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孩子们的哭 ——一堂“失败”的儿童心理课

文/邹根生

几乎没有哪个大人喜欢听到孩子的哭声,然而,孩子的哭又是我们做父母的不得不面对和承受的。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七岁,一个一岁,疫情期间居家的我,几乎每天都在接受着他们哭声的考验和耳鬓厮磨。


这里不由得想起朱自清先生在《儿女》一文中曾写过的非常真实的一段话——


“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论如何,终于是非哭了不可的。……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是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①


尽管7岁的女儿平均在每个星期里都要哭34次(据我粗略估算),但我对此并不感到羞耻或难为情,更不会觉得这是一件有挫败感的事情。


不过,我还是希望她少哭一点,哭得更健康一点。这不,昨晚我就安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有关哭的心理课。


一开始我们从情绪聊起,我说到“人在一天当中会流动各种各样的情绪。人的基本情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人的细微情绪大约有500多种。”接着,我们切入到“哭”这个话题——


“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哭呢?”我把问题抛给女儿。


通过我和女儿的共同讨论,我们把哭的主要情形归纳为:


1)感动的哭;


2)难过的哭;


3)悲伤的哭;


4)急哭;


5)气哭。


我问女儿:“哭是不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呢?”


女儿说:“也不一定。”


我说:“是的,像上面这种感动的哭、悲伤的哭,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比如,当我们看电视剧,被剧中的情节、人物的命运所感动而流下眼泪,这正是我们富有共情力和内心世界丰富的表现。


记得有一次,那时女儿还在读幼儿园,老师教他们学习一首歌曲,叫《爸爸最好了》,女儿在课堂上唱着唱着就哭了,这种哭何尝不是一种健康的人性的表现呢?又比如前不久,我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她读完后也因感动而流泪,这正是她的内心丰富而敏锐的体现啊。


至于悲伤的哭,我给女儿举例说,“假如爷爷还在世,和我们一起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他走了,离开了,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很悲伤而流泪,是不是?那这种哭是非常需要的。如果一个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不悲伤,也不会哭泣,那可真麻烦了。”


女儿听懂了我的话,点了点头。我趁热打铁发问,“那么,哪些类型的哭是我们要减少或避免的呢?”


不待女儿回答,我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的说出“答案”:


“像因不如意、受挫而哭,以及急哭和气哭,这些虽可以理解,但随着年龄的长大,爸爸希望你越来越少这些情况下的哭。”


我又举了一个昨天白天刚发生的事例。昨天上午,家里有袋垃圾要扔,我对妻子说:“让兰心去扔吧!”(因为最近她下楼扔垃圾较少)结果,女儿竟然哭了。


原因是:在这之前她去小区里找一个小朋友玩,找遍了却没有找到,心里失落,身体也有些疲惫,她不想在这个时候下楼去扔垃圾,好像就急得哭了。


我对女儿说,“那我们可不可以有其它的应对方式呢?”女儿若有所思,于是我说:“比如你可以说:‘爸爸,我这会有点累了,暂时不想下楼,晚一点我再下去扔垃圾(或者,你去扔一下吧),好吗?’”


又有一次,她在家里用手机写汉字,结果呢,横折钩这个笔画总是写不成,于是她又急哭了,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


至此,我稍作了一个总结:“不是不可以哭,而是哭的表现与事件的严重程度成比例,与年龄阶段相对应。”(这句话说得有些深奥,估计女儿没听懂)


我们的心理课程进入到第3个环节,那就是:“下一次当你想哭时,怎么办?”


女儿说:“想哭我就忍一忍,实在忍不住那我就哭出来。”


我说:“你回答得非常好!是的,当我们难过、生气、着急、委屈而想哭时,首先要学会克制,也就是要忍受这些不舒服的感觉。


“其次我们也要学会宣泄,也就是哭出来。哭出来,通常对人还是有益的,有助于压力的释放、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


“如果我们想做得更好、更进一步,那就要考虑第3点:增加另一种应对方式的可能。当你碰到一件事而感到心里不舒服的时候,自我调侃一番,或者看轻这件事的重要性,以及愿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等等,都会帮助你更好地调节情绪。


“比如前不久的一次,你抄写数学题目,抄错了、嫌不美观而哭了出来,那这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想:抄错了没什么,大不了我擦掉或者划掉,重新抄一行就是了。也就是,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太重要了。你说呢?”


正当我酝酿着要将这堂课的过程记录下来,并且满怀期望女儿今天能不哭时,谁料到今天上午女儿因为写某门科目作业出了点状况,再次泪奔。


她告诉我,她已经忍了好久,终于忍不住才哭了出来;说实在的,我虽能接纳她的情绪表现,但不由得感到有些挫败感……当时心想:昨晚刚进行了一次心理辅导,怎么今天又来了呢?!呜呜~

这时妻子也发话了,她说女儿的心脏功能不强,得强心(意思是要通过营养学的方法,她似乎在否定我的心理辅导的意义和成效,哈哈)。


我未置可否,但心中仍然坚信一点: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以及适时开展心理辅导,这样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可能女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让哭声陪伴她的童年,在哭声中成长,在哭与不哭中慢慢成熟起来吧。

 

注释:
①《朱自清散文》P56-57,黄大卫 选编,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
②这封信发表在壹心理的个人主页上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58066

 


文:邹根生  (心理咨询师,婚姻辅导师,微信号szhuaban520)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