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赤子之心的治愈力量

《海蒂和爷爷》这部影片改编自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创作的《海蒂》,上映之后好评不断,豆瓣评分高达9.1分。

这部影片既没有惊险刺激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简简单单的几个人物和略显平淡的剧情,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海蒂和爷爷》:赤子之心的治愈力量

故事主要讲述了小女孩海蒂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姨妈一起生活。在五岁那年,姨妈因为要外出工作把她送到素未谋面的爷爷那里。

而爷爷是一个性格古怪孤僻的老头,当所有人都认为海蒂无法跟爷爷很好地相处的时候,海蒂和爷爷却发展出了深厚的祖孙情。

后来姨妈回来之后将海蒂送往了城里的富人家,给这家的女儿克劳拉做玩伴。

克劳拉的双腿因幼年生病无法行走,个性也因此内向孤僻,海蒂的到来让克劳拉打开心门,找到久违的快乐……

古怪的爷爷、孤僻的克劳拉在遇到海蒂之后都神奇地发生了变化。

这个名叫海蒂的小姑娘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神奇的力量呢?

在看了《海蒂》的小说与电影之后,我发现海蒂有一颗像阿尔卑斯山般纯净的赤子之心,也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带来了神奇的治愈力量。

一.

童年的心理营养是

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


《海蒂和爷爷》:赤子之心的治愈力量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海蒂是那么纯真、善良、乐观,说她是个坠入凡间的天使也不为过。

可是这样的海蒂却有着极为不幸的身世,父母在她一岁时双双离世,跟着祖母和姨妈一起生活。为何遭遇如此不幸的海蒂还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呢?

一般来说,大众倾向于认为从不完整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有更大概率遭遇心理问题和疾病。

比如对无父无母的孤儿、父母离婚或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但其实这种偏见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没能深层次地去看到一个人真实的成长环境。

海蒂虽然在幼年时遭遇父母双亡,但是仍然受到了祖母和姨妈的照顾。

虽然影片由于改编的关系对这部分没有交代得很详细,在对姨妈的刻画上也倾向于“脸谱化”,一个为了自己工作把侄女丢给古怪的老头和为了钱卖掉侄女的坏姨妈。

但其实去看原著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而这部分真相对于我们理解海蒂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接收到的心理营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原著中海蒂的父母是因为相爱而结婚并生下海蒂的,那么在父母相爱的家庭中,孩子就能较多地接收到心理营养,虽然这个过程到了海蒂一周岁时因为父母的双双离世而不得不终止。

在这之后,海蒂的祖母和姨妈接过了抚养海蒂的责任,一直到海蒂四岁,祖母去世。祖母在临终前嘱咐姨妈,一定要好好抚养这个海蒂。

从这些有限的描述中,其实我们也可以猜测到祖母在抚养海蒂的过程中也是在尽全力地给予她爱的。

那么再看姨妈这个人物,海蒂5岁时,姨妈是26岁。也就是说一个21岁的单身姑娘,因为姐姐的去世,就承担起了抚养姐姐孩子的义务。

这个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对于21岁的姑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到了海蒂5岁时,因为自己要去法兰克福工作,无法再照顾海蒂,才把她送到爷爷那里。

虽然可能姨妈无法给到海蒂完美的爱,但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她保证了海蒂的基本生活,也没有对海蒂造成什么伤害。

所以从这些细节来说,海蒂虽然不幸地失去了父母,但是在0-3岁的关键期内,依然获得了足够的心理营养。之后海蒂能展现出那些乐观、自信的品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故事中的另一个女孩克劳拉,虽然家庭富足,衣食无忧。但是父亲常年在外,每天围绕她的只有管家和佣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克劳拉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而管家和佣人也无法替代父母角色,所以克劳拉的心理上会存在着匮乏感与孤独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会缺少最基本的“共情能力”,表现得比较自私。

所以,相比外在的物质条件,一个人在童年期是否能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才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就像阿德勒所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二.

一颗未蒙尘的赤子之心

有着非凡的治愈力量


《海蒂和爷爷》:赤子之心的治愈力量

海蒂的爷爷一个人居住在远离德芙里村民的高山上,在外人看来他性格古怪孤僻,从不进教堂,外貌凶狠,而且还传说他杀过人,因此村民们都很怕他。而爷爷也从来不与村民们交往,把自己封闭在坚硬的外壳里。

在姨妈把海蒂带到爷爷那里去的时候,村民们都在说,海蒂怎么能跟爷爷一起生活。

因为在村民们的眼里,一个性格孤僻的怪老头必然无法好好照顾孩子,还会对孩子带来伤害。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爷爷在与海蒂的相处中,卸下了厚厚的心防。由最开始不接受海蒂想要把她送给牧师,到为她做了一条板凳接纳她的到来。

