你感到满足,让你感到开心?尝试回忆一下这些细节,回忆那些让你开心的事件,让自己放松起来。

想改变就行动起来,必须付出努力,不要犹豫,即使前路坎坷,但仍抱有希望。”改变”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人往往很难跳出舒适区去做出改变。有时候不是自身能力或条件不足,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一味的假设,只是为自己不做改变而找的理由。我常是个活在假设中的人,”假设我能改变…我就能…”,现在想想,只不过是自己为自己找的不改变的理由。

为什么人们下决心改变却又不改变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他自己的潜意识里根本就没有改变的想法。就像心理咨询的核心就是要”促成”来访者自己改变,只有自己想改变,改变才会发生,而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就是要为来访者的改变创造条件。如果没有改变的想法,那就没法做咨询。就如本书所述,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根据自身情况树立目标,只要想改变,就会有目标,有目标就会有实施的动力。但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目标的设置要追求实事求是,开始不要将目标设置的过高,目标是不断变化的,目标过低或过高时,适当调整设立新目标。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一起成长,祝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