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樊小书
来源公众号:热心市民樊阿姨(ID:Auntie-Fun)
今天聊聊上周的热点。
上了《超级演说家》的衡中学子张锡锋,和他石破天惊的土猪论。
没看过的可以上网搜搜原视频。学弟的核心论点有两个:
第一点是衡水模式无罪。
为了实现家人逆天改命的期望,再努力也不为过。
第二点是: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不当普通人。
平庸的人是可耻的。
被讨论最多的“土猪论”,是一个他用来证明自己的野心的小例子: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鉴于我也是衡水中学毕业的。
我先说我的观点吧——以上截图里的发言我全部不同意。
2021年还在为衡中模式摇旗呐喊,还在一厢情愿认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跨越阶级。
这种观点一定是病态的、也是有害的。
但错不在张锡锋身上。
没工作过的人谈人生,基本上可以当作屁话处理。大学生是这样,高中生更是如此:环境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
在抖音上搜“衡中演讲”,你会惊讶于主题的千篇一律:
要当第一,因为第二是最大的输家。
人活着应该有渴望,但渴望的是唯我独尊的荣耀。
但当了第一反而更累了,一个一直是普通班第一的女孩是这么说的:
就连老师都觉得她不开心:
看到了吗,这些孩子某种意义上都是张锡锋,区别是谁最后被大多数人知道。
所以我根本不关心张锡锋说了什么,我觉得很多攻击他的话都太过分了,再过三年他的看法没准就变了。
我关心的点只有一个:
为什么衡中还在成批量地制造张锡锋呢?
小镇青年当然会为张锡锋的演讲动容。
我也是。
我打心眼里希望学弟能少受些居高临下的审视,我也祝福他能通过努力越走越好。
在今天,还有农村家庭的孩子能考上清华,借此改变命运。这个意义是巨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我也要说。
因为张锡锋一个人的励志故事,就去一厢情愿地为衡中模式站队,那真的太片面了。
我甚至觉得衡中选张锡锋参加超级演说家,是一次早有预谋的公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衡中毕业生我觉得有两句话早说早好。
第一,不是努力成就了衡中,而是生源成就了衡中。
第二,衡中也不是贫寒学子的出路,而是河北省城市中产的游戏。
我是怎么上衡中的?我是通过自主招生上衡中的。
对,11年,初升高,就有自主招生了,这还是衡中开启的,
衡中的老师会去河北的各个城市、各个县城,联系当地老师私下组织自招。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掐尖。
我们那一次考试去了 20 多个孩子,全是尖子生,只考数学和物理。最后还只录取了五个,我是其中之一。
我开学进了实验班,第一天就被震到了。因为能考入衡水中学的实验班孩子们,几乎都是天才。
邢台第一的初中生、保定第一的初中生、还有初中就自学了高数的神童们,全都在衡中。
我是我们县里选出来的前五名,第一次月考我还是只能考600多名。
懂吗,这已经和努力没多大关系了。
我家里人有句话说得很到位。
“把这么多聪明的孩子拢到一起,就算什么都不做,边玩边学。
最后高考,至少也能垄断河北省的半壁江山。”
不是努力成就了衡中,真正成就衡中的,是生源。
残酷点说,张锡锋学弟能进入衡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天才。
不是因为他是寒门子弟,也不是因为衡中大发善心,想让穷人家的小孩实现梦想。
他演讲里有一句话是铁错的:
衡中的考生都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还只是一群穷人家的孩子。
我当时真的看笑了。
这就涉及到我说的第二点:
除了个别天才,剩下能进入衡中的,一定是有人脉,有资产的三线中产。
穷要和跟谁比,和人大附中的比,我们当然穷。你和只有通过高考才能实现逆天改命的人比,那大多数衡中学生其实是不穷的。
招生时,哪怕我是全县前五,我进衡中都要交择校费,而且是两万的择校费。
就这一关,已经会卡掉一些孩子了。
而且这还不算后续的花费。
衡中的小孩除了暑假和过年,其他时间里都在衡水。
我念书的时候一个月只能放 28 个小时的假,要想见到爹妈只能靠爹妈来衡水见我。
这就是笔经济账。省内远程出行,你们家至少得有私家车吧?至少能掏得起油费不心疼吧?为了孩子休息也得订酒店吧?
