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生日感言:站在不惑之年的门口,我选择简单与快乐

正月初五,迎财神爷的日子也迎来了自己的39岁生日。而我的38岁注定是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年。

不只是这一年发生了疫情,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都遭遇颠覆,而是我自己也经历了这样天翻地覆的身体与认知的转化,让我对于自己的天命更加笃定——大道至简,坚持走一条简单快乐的利他之路。

 

今年的生日感言打算用几个关键词来引领,不再记所谓成绩的流水账了,而是用更清晰简洁的语言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真实成长与体会。也希望读文章的你能够多多支持与反馈,让真诚的连接成为彼此激发灵感的源泉。

01

关键词一:能量管理。

 

38岁的时光分成上半场与下半场,而贯穿始终的是能量管理。

 

上半场给生活做了减法。

 

因为疫情的关系,开始更多的关注内心的探索和身心的调试。有幸系统的看了杨定一博士的《丰盛》与《奇迹》,也参加了博士的《唯识》静心课程,这个过程中把更多的时间给了静心与锻炼,对于写文章和做课程都采取了“放”的态度,顺其自然,彻底慢下来。

这个慢下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生活不一样的美。曾经的我多少还是有知识焦虑的,所有片段化的时间都渴望利用起来,包括走路乘车也都是在听“得到”课程。

但是今年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就是让自己放空,不再为自己没看完哪本书或者听完哪堂课而焦虑。而是随缘,想看的看几页,没看完也放过自己,关键是此时此刻的内心状态是否平和喜悦。

 

与人联系也一样,不再刻意,除了正常的咨询以外,想到某位朋友了,就很自然的留上一段话,有点随性,但也自然。如果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有些联系淡了就淡了,内心轻轻放过。

 

就这样看似懒散自在的过了几个月,有意思的是,该做的事情似乎并没有少做,而整个过程却多了几分从容自在。尤其是身体的锻炼,开始系统的练习跑步、瑜伽和净化呼吸,感觉能量恢复的速度更快了,反而咨询的效果增强了,这也让我有了打造一门“能量管理”课程的起心动念。

 

02


下半场打造能量补充训练营。

 

从八月份开始动念,到十月份的课程雏形和最终推出,我确实要感恩好搭档诺亚同学。因为他的信任和推进,让我很快就把课程框架拉出来了,而这门课程也确实是对我整个上半年的认知升维和身心调试方面成果的一个总结——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出了能量管理的背后逻辑。

 

为什么要做这门课程?其实还是源于和来访者的深度碰撞。

咨询的案例越多,越发现一个根本的问题——很多来访者道理都懂,但发现落实到行动上却是千难万难,他们习惯了老师布置作业然后监督执行的好学生模式,当没有一个严厉的老师天天盯着的时候,完美主义的陷阱会让他们陷入无尽的拖延与逃避。

 

而破解的关键并没有那么难,那就是——仪式化的好习惯+执行闭环。

当我们能够把运动和能量管理变成像刷牙洗脸一样的日常习惯,随时调整,及时修复,不纠结,不内耗,活在正念中,那么,很多的奇迹可能在自然而然中水到渠成,无需费力,但是效果反而出奇的好。

 

就像我在准备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又系统的梳理了得到几位大咖的精品课程,包括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老喻的《人生算法》,吴军的《硅谷来信》,还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三选择》,《原则》和《终身成长》等经典书籍。

我基本上每天的写作在5000-10000字之间,还有针对性学习,常规咨询,每天的早间分享和录课,还有穿插的直播和答疑,很多学员朋友都问我是如何管理时间的?

