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阿娇“不会再结婚”:逃避型依恋如何决定亲密关系

文:晴岸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39岁阿娇终灰心,称“不会再结婚”:“逃避型依恋”,如何决定着我们的亲密关系?

01


近日港媒曝出,阿娇钟欣桐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与赖弘国的婚姻是否有回转余地”。

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

同时,还表示自己“不适合结婚,不会再结婚了,没有必要。”

时过境迁。却让人不由想起,那个曾在综艺节目中向好友容祖儿认真诉说“好想结婚”的阿娇。


她曾有过一次婚姻。

前夫赖弘国是一名医生,无论从财力、背景、知名度等都与阿娇差异悬殊。

关系刚公开时,也有一大票人唱衰,纷纷表示,“阿娇你为什么找一个配不上你的人?”

但是阿娇自己感觉很好,赖弘国经常飞去探她的班,给她带来很多惊喜和温暖;

而且不顾自己有恐高症,陪她在夏威夷跳伞,完成了她人生list上的一大愿望。

之后阿娇在采访中坦言,“从来没遇到过那么贴心、对我那么好的人。”

但随着亲密关系的深入,阿娇很快退缩了。

赖弘国曾发长文,说在婚前派对中阿娇就突然变得冷淡,表示自己后悔了。

之后又多次提出分手,赖弘国用尽全力挽回,才让这段恋情撑到了结婚那天。

可没想到,婚后的阿娇还是提出来分居,并收拾行李从台北返回香港,单方面快递分居协议书给赖弘国,强行离婚。

赖弘国最终接受了,并对媒体表示“她不爱我”

至此,这段婚姻只维持了14个月。



从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的“依恋理论”来看,阿娇很可能属于“逃避型依恋”

一句话来说,就是“比起亲密关系,更追求距离感”

内在是逃避型依恋形式的人,偏好在人际关系上保持距离。


亲密关系与分享情绪都无法让他们感觉舒适,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为了逃避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通常选择拉开心理与物理上的距离。


02


那么,“逃避型依恋”的人有哪些特点?


特点1:“不受束缚”

逃避型的人的核心愿望是“不受束缚”。他们即不依赖别人,也极力避免带给别人麻烦,重视自我负责。

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独立。

例如我的一个朋友小C。

小C和老公从恋爱到结婚,花销上一直都是AA制,如果哪天老公给她发了个红包,她一定也要买点什么,给老公送回去。

如果哪天老公下班后绕路来接她,下次吃饭她就会坚持买单。

她这种态度和行为有时甚至会让老公有点受伤,觉得彼此之间不够亲密,但小C觉得自己做得非常好,不依赖男人。


但如此“独立”,也有背后的潜台词。

潜台词就是“我不麻烦你,我也不喜欢你来麻烦我。”

如果哪天老公生病了,要小A来照顾;

或者是他情绪不好了,想和小A撒撒娇、让她分担一下压力,小A表面上敷衍,实际上一肚子火,觉得老公不够独立,“很烦”。

到后来,她接受了异地一所大学的聘书,以工作原因和老公分居了。

总之,对于逃避型依恋模式的人来说,就是距离产生美。

这种人通常给人一种很“自立”的感觉,甚至能引起人的崇拜和好感。

但真正的“自立”,指的不是独立存活、什么都不依赖他人,而是在需要依赖别人时能够放心依赖,但并不因此从属于任何人。

也就是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才是爱。无法依赖他人、也不想让他人依赖的,也许并没有真正亲密的能力。

特点2:无法对伴侣的痛苦感同身受

逃避型的人,往往无法理解伴侣的痛苦,有时甚至不知道伤害了对方。

因为“心”的构造不同,或者说,大脑的运作方式不一样,所以他们无法像安全性依恋的人那样,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受对方的痛苦。


而是充其量只能当作旁人的事,以客观的角度理解。


因为逃避型的人,脑中掌管“同理心”的部分的发展向来受到压抑。

微博上曾有某位男性告诉我,在一次和女朋友的争执中,他动手打了她一耳光。

后来,女朋友曾数次愤怒地向他描述自己当时是什么感受——有多伤心、多绝望,他虽然也很后悔自己这个举动,但他说,他确确实实感受不到女友的痛苦。

他看着她受伤的神情,流下的眼泪,头脑中知道她很难过,但他从心底对她的痛苦没有丝毫感觉。

这就是逃避型的人的第二个特点,缺乏同理心

如果你希望你的交往对象,能够分担你的焦虑和痛苦,逃避型的人应该会让你感到郁闷和不满,因为你难以感受到TA的爱。

03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人形成“逃避型依恋”呢?

