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单亲妈妈带着一个9岁的孩子
最近和孩子相处很不好,每天都有要暴揍她的冲动
孩子动不动就没玩没了的哭,一不高兴就发脾气,任性、动手能力差
担心给孩子童年留下阴影,但真的对孩子恨铁不成钢
summer糖糖:曾国藩曰:“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您好,我是壹心理首批心探教练summer糖糖,在提问区看到你的提问,非常理解父母的感受,作为父母,都盼望这孩子能有出息,能听话,能不给自己,不给家人添麻烦。
每个父母在内心可能都有一种设想,大家希望孩子:“聪明听话又懂事,乖巧勇敢有出息”。
这是多么美好的设想,不过,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他们正在带着这样的幻想毁掉一个又一个的孩子。
值得肯定的是,你对于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了很好的反思,尽管有些行为可能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伤害,但是反思觉察也就意味着改变的开始。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孩子?】
我注意到你在提问中用到一个词语“忍受”。
你说自己忍受孩子的行为很多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在想,这是否也是你的父母曾经对你的感受?
要知道,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发育是存在客观发展规律的,很多父母可能并不清楚。
比如,孩子在三岁时就会逐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于是就会表现出叛逆,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表现。
比如,孩子在5岁开始后,才会逐渐形成大人所说的道德感,是非对错等评价观念,而我们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生来就懂。
再比如,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叛逆行为,都是孩子心理逐渐走向独立的过程,而父母大多认为孩子应该听话。
这些客观规律,其实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否则我们就会将不合理的预期与期盼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心理伤害。
【父母其实更多的需要反思自己】
有一句话,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就是当好一位父母。
可是,很少有父母真正会为了这件最难的工作来认真学习,以及反思自己。
孩子生来只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行为就是在这张白纸上的痕迹,孩子变成什么样子,都是父母在这张白纸上一点一点的刻画。最终孩子的表现形态其实就是父母的“绘画结果”。
因此,我们不要把孩子存在的问题归咎于孩子身上,而是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教育形式的缺陷。
比如,孩子哭闹问题,这是孩子对于自我表达与情绪管理出现的问题,而父母如果在孩子哭闹时,只是哄甚至打骂,压抑孩子的感受,也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真实内心需求,孩子也不可能学会如何真正的沟通表达。
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的哭闹行为也是对于大人的一种模仿,大家都在用一种不合理的方式来表达沟通。
由此可见,孩子的问题其实根源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印记。不过,很多父母又会疑问:“我看到孩子哭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呀?”“我自己小的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不能这样对待他呢?”
如果你想这种伤痛持续下去,可以继续这样做,因为创伤总是会以一种隐藏且相同的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传递。
因此,孩子的教育终究还是家长自己的教育成长,只有自己成长,才可能真正帮助孩子,教育孩子。
如果你想要从此刻就开始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建议你可以在壹心理平台做一个 “房树人绘画测试”或者“人格原型测试”,两个测评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了解内在,明白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控制不住情绪的原因,这些都可以帮助自己调整教育行为。测评后,可以点击我的头像,在我的个人主页预约心探教练“一对一”服务。我是壹心理心探教练summer糖糖,如果有需要帮助,静候您的预约。
不在不听不知道:3星优质答主
亲亲,抱抱你,看到你在亲子关系中有一些困惑。
你提到自己和孩子相处很不好,你也觉察到自己有时候是容易急躁的,但是事后会反思这个事情,也会感到后悔和郁闷。但是无奈,因为教育孩子方面一直没有办法,而且自己其实也已经忍受了很久,所以反思过后以后还是这样的行为模式。
但是无论怎么样,从你的描述里面,你是有自己的期待的,你希望孩子可以明白一些道理。而且你也是爱孩子的,你会因为打她而感觉到心疼。但是现在你好像真的就是没有办法了,不知道怎么可以教好孩子了,所以才感觉无力改变。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 了解孩子发展的特点
看到9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了。不像以前一样,可能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所以,现在的教育方式不能像以前一样就是简单地强制,而是要更加灵活多变,遵循孩子的发展特点,这些是需要去学习的。
2. 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商讨
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可以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正如您也会觉得自己有急躁这一个缺点这样),也尊重孩子有表达情绪的能力。然后,可以和孩子商讨“我们要怎么样”,一起建立规则,而不是简单告诉孩子“你要怎么样”。
3. 多一点耐心,提醒自己“慢一点”
其实看到有时候打骂孩子,是自己心理实在忍不住、控制不了了。那么,我们可以给自己多一点耐心,也给孩子多一点耐心。每次这种忍不住的时候,都要停下来,在脑海里面提醒自己“慢一点”,然后再去做出行动和决定。
希望可以帮到你,世界和我爱着你~
蔷色:又佛又丧又上进的心理咨询师。
来,抱抱你,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你对孩子的恨铁不成钢,但更多的是你对自己的恨铁不成钢。
我家也有一个7岁的小学生,提前放假的结果就是我们俩开启了相爱相杀的生活,真的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而且我家孩子敏感,小心眼,哭巴精,用我妈的话说,就是一天至少要哭50回。她爱哭在我们村都是出了名的。
但在与她的相处中,我变得柔软,有耐心,愿意倾听,愿意陪她胡闹,佛系,虽然她现在有时还在控诉,妈妈不爱我了。但总的来说,日常相处还算温馨,没有影响到邻居的生活。