而我的答案是,与其管理时间,不如管理能量。

学会保持一个高能量状态,那么你自然很容易进入到专注和心流的状态,忙而不乱,工作的质量保持高效稳定,很多事情都是一遍搞定,这样,你反而会节省很多的精力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真正实现要事第一。

 

03

那么,我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做了什么呢?还真没有刻意去做什么,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秘诀,无非就是下面几个心法:

 

1. 起心动念

 

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我38岁后做事最大的转变。

 

曾经的我,确实羡慕乔布斯那样的叱诧风云改变世界,也渴望能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说到底还是没有破掉一个“名”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记得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中强调,此生唯一的目的,便是净化自己的灵魂。

 这一年,因为疫情,很多时间宅在家里读书静坐,倒是有更多的沉潜,明白“名利权情”终究是梦幻泡影,如何通过做事的过程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这才是“大我”的选择。

 

于是,开始留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到底是从“大我”出发,以一种富足的分享心态在做,还是掉入了“小我”,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希望赢得认可。

 

我发现只要我能够放下“小我”,以一种真诚分享的心态去做,很多自我评判的声音就会消失,做事的时候心很静,写文章灵感会自然流动,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少需要反复去改。

尤其早晨起来,先通过跑步、冥想等方式让身心活跃起来后,有些写作的灵感在跑步中自然会产生,回来的时候把框架和关键词写下来,文章的结构就出来了。

 

而在具体写的过程中,也会有卡壳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刻意,让自己慢下来,或者放一放,去做个咨询或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回过来再写,感觉似乎自然找回。

整个过程尽管不一定一气呵成,但是总有一种“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流畅感,我想这就是从“大我”出发做事的最大魅力——水到渠成,自然松弛。

2. 简单重复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这是所有走向专精的不二法门。

 

而我在做能量管理课程中,确实有些平时的思考进一步提炼出来了,比如说如何分解目标和两分钟规则。

比如我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把灵感写下来,在状态最好的时候,用短短几分钟迅速的搭建文章要点与结构,就这么小小一步往往就为整个工作的最难部分锚定了方向,心里也会踏实很多。

而不管再难的任务一旦完成任务分解,并且用两分钟规则尽快开始,那么,他就变得不再生涩冰冷,遥遥无期,反而变得亲切平和,易于着手了。

 

比如今年完成了我的人生第一本书,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亲密关系管理》的出版。

 

而这本书从写作到课程制作,然后再到最后的打磨成书,以及与中信出版社编辑沟通的整个过程,都不是用力赶出来的,反而是所有机缘的自然组合。

而我真正坚持做的,无非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每天把自己的咨询案例进行总结与提炼,把一些典型性案例结合八卦热点进行公众号的写作。

几年下来,公众号文章已经有三百多篇,尽管并没有刻意经营,粉丝量也未过万,但是写作和案例总结的能力却在这种日积月累中淬炼出来,也给自己形成了丰富的案例库。

 

此外,我的朋友圈分享的都是我的情感分析文章和学员故事分享,我和朋友聊的更多也是彼此的成长与收获,而朋友聚会时候,他们知道我是亲密关系专家,也会咨询类似的问题,而我也很乐意分享我的心得。

这样,我的核心技能并不是需要工作的时候才能锻炼,而是完全渗透进我的生活当中,这就是简单的动作重复练习,并且能形成有效反馈,这样的大规模闭环练习,我又何愁不能在这个领域精益求精呢?

 

所以,我把自己的这点心得也完全融合进了我的能量管理课程,告诉朋友们,只要找到自己的核心标签(你最希望被人记住的那个身份,比如老干妈的豆瓣酱或者樊登的说书),然后把你喜欢的那件事情不断重复,制心一处,做到极致,那么你就自然能够收获人生的复利,做时间的朋友。

 

很庆幸,我的38岁,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加得心应手。

我不再厌烦简单重复,而是带着一份觉察不断在每一次简单重复中提炼总结,简单重复背后的复利效应让我惊喜连连。

3. 刻意练习

简单重复能够让我们养成仪式化习惯,每一次重复都让动作更流畅、更娴熟。但到后来,随着习惯动作越来越自如,我们对反馈的敏感度也会下降。

一些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熟练掌握了一项技能之后,他随后表现出的水准会有所下降。而要想在关键领域中保持精进,那就需要通过刻意练习让我们主动跳出舒适区。

 

《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把这个行动公式总结为:习惯动作+刻意练习=精通

 