能满足以上标准的,怎么能算穷人家的孩子。
我相信这两年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能上好学校,一定要有家底。
衡中不光是河北的好学校,还是全国的好学校。
说得再现实点,它已经是个教育集团了。你凭什么认为这个逻辑在它身上不成立?
这两年抢生源抓得紧,衡中的分校在河北遍地开花,都要交学费。你不会以为,只是一句穷人家的孩子,就能进吧。
衡中有钱人的密度在河北高中里是最大的。我同学家底都不错,大学教授的孩子、银行高管的孩子、县酒店老板的孩子,都是这些。
要是你再留意下衡中校门口的私家车,你会发现至少 20% 是 BBA 往上的。
你只知道衡中有张锡锋,你知道衡中在十年以前就有国际班了吗?
那时候国际班一年的学费就已经十几万了。
我不是否认努力的意义,努力一定有意义。
但是期望太高的努力是不切实际的,某种程度还是有害的。
因为很少有人能接受这种落差。
衡中老师把高考的意义拔得太大太大了。
不光制造出了一种高考决定人生的氛围,还营造了一种只要考上清华北大你就无所不能的幻象。
跑操的时候,抬头就能看到去年清北学子的照片,他们作为一种荣誉象征被永远地保存下来了。
——他们喜欢什么?毕业干了什么?是否真的成为了老师许诺的人上人?
不知道,也不清楚。
老师只是会反复和你说:
“人生的机会只有一次,而这次就是高考。”
“你努力过这三年,以后的人生就没问题了。”
我在衡中念书的时候,已经是最努力的一波了。
而我努力不是因为我想努力,是因为我害怕。
我害怕我考不上清华北大,我的人生就毁了。
高三12点下课,12点45午休。我会学到12点38分。
剩下七分钟,向食堂狂奔一分钟,打菜一分钟, 吃饭四分钟,剩下一分钟我要跑着回宿舍。
很多时候是饭都没有吃完,但是来不及了,我就急急忙忙地倒掉了。
这样咬着牙了,尽最大努力了,但失败了还是会被批评,被羞辱。
有个故事我和很多人讲过,说衡中对我最大的伤害是分蛋糕。
高三的一次月考。级部老师给全校前三十名订了一个大蛋糕,作为他们的奖励。
但最缺德的是,老师把掉出前30名的小孩也喊过来了。
我就在其中,和其他十几个小孩站在教室边上。
老师不让我们坐着,只是让我们站着看别人吃蛋糕。
然后和我们说:
“高考就是这样的,以后你们长大进社会更是这样。
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就是只能站着看别人吃蛋糕。”
我当时 17 岁,站在那儿听老师说,第一次那么委屈那么迷茫。
我心想老师我真的不是没努力。
我很努力很努力了,我已经努力到连饭都不敢吃了。
为什么我还是要作为失败者被羞辱呢?
我必须说的还有一点:
衡中式努力与其说是一种自觉,不如说是一种压迫。
而且是结构性的压迫。
有些网友看到衡中孩子5点钟就起来跑操的视频,心里会产生一种诡异的感动:
孩子们多自觉啊!多努力啊!
但我看到这些视频,我不会觉得燃,我打心眼里为孩子们感到很难过。
我是过来人,我也知道的。
衡水的孩子们不是不想睡得多一点,不是不想交朋友,不是不想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
实在是因为,在衡中这个大环境下,孩子们除了努力就无路可走了。
你晚点到达跑操地点,还没有带书,那整个班级的量化分数都会因为你被扣掉了。
——没做出一种学习的姿态,那你就是拖班级后腿了,会被同学讨厌的。
你有喜欢的人,鼓起勇气给他写了张小纸条,好巧他也喜欢你。
然后老师发现了,马上判定这是不合规矩的,甚至污名化,叫非正常接触。
然后打电话给你爸妈,不管你爸妈手头在干什么,都要放下一切,千里迢迢赶过来把孩子领回家。
虽然处罚是衡中定的,家长是衡中喊的。
——但这还是你的错。
要不是你没能控制住感情,你早恋了,你爸妈怎么会这么受累呢?
我念书的时候,就连在教室吃零食被视作一种应该被惩罚的行为。
因为花在吃上的时间多了,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少了。
被抓到累计超过三次还是四次,老师就会问你:你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吗?
然后就又要被喊爸妈了。
这是结合了高考正义、传统孝道、和集体主义的御人之术。
还叠加了高中生没有独立思想的BUFF。
谁敢不努力呢?
