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琳琅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在等
1
前两天有个朋友“租了”我一天,她说她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让我无论如何陪陪她,所以尽管那两天非常忙,但我们还是一起待到了晚上九点多。
她是全职妈妈,独自带着两岁多的小宝宝过来。
我陪着她吃饭,主餐是粥,期间只要孩子把汤水滴了一点在桌子上,她立马就会用纸巾把它擦掉,不到十分钟,餐巾纸已经用掉了一大包。
虽然不到强迫的程度,但我能感受到她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我打趣到小孩子弄脏一点点没关系的,不用太紧张,不然情绪也会很容易传染给小朋友哦。(原谅一下心理学妈妈不可遏制的想要多管闲事)
她很快就理解到了我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她坦言自己在家也会这样,所以会搞得自己特别累。
后来我们聊了她为什么最近情绪如此糟糕,大意有以下几点:
1. 老公大男子主义,只负责赚钱,把孩子教育的所有压力都放在她身上,比如“你不要给我探讨教育问题,反正孩子没学好,就是你的问题”;
2. 做全职太太突然没有了经济收入,有落差感(自己以前收入不低,现在却没有)和不安全感;
3. 双方父母都没法帮忙带孩子,特别是自己的妈妈不理解自己,还指责说这样靠男人吃饭,哪天被抛弃了,看她咋办?
我问她当初那么多男生对她宠溺到不行,为什么最终选了这个看起来并没有对她特别好的人做老公?
她说:“当初看到他的时候就被他身上的那种独立和坚毅的性格特征给吸引了。”
大意是这个男生即使在不太好的环境(比如周围朋友不务正业)中依然能够保持自我,而且还可以让他们中的部分人迷途知返。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让我有一瞬间在怀疑,“是否爱情就是,你突然遇到了另一个你渴望成为的自己?”
2
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是个努力把自己表现得很坚强,但却很容易被人看出来内心比较脆弱;不太自信,对自己比较严苛,容易在精神上依赖他人的人。
后来我们聊到了原生家庭,她说之前去参加了一些心理学的工作坊,当讲到原生家庭那一次时,是真的心好痛。
她一直渴望妈妈能够认可她,多肯定她。BUT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妈妈信奉批评教育理念,她总是这里做得不好,那里也做得不好。
所以她总在苛求自己,想要表现得更好,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徒劳,想要的肯定迟迟得不到,她很难自信得起来,毕竟在自己的妈妈眼中,自己都是糟糕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身上的一些问题是会在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下被隐藏起来的。
可是当她成为了一个妈妈,而且又正好养育了一个女儿的时候,她不得不在这种互动中去反复体验和思考自己曾经和母亲的互动模式。
从内心深处来讲,她希望所有那些被她曾经体验为不愉快的经历,都不要出现在这个崭新的小生命的身上。
然而修正的过程是很痛苦的,需要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从她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她目前的认知里,她的关系是四面楚歌的;不管在婚姻中还是亲子关系中她都很难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
这个时候如果之前参加的心理学工作坊团体,能够给到她支持,或者她愿意及时求助,那么尚且还有一线希望,而如果没有,那么这种处境无异于有人帮她(或她自己)把伤口扒开,看到了之前的创伤,但却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伤口,只能任其流血不止。
3
所以当我们踏出自我探索这一步的时候,不妨多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准备好了,是否有人提供支持,自己也愿意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求助?
不管怎样,在了解自己的这条路上,别忘了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而不是深陷泥潭,难以自拔。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好的方法和手段都应该是可以而且值得我们去尝试的(比如寻求正规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同时作为心理学的从业者,不管是正规的心理咨询,还是日常跟客户之间的谈话,都会特别强调节制,它的基本前提就是保护你对面的这个人不再受到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比如当对方并没有做好改变自己现状的准备时,就不能分析得太深,而更应该从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提供一定的支持;即使在对方已经做好了改变的准备时,依然应该循序渐进,一步步往深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