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和抑郁症一样却治不好!这是“空心病”而已

文:老k
来源:阿尔法心理研究所(she_19920130)

当下很多人去医院后,只要和精神科医生说“我很难过,没有欲望,失眠等”,做几个量表立马就会被诊断为“抑郁症”,可是按照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去解决,不论是吃中药还是西药,甚至看心理治疗都压根没用。


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甚至事业很成功,但就是不开心,其实这可能不是抑郁症,是空心病!

01、

什么是空心病


其实如果你了解精神疾病诊断会发现,“空心病”并不能从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找到,可中国越来越多人有这个问题。


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是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说的,他认为很多空心病的人经常会说这些:“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好像一直在为别人活着,自己从未感觉活出自我过。”


根据徐凯文和一些相关资料描述,我这里列举几个空心病的特征供大家参考:


空心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抑郁症很像,比较符合抑郁症诊断。主要表现为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情绪低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抑郁症不同的是,它的症状表现并不如抑郁症严重和突出,但空心病的心情低落就像温水煮青蛙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这些人会感觉非常空虚以及无意义感。就像徐凯文演讲举的例子,他们从来没有感觉自己在活着,这些人虽然很成功,但这些成功就像毒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成功,就算取得很好的成绩也会非常失落。


还有,他们的社交很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但无法从社交中吸取“人际养分”,感觉非常孤独。


对传统治疗无效,无论药物还是心理治疗,这些都很难奏效。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关系不错,虽然也有各种的冲突,但总的来说,并没有那种典型的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等问题。


最后就是有强烈自杀意愿,他们并非生活困难或者没有一点欲望这种和抑郁症自杀类似的感觉,驱使他们自杀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无意义感。以上基本就是空心病的几个特征。

02、

空心病产生的原因

熟悉心理治疗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心理疾病都和早年经历有关。当然空心病也是如此,但空心病还有一个时代的问题。


徐凯文在演讲中提到,我们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时期,家庭结构逐渐瓦解。当人们享有更多选择自由,很多人选择放弃稳定的家庭生活,而不是去积极改善它,离婚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中国有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这些儿童就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他们缺乏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所以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互动是被剥夺的。


当下,我们都在追求物质生活,希望拥有豪车豪宅,生活随着奋斗也的确越来越好。可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后,就是精神也开始有需求。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除了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外,还有很多额外的精神需求。


可现实就是,我们基本没有什么精神生活,大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十分贫瘠。


给大家列举一个很简单的数据就能直观看出,201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公布了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人在2018年的平均阅读量是4.67本,而这个数字在美国是9本,日本则更加夸张,达到了四十本。


为何中国人不喜欢看书呢?其实我觉得也奇怪,从小到大那些厚厚的课本就很多了,为何成人之后却不想看书了。我从一部电影中彻底醒悟,电影《学区房72小时》中没有一个明星大腕,这个电影却引来很多人关注。


电影《学区房72小时》讲的是身处魔都上海的某大学副教授傅重,为了女儿能上重点小学,在72小时里抢一套学区房的故事。时间紧,任务重,房主还不断地缩短筹钱的时间和提高房子的价格,在重压之下,傅重与周边人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让他陷入疯狂的状态。


电影中父亲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真是费尽周折,这个电影折射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都在强调“功利性”,当下很多人获得教育不是为了增长更多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思考学习和未来获得多少报酬联系在一起。


功利主义也本没有错,可是我们如果过分强调,是否就出现问题了?


从小到大,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事都被功利的划分了“有用”和“无用”: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

上补习班是有用的,发呆是无用的;

看书是有用的,折纸是无用的;

学习是有用的,观察蚂蚁是无用的;

上网课是有用的,打游戏是无用的;


而有用无用的标准其实就是“功利心”——将来能不能给考试加分,能不能提高考试成绩。假设有一天,高考的项目里增加了玩沙、发呆、折纸打游戏,那家长的态度立马会有180度大转弯。

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学习,很多学生开始反抗,可最后就是被各种打压,有些是直接粗暴式打骂逼迫,另一些是直接以哭惨来让孩子产生内疚控制孩子。比如经常说“你看我这么努力工作,还不是为了你等等这样的话”。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高压型控制”,很多人看似是“爱你,为你好”,可实际上是为了控制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爱之名,实控制之事”。


不同于身体或暴力,高压型控制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伤害往往是心理和情绪上的,而且非常微妙,甚至连受害者自身都很难觉察。美国心理治疗师丽萨·方特斯将它称为一种隐形的枷锁。


所以孩子成长之后就算获得世俗层面的成功也会感觉巨大的束缚,他们就会经常感受到无意义感,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03、

如何解决空心病?

造成空心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无意义感,自己不知道到底要什么,这种无意义感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所以真正杀死一个人的不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是要么放弃寻找有意义的生活,要么将自己囚禁于“意义”这件事里,却忘了切身感受生活当中、“意义”之外的一点一滴。


就像徐凯文所说,小时候分数对比成为我们痛苦的回忆,长大之后业绩数字成为我们的痛苦,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像被设定好,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世俗意义到底为了什么。


走出空心病的第一步或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聆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声音,学会觉察哪些本身是你自己的,哪些是曾经他人和社会强加赋予你的价值


之前人民网有段话非常好,它是这样说的: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趣的囚牢。


最后我想说,无论你是谁,你首先都是你自己!


作者简介:老k,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责任编辑:小鲸鱼 半度微凉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