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的爹妈才能培养哈佛的娃?不一定

杭州二中高三女生郭文景被哈佛提前录取,成为了争相关注的新闻,她爱好帆船、滑雪,在美国成立编程俱乐部;美国大学预科考试5门满分,哈佛面试官称赞她“英语流利,颜值高,近乎完美”。

更让人关注的是她的家庭背景,此前的一些媒体报道中,郭文景的家庭背景被描述为:家庭一般,父亲是普通工程师。但随后爆出的真相是:她的国籍是美国 ,父母毕业于MIT,是麻省理工高材生。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不过,父母的智商和天才,真的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吗?如果父母是普通人,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解惑。

翻译:远和近 作者:Albert Rothenberg 来自:PsychologyToday

“天才是天生的,而不是造就的。”这早已是家喻户晓的观念。

科学证实,天才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的。十九世纪弗朗西斯·加尔顿的父子遗传天赋的经典研究显示:天才遗传在英国传统继承制的过程中,父传长子的本领、机遇和职业遗传会严重受损。

我研究了从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之初一直到2003年的488位科学领域(物理,化学,心理或药学)获奖者,50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135名普利策文学获奖者和31名英国人民布克获奖者。我发现3大家庭背景特征:

第一,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的获奖者,几乎与他们父母的职业没什么联系。这与普通人口调查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21%的后代和他们同性的父母职业相同。

第二,在需要创造性的领域,后代与父母职业相同的比例更大。他们的职业要么是应用技术型,要么是表现型。比如,爱因斯坦的父亲是一名电力工程师;莱纳斯·暴玲的父亲是一名药剂师;格伦·西奥多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师家;尤金·欧奈尔的父亲是一名演员;约翰·海尔赛的父亲和赛珍珠的妈妈都是牧师;威尔德的父亲是一名编辑、出版员。

第三,除了父母职业继承外,我意外发现,父母的倾向和未实现的愿望会频繁且深刻影响孩子。例如,罗伯特·潘瓦伦的父亲是小说家和诗人,而他,为了维持家庭放弃他一生的追求——成为一名诗人。

潘瓦伦本人向我坦白说,为了实现他父亲的志向,他很满足甚至超越父亲的志向。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恩曼的父亲上过医学院,希望成为研究科学家,而后,明白地教导他的儿子如何科学思考。

个人内在的竞争,很可能会伴随着对父母积极的认同而出现,在科学家或作家中会更加激烈。父母与孩子分享、触动他们兴趣增长,使他们想用更大的社会认同,超越相关领域。这三大激励因素,相关职业认同,竞争和实现父母为实现的愿望,合起来将会成为前进的强大动机。

因此,家庭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的天赋基因,包括父母的职业,所有有创造力的人的特征——极端的毅力,非凡的工作和探索动机,乐于冒险——是能够促进发展的影响力。无论后代能否明显地意识到父母的愿望,它都是一种特殊的潜在动力。

我也发现,很多诺贝尔奖获奖者尽管贫穷、未受良好教育或流离失所,但他们的父母提供了大量的学前教育,所以,天才或许是天生的,但创造性是后天造就的。

发表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