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简单了解一下海蒂爷爷的遭遇,早年外出参加战争,遇见了一个女人并有了一个儿子,但是妻子却不幸去世,他独自带着孩子回到家乡,却不被家人接受。于是海蒂爷爷搬出家里到了德芙里居住。

儿子长大后与村里的一个女孩相恋结婚,生出了海蒂。但是在海蒂一岁时,儿子在工作时意外死亡,儿媳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也去世。

这时村民们开始传言,是因为海蒂爷爷年轻人杀了人所以现在遭到了报应。

一个早年丧妻独自抚养唯一的儿子长大的男人,又不幸地失去儿子与儿媳,这本就已经非常痛苦,而此时又遭到他人的误解和不公正的评价。

这些都让海蒂爷爷的内心充满了不平和对他人的怨恨,于是他就远离村民独自住到了高山上。用一副不可接近的凶狠的样子当作自己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也拒绝别人。

海蒂的到来,用她那颗未蒙尘的赤子之心融化了爷爷那坚硬的外壳。

这颗赤子之心的力量就在于真实,去感受内心真实的感受并真实地做出回应。

尽管村民们都说爷爷是如何杀过人,如何凶狠,性格如何古怪,但是海蒂并没有轻信,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然后她感受到了爷爷冷漠外表下的善良柔软的内心,并且把这样的感受真实地回应给了爷爷。

爷爷也就因此能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理解。

在他人的误解和海蒂的看见的反差下,爷爷的心防彻底放下,也展露出了内心深处对于海蒂的爱。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祖孙俩在山上的日子里,相处得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快乐,爷爷脸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干涸的内心也恢复了生机。

内在发生变化以后的爷爷,与外部世界以及他人的关系也在变化,最终回到村子,回到人群中去。

《海蒂和爷爷》:赤子之心的治愈力量

转到故事中的另外一个人物克劳拉,她年纪不大,却因为家庭的问题以及身体的原因,原本的童真被压抑,感受不到快乐。在她的环境中,只有各种礼数、课业,没有乐趣可言。

而来自山里的海蒂不同,到了克劳拉的家里,海蒂也没有畏首畏尾。她就是很真实地追随着内心的感受去行动,有一幕很有意思,女管家告诉海蒂不能在沙发上乱蹦乱跳,而海蒂在女管家走后,就蹦蹦跳跳了起来。

这种行为通常在现实中会被称作没有教养,大人们总是给到孩子很多的约束和规矩,事实上约束了行为的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感受和纯真。

在克劳拉的家里,海蒂遇上每个人都能用很真实的自己去与他们做交流,用什么能比真实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呢?

而海蒂的善良纯真也让所有人都喜欢上了她。这一切对于克劳拉来说,在海蒂身上就像看见了自己被压抑,没有展露出来的那一面。所以克劳拉在海蒂面前也打开心门,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海蒂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与她相处的人都能从她身上感受到真善美,感受到治愈的力量,我想这就是她那颗未蒙尘的赤子之心的力量。

三.

故事的隐喻及

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海蒂和爷爷》:赤子之心的治愈力量

故事其实有很多巧妙之处,背景设定在美丽纯净的阿尔卑斯山,其实这就象征着海蒂那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阿尔卑斯山是一处纤尘不染的秘境,而海蒂这个人物也是少有的纯净灵魂的代表,故事中的爷爷和克劳拉都能从海蒂身上看见内心深处那个未被世俗所污染的自己,才能打开心门,完成心与心的相遇。而对观众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带着敏锐的感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会去真实地表达自己,但是越成长,就渐渐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制。

也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开始习惯戴着一副面具生活。我们越来越少地去感受真实的自己,也就不会去表达自己。

人与人之间就是在这样的面具下,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这种真实与柔软的,所以当我们看见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看到海蒂这样纯真的灵魂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会被深深地牵动的。很多人直呼自己也被治愈了,也是这样一个原因。

所以其实这个故事也带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要带进去更多的真实与坦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生真实的紧密的连接,在人群中才不会感到孤独。

《海蒂和爷爷》:赤子之心的治愈力量

我在豆瓣上看到很多观众提出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海蒂从小也不是在爷爷那里长大的,为什么会这么想回到那里,甚至因此得了梦游的病症?

我想这里也是有一个隐喻存在的,就是繁华浮躁的地方是无法安放下一颗赤子之心的,最终我们要返璞归真,回到简单、纯净。

包括克劳拉最后在阿尔卑斯山居然能站起来了,很多人直言这太科幻。

但我觉得这也许就是作者想对我们说:纯净、真实、简单的力量有时候是很巨大的,人有时候可以拥有一些最原始的相信,去相信奇迹会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事就是想带我们去感受真善美,带给我们去相信的勇气。

文:萧潇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