总体来说,就是养育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包括父母严重缺席、频繁更换主要养育人及变换养育环境等。

阿娇的父亲在她一岁的时候去世,而妈妈生她的时候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独立抚养她的能力。

为了赚钱去养她,只能把她寄养到各个亲戚家。

多年来,没有人能给她真正稳定、完整的爱,她就像一个不起眼的皮球般,被大家踢来踢去。

前段时间,被男友PUA而自杀的美女画师“玫瑰机关枪”,也曾在微博上说过:

我小时候是在各个亲戚家里长大的,一直都表现得很乖,成绩很好主动洗碗做清洁有礼貌。


但是亲戚家野蛮任性的小孩即使一点也不乖,依然才是被爱的那个。”

玛丽莲·梦露,幼年时也曾辗转流落于多个寄养家庭,一次次重复被抛弃的命运。

以上这些女性,都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伤痕累累。



在以色列,曾有一群抱着改革理想的人,思考是否能以更有效率的方法来育儿。

他们的结论是,一对父母只照顾一个孩子太没有效率,不如让多对双亲共同分摊时间,轮流公平地照顾每一个孩子。如此一来不但更有效率,还能培养出不依赖父母、更独立出色的孩子。

这种方法很快被付诸行动。


不料,几十年后,人们发现以这种方式养大的孩子身上出现了重大缺陷。


他们对亲密关系抱消极态度,人际关系也不稳定,他们的下一代更是明显表现出对周遭事物冷漠与疏离的倾向。

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示了依恋中不可忽略的一种特性:孩子与特定对象间的关系才是形成稳定依恋的关键。频繁更换养育人或养育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造成TA日后依恋障碍的重大因素。


04

阿娇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

“想改变家庭,想从头再成长过,我好像没有童年一样,我希望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但遗憾的是,童年是造成我们不安全依恋的源头,我们却无法将它从头再来一遍。

那么,那些已经形成“逃避型依恋”的人,该怎样做呢?

1. 不再执着于亲密关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这也是阿娇当下的选择。

想要克服依恋障碍,一味追求稳定的依恋形式,有时未必是个好方法。


倒不如善尽自己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累积面对人群的经验,适度增加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2. 摆脱负面认知:无论多么糟糕的事,都有其积极意义

逃避型依恋形式的人,之所以要与人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时无法信赖一个人。我们不知道那种无忧无惧地、全身心地相信并依靠着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如果小时候的经历太痛苦,我们就会生出种种心理防御机制,比如忘记或扭曲真相等,目的是保护弱小的我们活下来。

但随着我们长大,生命变得有力量,这些尘封的痛苦往往会再次浮现出来,这并不全是坏事,它只是提醒你——童年的模式已经不适合你了,你的内在该更新升级了。

如果我们以此为契机,努力学习,保持觉察,这对我们的生命将是一次穿越时光的馈赠。



3. 没有安全堡垒的孩子,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

你一定听过这个词:“重新养育”。

这是真的,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

这一次,请不要对自己苛责,请对自己多些耐心。

你需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所有改变,都只发生在你全心全意接纳自己之后。

“我就是这么丧,这么不积极,这么没热情,这么给不出爱……”

没关系,当你完全地从内心接纳这样的自己的时候,改变就已经发生了。

爱自己,有时不是做更好的自己,而是允许现在的自己。


– End –

作者简介:晴岸,心理学硕士,年轻妈妈,大千世界里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记录者,个人公众号:晴岸的心理空间(ID:qing_an_physchology)。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三点一弯钩,组成了“心”这个字,让我们一切从心出发。
责任编辑:小鲸鱼 木沄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