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

photo-1415531897886-74d9d9c34c65.jpg

文:赵思家|已获授权转载

先直接回答问题:我们现在不知道人类大脑是怎么办到的,也不确定为什么。准确地说,我们连为什么有音乐这玩意儿都不是很确定。

音乐和情绪 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人类情绪与音乐的关系的。

有专门针对此领域的刊目,不谢:Psychology of Music

我一直觉得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非常奇妙,艺术能够向受众传递科学难以传递的感情和情绪——虽然在神经科学上认为它们是物质性的,但是进化到今天,艺术家能够通过颜色、阴影和harmony来传递强烈和复杂的情感,即使时间流逝,生命逝去、环境和思想也改变了,这份情感还是能透过艺术品传递给观众。

说来说去,并不是材料的本身,而是某种精准地组合,组合的可能是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阴影,也可能是和弦,通过展示这种组合就能瞬间解锁观众大脑中的某种特定情绪。这种情绪可能因人而异,但大多感受到的情绪很相似,而且往往不是非常简单的情绪。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共鸣。

个人来看,这是人类最出色的技能。太特别了,也太复杂了,以至于我们现在都并不清楚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 Steven Pinker将音乐比喻为 Auditory Cheesecake,听觉芝士蛋糕;咱们中国人姑且想成听觉包子也不错。音乐是一个人类学习来制作和传递情绪的事物,就如同包子对于舌头上的味蕾一样。

2009年(Fritz et al 2009) 德国的一项针对让非洲土著(也就是从来木有接触过西方音乐的人)去听西方古典音乐的实验发现,西方音乐中有三种基本情绪:快乐、忧伤和恐惧。即使文化背景、音乐背景不同,这三种基本情绪还是可以被识别的。

最近我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由于我的专业是神经科学,从我的角度看现在谈情绪还有些困难,应该先搞清楚更基础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旋律好听,有些不好听?了解点音乐的小伙伴都会说合谐harmony,那harmony为什么让你觉得好听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我用我那浅薄的音乐知识来讲一讲,不要注意细节,目的是像咱们这种完全没学过音乐的人也能大致理解。

我们这里以西方音乐为例,西方音乐由7个音组成(准确地说叫 音阶 scale),就是我们小学就学过的

哆来咪发唆啦西 

do re mi fa so la ti

C D E F G A B 

(补充:中国古典音乐是由五音组成的 宫商角徵羽;而日本古典音乐是根据中国的宫商角徵羽添加了一个音阶变为6音阶)

chord是指同时按下两个音(或是更多音的组合)。有些音的组合好听,即 协和 (consonant);有些组合不好听,即 不协和 (dissonant)。了解哪些音组合协和(也就是好听),哪些不好听,是作曲的基础。

为了下面的解释的方便,让我们来看一个钢琴的键盘。

e65d09c63265cdca02f3765e574fbe08_r.jpg

音乐家们发现,两个音中,一个音正好是另一个音之后的第五个音,或说中间差4个音时,是最好听的,这就是perfect 5th (完全五度音程),有着Perfect consonance 完全协和。什么叫第五个音呢?我们随便先选择一个音,do,那它之后的第五个音是so,两个键同时按下,这个组合就是perfect 5th, 听起来最好听。(以钢琴为例,白键为一个音、黑键为半个音。)

Perfect 4th 也很好听,细节在此就不多说了。经典西方音乐理论将这个总结成了一张表,详情见下(越靠下,越难听)

b12e405eee490232794d4dbdb26d7896_b.jpg

(自制表)

值得注意的是,感知旋律”好听不好听“直接会影响听音乐的愉悦感,这里愉悦感不等于情绪快乐。完全不愉悦的旋律,不在现阶段考虑音乐和情绪的主要研究范围,完全不愉悦的旋律,你不会想听,更不会把它当成音乐,当然这有很强的文化影响。

认知科学家Mark Changzi 认为音乐会引起情绪是因为我们将声音与动作联系了起来。因为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其他人类的表情、声音和动作,引起了我们自身的情绪。换言之,音乐是一种介质,它传递了真实的人类动作。

这个理论我个人很赞成,因为我想起了两件事儿:

1. 节奏感。人非常喜欢tapping,譬如无聊时,用手指有节奏地轻敲桌面;当我需要全神贯注地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跟踪一个重复出现的声音,无论是音乐还是单调的声音,自己打节拍,会帮助我集中注意力。这种现象,我们家sne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sms) 感知和动作同步化。而听觉系统对拍子的感知和动作同步化的能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最有趣的产物就是舞蹈。话说,其实鸟也会跳舞的你知道吗(剑桥的发现)?同种的鸟的叫声也会有不同的口音哦(隔壁实验室的发现)~

2. 在钢琴演奏比赛是,你觉得评委是以声音为标准还是视觉为标准的呢?

你肯定想,不是废话嘛,钢琴比赛肯定是声音啊。虽然评委估计也是这么打算的,可惜,研究已经发现很明显地,在演奏比赛中,看到的比听到的更占主导地位。在钢琴比赛中你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演奏者的动作和表情。也就是说,你认为的演奏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演奏者的动作的影响。演奏者的演奏动作越热情,你对音乐的情绪感知越强烈。说到这里,你该想到朗朗了吧。

不是黑朗朗。但…他视觉上的表演可能给他的总体演奏水平加了很多分。

这是我们学校UCL的Dr Chia-Jung Tsay 在2013年做的实验,发表于PNAS,效果之显著,你可以在学校官方Youtube上亲身做这个实验。(链接在此,不谢:Classical music competitions judged by sight, not sound)

话说这位蔡博士完全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女神,哈佛毕业的心理学家和专业钢琴家,现在在UCL的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novation (管理科学和创新系) 当副教授。

而且,她还特别优雅,随手将Youtube视频封面图截给你看,不是太好看。但,反正我看到的时候我已经跪了。看了她以前的文章和经历后,除了我妈以外,我还从来没有这么崇拜过一位现世的女性,简直是我的理想型。

730750841c873e10ddf850eeac382df2_r.jpg

这个话题能讲非常多,这里只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我可以一直沿着这个路子讲到我现在做的 随机单音节声音pattern,还可以讲到幼儿对声音的认知,到语言,甚至还能到股票规律的预知。感兴趣的自己去查查statistical learning 和 predictive coding吧,非常有意思。今天就到这儿了吧。

————The End————

作者简介: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博士,在读UCL神经科学本科、计算机硕士、博士在读

QQ图片20160811164858.png

题图来源:Unsplash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