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接纳”这么难呢?

我正在学习【自我花园】中的心理觉醒step1:接纳练习。

接纳最难的地方在于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自己原来就很讨厌的、很抗拒的那些问题。

所以,接纳真的很不容易,甚至在我们去接纳的时候,会出现心理能量低下、心理能量告急等等的状况。

无法接纳自己的时候还会很容易容易伴随着自责和自我攻击,会认为自己不是成长了吗?怎么还是这样子痛苦呢?

真相是,成长起来,并不能让自己避免困难、挑战、痛苦等等,总是想活的超脱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自我囚禁。

不想继续自我囚禁在各种框架中,需要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完美,活在当下,直面各种事实的真相,不评判对错,充分体验生活的种种,寻找背后的正念动机,并学会转念。


一、

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

请培养出成长型思维


当我们生长出成长型思维,在当下看到自己做的不够好或者还不会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想到的是“万事开头难”嘛,同时相信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学会的或者做好的。由此一来,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这个潜意识,便得到了松动。

与成长型思维相对应的是固定型思维。

在遇到阻碍、挑战时,两种思维方式的应对心态表现出了各自的不同。固定型思维更容易把自己逼进一个死胡同里,因此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无助、害怕等消极情绪,得到的体验也大多是负面体验。

他们会担心自己这里做的不好、那里也做不好,和喜欢给自己贴上标签,并产生我好自卑、我什么都不会、我好没用等等的想法,最终因此陷入自我评判的漩涡中,且难以自拔。

成长型思维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会比较懂得如何突破自己原有的水平。

因此,即使有让自己担心的事情存在,或者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的情况下,他们的应对方式依然是比较积极主动的,能直面困难,也懂得在失败里面积累下次成功的经验。失败在他们的眼里从来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他们成长的垫脚石。

两种思维在应对努力的看法和对他人的评价各自不同。固定型思维看到他人成功时,会感觉影响到自己的自尊感、自我效能感。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带来的结果是行动力低下。

因此,固定型思维看到他人成功时容易陷入一种名为越不动弹,越没有好的结果,越没有好的结果,越动弹不得的“恶性循环”。而成长型思维更能从他人的成功中看到成长的价值,看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据科学研究,在我们人类的身上,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共存的。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在察觉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模式带来的影响之后,对这两个思维模式按下是继续或者转换的按键。

而我们的老祖宗在《孙权劝学》中所提到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亦是指成长型思维的厉害之处。

举例子说明:

1、关于考试

固定思维下的我,会对自己感到失望,并因此沮丧,难以从这个黑洞中出来。

而成长型思维的我,会把这次失败的考试当成一个“考点扫盲地”,哪里不会学哪里,成功“扫盲”后,这类题基本不会再错,在从里面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内驱力。

2、关于恋爱

恋爱的酸甜苦辣咸,看的再多的学习宝典和方法,都不如去亲身体验一番来的真实。

固定型思维可能一开始就会觉得在恋爱里,我要选择一个完美的恋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再怎么相爱的恋人也只是普通人,当固定型思维者眼里的完美恋人被拉下神坛时,会备受煎熬。应对方式可能是直接选择分手,或者在感情里痛苦不堪、纠结,却不知道怎么办。

而成长型思维者的思维模式,从一开始选择的恋人就是真实的人,即能看到他们会有缺点,也有优点。应对方式是,鼓励恋人更好地成为自己,相信自己也信任恋人。


二、

学会臣服


当我们无法接纳自己时候,便承认吧,臣服吧。即使你不承认你有无法接纳自己的时刻,这也是事实的真相。

拒不承认,只会让自己产生对抗情绪,而每个人每天的专注力又实在有限,将更多能量内耗在这里。

臣服不代表放弃,而是停下对抗大自然的规律,养精蓄锐,更好的轻装上阵。


三、

不评判对错好坏


《生命的所有,都是为你而来》一书中谈到事情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所谓的好与坏不过是我们主观意识下的判断和评论。

如果我们一味地执着于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之分,我们就会在两极中来回摆动,内心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无法保持平静。

无法平静,就无法与自我的智慧产生链接,也无法回归生命的本质。因此,不带任何评判的自我觉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并接受生活中的种种,能让内心获得真正的平静和自由。


四、

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不接受的过去也无法改变,想遇见的未来由当下的每一刻决定。

当我们面对事情时,耐心地、认真地一件一件地做、坚持做,会发现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也很愉快。

只有接纳,方可心安,只有心安,改变就会发生。

一念之转,转的是我们的意念,转的也是人生的乾坤。

原创:胡巴+_+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