当然又有人要说,这种努力至少结果是好的。
是,但一个问题我在前面说了。
衡中高考结果厉害,生源远比努力要重要。
衡中的逻辑很扭曲。
只有考上清华北大的,才能被承认为真正的胜利者。
而你没考上清华北大,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但衡中式努力意义不大。
我愿意和大家说说实话,清华北大真的不是你死努力就能考的上的,还是靠天赋和智力。
会做题是一种天赋,而人和人天赋之间的差距比阶层差距还大。
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是你努力就能填平的。
就连能够自觉地付出极致努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天赋。
认为只靠努力就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一定没和高考顶尖玩家交手过。
我有一帮好朋友是什么人呢,在衡中一直玩儿,老师的话基本不听。
清北照样考,非常轻松。
那真是一种碾压式的聪明,做什么都快。有时候还要加上极度自律和极度专注。
这残酷吗?
这不残酷。
最残酷的是所有人都在努力,就等同于所有人都没努力。
高考是竞争、是选拔。
你努力到死,清华北大一年也只在河北省招 200 多个人。
这个事实不会因为你的努力就改变。
十年前衡中就在搞内卷,比着学,拼命学。
鼓励高中生内卷,你同桌整个课间都在学习,你不努力能干的过你同桌吗?
就这个氛围。
我说句不好听的,不搞衡中模式这一套,大家都松弛点,该干什么干什么。
那 200 多个清华北大一样考的呀,区别就是不能给你衡中写战报了。
现在好了,推行衡中模式,河北卷,全国卷。
我实习生远在河南,高中都在学衡中。
她灵魂发问:那痛苦就是痛苦啊?有什么改变了吗?
改变就是到头来所有人都在给衡中打工。
高考内卷是最没有意义的一种内卷,因为除了分数它没有任何意义。
只会让学生更加受挫。
十五年前,考 650 就能上北大,十五年后你考 700 分也只能去北航了。
高考分数水涨船高,高中生卷的要死要活,只有衡中战果喜报连连:再创新高!
然后开分校,出模拟卷、优秀的生源自动来到衡水,大家前赴后继让衡中赚了不少钱。
还要选一个寒门贵子上《超级演说家》:
“那些反对衡水模式的人,你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反对什么吗?”
是的,我知道我在反对什么。
衡中模式长大下的孩子,一部分考砸了。
于是从此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直到大学毕业还在耿耿于怀:
如果我当年发挥好了,人生是不是不一样了?
一部分超常发挥考好了,如愿以偿进入梦校,以为人生从此大吉大利。
结果很快泡沫就被戳灭了。
他们都产生了一种怀疑:那我之前拼死努力还有意义吗?
当然也有很厉害的人,高中就有自己的框架,不会被衡中改变,也不在乎高考,该怎么过也是怎么过。
也有幸运的人,因为衡中考好了,长大后努力也有结果了,一直顺风顺水,对母校很有感情。
都正常,我都理解。
但无论如何,一代人就这样被衡中模式改变了。
我常常想,如果我们不给高考赋予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教育集团也不会为了利益拼命 push 高中生往死里学。
那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我们还会有那么多明明努力了,却还是没过上想要人生的“985废物”吗?
还会有那么多焦虑的,迷茫的,始终无法认可自己的小镇做题家吗?
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成为做题机器,也没带着扭曲的、势必要成为人上人的理想长大。
而是在高中时就能探索兴趣,发现自己,学会爱与被爱。
那未来会变更好吗?
无关乎成败,只关乎善良。
我长大以后成为写作者,重复写过很多“考上名校也是普通人”的稿子。
某种意义上是在和高中时候的我做一个对抗,做一次说服:
就算是考上清华北大,也不会让你从此过上无忧无虑的人生,真的能够让你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
但幸运的是,人生也不会因为高考失败就改变的。
我从衡水毕业 7 年了,最想和孩子们说的不是追求卓越。
我想说,希望你们的人生不要被分数判决,也不要被成功绑架。
不是只有成为人上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的幸福。不是的,就算普通人生活里,也有那么多的温柔和爱。
长大后的你们,会遇到太多努力也无能为力的事。真到了那个时候,请务必不要为难自己。你努力了,走过这么远的路,很厉害了。
也请不要丧失信心,因为人生不是只有成功这一个可能。
高考结束了。
我只祝你们都能在未来发现自己。
祝你们永远有勇气,驶向新天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