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有问题”,父母该怎么办?

作者:文馨(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
 

这两天,看到不少江西南昌豫章书院的报道,越看越生气,越看越惋惜。


和当年的杨永信一样,豫章书院打着“国学教育”、“心理辅导”的旗号,对学生进行各种体罚,以虐待孩子的方式,“纠正”其所谓的“不良行为”。

 

以下来自媒体的报道:


“萱萱(化名)告诉记者,她被带到豫章书院,后来被关进小黑屋。为了防止学生自残等意外情况发生,女生要当着“老师”们的面脱掉内衣……


另一名学生姗姗(化名)回忆,她也被关到一间小黑屋,里面是又脏又臭的被子和一个沾满食物残留的碗……在小黑屋的那段日子,另一个小姑娘彤彤(化名)也被送进来,两个女孩哭闹过,甚至吞过牙膏,但都没有换来自由。


戒尺和鞭子是书院里的孩子们最深刻的记忆。萱萱描述,书院里的戒尺是大号的钢尺,即便是力气小的老师来打,也会很痛。男教官之间还互相比较谁的力气比较大。鞭子则是钢筋做的,细细的,比较重,外面看上去有一层玻璃,一不小心就会被打到腰部。”

 

这是帮孩子呢,还是毁孩子呢?!


这样的“国学教育”让人咋舌,这种“心理辅导”不仅帮不了孩子,还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发生这样的事情,书院肯定是主要责任人,可父母们也有责任。为什么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地方来?为什么放心把孩子交给一群陌生人呢?


我这样说,绝不是想指责父母,而是感觉到深深的惋惜。


做家庭治疗这几年,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家庭,面对家庭冲突,我常常会感觉到这样的惋惜、无奈和苦恼。


孩子长大了,不听父母管教,谁说也不听,情绪无法控制,常常大喊大叫;有的孩子休学在家,不跟大人说话,天天把自己关在屋里;还有的孩子花钱如流水,交个男朋友,就跟人家跑了。


看到孩子这样,父母最揪心了,这比任何事情对父母的打击都大。哪有父母不爱孩子,他们非常迫切地想要帮助孩子,可是,又常常觉得无能为力。往往是,病急了乱投医,才会相信杨永信和豫章书院这样的机构。

 

那么,发现孩子有问题,不太“正常”,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前几天做咨询,碰到一位妈妈,她告诉我,别人怀疑她孩子有阿斯伯格(孤独症),她上网搜了搜,觉得很多症状非常符合,一下子就崩溃了,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想起来就哭,觉得孩子很可怜,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了。


我问她,你带孩子去医院确诊了吗?她说,没有。


我问,对阿斯伯格,你了解多少呢?她说,完全不了解。


我又问,既然完全不了解,你为什么这么恐慌呢?


她愣住了,说,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些患孤独症的孩子,觉得这个病很严重。


和这位妈妈一样,我们对心理疾病的很多认识都来自电视剧、电影、小说这样的艺术作品,或者听别人说的。

这样的认识是有严重偏差的!


咱们拿抑郁症来打个比方:


同样是抑郁症,有轻度、中度、重度的程度上的区别;


也有症状上的区别,有的人失眠,有的人嗜睡,有的人对事情缺乏兴趣,有的人性功能受损,还有的人有幻听和妄想;


原因呢,也千差万别,有的人有遗传基因,有的人因为创伤事件(比如失恋),有的人是环境影响……


所以,你看,即使同样患抑郁症,也不能随便往自己头上套一个模式。


更何况,身体和心理的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使人抑郁。所以,即使你抑郁了,也不一定是抑郁症。

关于“网瘾”、“早恋”、情绪冲突,这样的争议就更多了。


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所谓“网瘾”、“早恋”根本就不是“病”,而是家长养育方式、沟通方式的问题。

所以,发现孩子“不正常”,不要随便给孩子戴上某种心理疾病的帽子。

 

2、及时想办法,别拖延

 

中国的文化比较含蓄,家丑不可外扬,很多家庭一直有冲突,但是,一直都不会向外界求助,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很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小问题常常会变成大问题。


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妈妈,向我咨询,如何帮助她的儿子复学。儿子21岁,大学一年级休学一年。在此之前,他曾经休学过两次,一次是初中,一次是高中。


我问,孩子第一次休学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


她说,青春期孩子非常叛逆,父母管不了他,只能由着他。


我听了,感觉非常惋惜,父母管不了,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向外界求助呢?


这样的事情在咨询中屡见不鲜。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越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越大,父母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也就越多。等到孩子青春期一过,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个时候,父母再想改变和影响孩子就难上加难了。


来豫章书院的这些孩子,他们和父母有冲突都不会是一天两天了,也绝不会是一下子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如果在孩子有情绪问题的时候,及时调整,孩子不会发展到情绪失控,作出伤人伤己的事。家庭冲突也不会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前一段,老家一个同学的姐姐的朋友找我(这关系拐了多少弯),说儿子休学了,让我跟孩子聊聊。


我问,他休学多久了?

孩子妈妈说,两天。


我当时就笑了。

真的要为这位妈妈点赞!


孩子出现问题后,她第一时间和孩子、学校老师沟通。效果不理想,她又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关系,拐了十八道弯,找到了咨询师。


要知道,她生活在一个小城镇,信息和资源都非常有限。

 

3、走对路,坚持不懈

 

送孩子去豫章书院,有的家长是“在网上搜到豫章书院后,看到有心理辅导”,有的是“为了让儿子戒除网瘾,学习国学,生活规律一些”,但不曾想遭遇戒尺和鞭子,如今后悔当初。


父母想帮助孩子,急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关键还得选对路!


想要选对路,就得多了解信息,不能偏听偏信。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各种信息,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假的。很多不负责任的“医院”和机构,借着大家对心理健康普遍不太了解,打概念,打虚假广告,骗取钱财。父母只有多看多听,才可能有能力分辨。


很多父母可能没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建议你把孩子带到正规医院做个检查和确诊。

不要在百度搜索医院,也不要听信小广告。


如果当地有精神专科医院最好,如果没有,可以去普通的综合医院。


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医生最有发言权。如果孩子有问题,医生会有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果孩子没有问题,医生也会明确告诉你的。


孩子的很多问题,往往来自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这与父母有密切关系。


今年初,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镜子》,建议父母们都看看。


这个纪录片跟踪了一群“问题”孩子,他们和家庭都有严重的冲突,家长无可奈何。


真实的镜头构建了一个了解孩子内心的通道,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父母的言行如何影响了孩子,他们又如何演变成了现在不可收拾的局面。


纪录片里,在家庭治疗师的引导下,这些家庭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善。


但是,很可惜,在最后的字幕里,显示这些家庭没过多久又恢复了以前的冲突。


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咨询和干预没有效果吗?


不,不是没有效果,而是没有坚持。


无论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庭冲突,往往都不是A导致B这么简单,而是多个因素,多种情景,长时间,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消解这些冲突,重新建立一个新模式,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一点点梳理,一次次反复,这是一个不断前进,又不断重来的过程,往往需要多次咨询,需要很长时间。


在咨询中,我遇到过很多父母,他们一看到问题又回来了,就泄气了,觉得咨询不管用。


事实上,不是咨询不管用,而是坚持咨询才会管用。

 

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心理健康,为人父母,更要如此。


只有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多重视,多了解,多沟通,孩子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帮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