其实在她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我并没有这么好的耐心,在与她的相处中,我渐渐的发现,原来孩子并没有我们的视野,他们的年龄,他们的认知,甚至是他们的个头,都决定了他们跟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所以作为父母,很重要的一点,把孩子当成是孩子,以孩子的高度去看周围的一切。
甚至你可以试一下,穿着平底鞋,和穿着高跟鞋走在同样的路上,相信你看到的,你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只是6公分的高跟鞋的高度差。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年龄越小的孩子,影响越大。
第一,亲子关系的传承。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思考孩子的行为前,先看看孩子仿效的榜样,最直接的榜样就是父母。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常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把自己潜意识中的一些东西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并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产生反应。
所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要经常检视自己的内心,多做自我批评,避免把自己潜意识中的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第二,重点不是家庭结构,而是我们如何相处。
跟孩子有密切关系的人,构成了孩子的环境。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小挫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关系和你们周围的小环境。
所以,对于你来说,你就是孩子的环境,所以你在这些关系中的行为非常重要。
研究显示,家庭结构本身对孩子的认知或情感发展几乎没什么影响。事实上,英国有超过25%的孩子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他们身为父母的表现并没有比传统家庭结构的父母更好或更差。
给孩子打造适合的小环境,依然可以把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家降到最低。
第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
很明显,题主有情绪,不管是因为单身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还是其他的原因,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
改变孩子之前,先改变自己。
了解自己作为母亲有那些优势和不足,了解自己的性情和成因。
如果有可能,建议题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梳理自己的认知,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实现自己的成长,至少先做到在孩子面前是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
第四,接纳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是在长期的生活中的经验的反馈,很多都是无意识的,下意识的。
当你接不住孩子的情绪时,你使用了错误的回应方式,于是你们的亲子关系,相处模式陷入了恶性的循坏。
幸运的是,你觉察到了自己对待孩子的纠结。
接纳孩子,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第五,如果一时无法从自己心理上达到平和,建议初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
行为影响我们的心理,当我们在行为上表现的充满支持和关爱,我们周围的环境和气场都会变得松弛。
这种松弛的环境又能够促使我们平和的心情,从而形成良性的循坏。
所有的行为都是在沟通,都是在建立联结,建立关系。
总得来说,题主觉察到了问题,当觉察到问题的那一刻,就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改变你和你的孩子人生轨迹的刹那。
推荐一本书给你《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如何培养亲子关系,什么原因阻碍了亲子沟通,怎么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的深厚。
可能会让你不舒服,甚至是生气,但却可以帮助你变成更好的母亲。
最后,建议题主如果可以的话,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来帮助自己的成长。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yanglili*^O^:这个世界到底什么样子,其实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看待它的视角和态度有关。我在这里陪你一起发现内心的光芒和热爱,因为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楼主:先抱抱你,我是答主yanglili,有幸看到你的问题。愿我的分享能给予你相应的帮助和引导。
特别能理解你的情绪、感受和经历,因为我也是一个单亲的妈妈,我也有一个9岁的男孩。我家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也都是由我一个人来带。
作为一个单亲的妈妈,需要独自承受和面对的东西很多,这就难免会让单亲妈妈的身心总是会处于一个疲劳的压力状态。因为缺乏有效释放自己情绪情感以及生活压力的对象,所以在很多的时候,单亲妈妈就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压抑的这种情绪情感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就会无辜地成为妈妈负面情绪的承载者和接收者。
所以,请不要有太多的自责和愧疚,你情绪上的烦躁,焦虑,对孩子的严苛,其实是很多单亲妈妈们都会有的。
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作为单亲妈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焦虑,烦躁,对孩子的严苛和要求呢?
首先,因为我们的身心经常是处于一种匮乏,掏空,浩劫的状态。生活和情感上都缺乏有效的支持,当一个人的内心处于极度的匮乏和疲惫的状态时,他就会急着想要从眼下的人(特别是自己能掌控的,与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或者环境中抓取他自己想要的欠缺的部分,其中负面情绪的释放和宣泄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
所以作为单亲的妈妈,你要及时的照顾到你自己身心的感受,累了就让自己休息会儿,饿了就赶紧吃饭,自己需要的自己先去满足自己,不要让自己总是处于掏空的、匮乏的、耗竭的状态之中而总幻想着孩子能及时的给予你支持和体贴,孩子是做不到的,因为他的身心力量都还没有达到。
其次,在心理学中有一句话是:一个人被对待的方式决定了他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一个人怎么对待自己,他就怎么对待别人。所以你对孩子的那种挑剔、苛责、不接纳,你有没有觉察到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不接纳,挑剔和苛责呢?还是真的是孩子就是如此的糟糕呢?
如果是前者,那你要觉察你的这种对不够好的自己的不接纳态度是否来自于你早年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对你的那种养育方式呢?还有就是婚姻的失败是否意味着你就是一个糟糕的人,一个不够好的人呢?一个人无法接受不够好的自己,那他就很难真正好起来!
明白父母也曾是缺爱的孩子,也曾是被自己父母过分挑剔的孩子。父母因为没有觉知到自己的被亏欠,所以在无意中又把自己的创伤经历传递给了你,但对于今天已有所觉察的你来说,你完全可以选择切断原生家庭的创伤,不再让它更多地影响到你的孩子和你的生活。
不要再用那个苛刻的标准、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孩子。接纳自己就是有缺陷的,就是有无无能为力的时候,孩子同样也是,只需要做真实的自己。
最后,你要学会修通自己的自恋,你的自恋可能让你觉得你完全有能力掌控一切(包括孩子),你是最优秀的,你无法接纳不够好的自己,失败的自己。因为孩子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你绝对不允许孩子出现任何在你看来不够好的言语行为,孩子如果出错,孩子如果表现不好就代表你也不好,这是你无法承受的。
对此,你要明白的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没有任何一个人,除了你自己是完全可以由你来掌控的。孩子虽然是你生的孩子,但是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有你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时,你才会真正的尊重孩子,才会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同理孩子的感受,情绪情感。
那么对于你来说,如何更好的改变你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更好的传递你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包容、接纳、陪伴呢?
1、你可以在每次向孩子发脾气后,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感受,反思自己这一次行为的不妥之处,以及与上次行为相比有何进步之处,这样慢慢你情绪的爆发频率就会降低。
2、一定要觉察和感受自己的身心,情绪状态,及时的予以支持,反馈,不要让自己总是处于匮乏的耗竭的状态之中。一个人能给出的前提是他得自己先有。
3、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无限去放大孩子的这些优点,对于你自己同样也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所以你不需要完美。真正的强大是敢于接纳、直视自己的柔软和无能为力。
烈日灼心。:倾听耳边的低语,这样你便不必注意周围的喧嚣。
题主你好呀!抱抱你呀,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抚养孩子不容易。
我想打孩子,脾气暴躁,对孩子常常不耐烦的你可能也是源于平时工作加照顾孩子,耗损了精力,使得自己想当个温柔,贴心的妈妈都做不到了。
然后事后又会陷入深深自责,甚至担忧未来。而这也是耗损心力的事,日子这么持续下去可能会让你只觉得生活痛苦。
其实有的时候转变一下思维或者方式,结果就会不一样。
1. 试着不要先去评判孩子的行为,而是去理解行为背后想表达的需求。
能够体会到题主对女儿的期许,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够自立且能干呢,毕竟他们以后要逐渐依靠自己生活。
在这里我不提及懂事,因为父母眼中懂事的好孩子不一定好,因为他们没有了自我的意志,总是要在意别人的意愿而去顺从,同时为了让父母省心,他们会压抑自我的感受和需要。
这个时候亲子关系的链接是薄弱的,因为除却日常起居,互相没什么互动。
所以说题主的女儿这样反倒是有生命力的表现。
只是人其实表达需要的时候,常常都会用发脾气,闹别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天生带有我向你索取就低你一等的羞耻感。
就像情侣吵架,另一半其实内心需要的是你的陪伴,但是总爱以指责的方式来怒斥对方,结果就是越推越远。
再想想题主你小的时候这样时,是不是也带着同种心态?
2. 不要惧怕惯坏女儿。
她之所以一直苦恼是因为她通过这些行为想表达的需求你看不到,于是无论你做什么她都满足不了。
是的你哄了她。不过我想在那种状态下的你一定是带着不情愿或者是疲累的心态去做的,女儿即使是个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敷衍。
然后你们彼此僵持良久结果“两败俱伤。”在此也并不是斥责题主,因为你真的不容易,养育子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既然题主的原本目的是让女儿不苦恼,进而教给她某些人生道理。
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她过渡情绪,之后她才能听进你的话。
既然这样那么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题主不妨先深呼吸,在心里提醒自己处理孩子情绪的初衷。然后想想她婴儿时的可爱模样。同时也应该秉持着理解她不是无理取闹这样的信念,其实是的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原因。
然后试着诱导孩子表达出来,你可以走进她,抚摸她,温柔地问她怎么了?
其实养成一致性表达之后,对待以后除却母女之外的亲密关系都是有帮助的。
而且久而久之当女儿发现妈妈不再压抑,且愿意倾听我的想法时,她会越来越少隐藏自己的想法。每次有误解或者是其他问题时,你也就不用老是需要猜测,试探,许多相互相处间的问题也能够即可地沟通和解决。
这是一件彼此共同参与的学习如何爱的过程。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