要想变得伟大,某些技能确实需要内化为下意识动作。

篮球运动员先要能够娴熟、自如地运球,然后才能用他们的非优势手带球上篮。外科医生要重复无数次切开的动作以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这样他们就可以专注于手术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

但在养成了一个习惯之后,我们又需要通过分析与复盘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不断精进。

 

如上图所示,要达到精通,要求你在一个又一个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每个习惯都是建立在最后一个基础上的,直到达到新的表现水平,更高范围的技能被内化掌握的过程。

 

这方面我在直播和课程的修订中都进行了刻意练习,尽管咨询已经驾轻就熟,有时学员的配合也会让我舒服,但我会有意让学员录音和反馈,通过彼此交换直接感受去检验是不是彼此都在舒适区呆着。

这样的复盘让我们的咨询关系常有里程碑一样的突破,这种突破与激荡本身也是让我的咨询才常规的危机解决过渡到了能量管理和生命教练角色。

 

而直播和晨间语音分享(类似罗胖的每天60秒)也从最开始的节奏混乱通过刻意练习逐步调整到关键词引领和要点突出,不管怎样的即兴发挥,我都力求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并且尽量做到逻辑严谨,要点清晰。

 

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技能内化,然后以这个新习惯为跳板,继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任何事做第二遍时都会变得容易一些,但不是总体上变得更容易,因为我又把精力投入到了下一个挑战中。每个习惯都会开启下一个级别的表现。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循环,也是不断精进的终极秘密。

 

这个过程充满乐趣,也是我做能量管理课程的最大收获之一。

04

关键词二:观自在.

2020年,我一直坚持诵读《心经》与《金刚经》两部经典,尤其《心经》更是烂熟于心,尤其配合王菲的曲调,成了我唱诵最多的心爱之曲。

 

越重复越发现《心经》的不简单。260个字却把这个世界的究竟智慧完全写透,可谓字字珠玑,而所有的智慧落到最后,就是一个“观”字,如果还加上两个字,那就是“自在”。对于那些悟性极高的高人,基本一个“观”字就已经得到了真传。

 

我生性愚钝,还是需要下笨功夫的那种。不过对于“观自在”几个字通过一遍遍的反复诵读却也有了自己的体会。

 

整个咨询的工作其实无非是在培养“觉察”的能力,不论是我作为咨询师对于来访者问题和需要的觉察,还是来访者培养自己的“觉察者”角色,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训练自己成为自己的咨询师,说穿了其实都是“观”的能力,通过“内观”,让觉察之光照亮幽深的潜意识,不让潜意识的浑然不觉成为左右自己的不可控命运。

 

而“自在”,就是保持正念的状态,也是英文里面的“being”(静静呆着)的状态,我们的人生被太多的“doing”(做)填满了,总是在不停的做加法,却不知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而“自在”是让我们找回自己的自性,也就是我在以前文章中反复提到的那种圆融自在,喜悦平和的状态,那是我们的本质层,是我们本来就有的状态,只是因为我们各种负面情绪和“小我”的各种执着而被遮蔽了,正如那句经典的——人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而《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也指出,我们需要去认识内心的恐惧、羞愧、受惊吓等情绪, 穿越脆弱层,最后达到本质层这个中心。

在这个中心,生命是深深放松的状态,能欣赏自己的独特天赋,无须奋斗来证明自己。


我们的内在旅程是要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天性,卸下保护层,逐渐进入脆弱层,直到最后达到本质核心,去重新拥抱那种深深的放松和满足感,平和喜悦的幸福感。

 

如果说我38岁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我真正体会到了那份深深的放松与满足感,那份无需较劲与用力就能够自然达成的平和喜悦感,尽管我目前的功力还远远达不到常常安住在这种境界,但是因为懂得,所以心安,这才是此生修行的最大乐趣与魅力所在。

 

05

关键词三:感恩。

 

迎着财神爷,我悄悄迈过了38岁的门槛,来到了不惑之年的门口。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的心里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感恩母亲,把我带到这个精彩的人间,尽管只陪伴了我短短的9年,却给了我足够丰富的爱与自信,让我勇敢追随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天命。

 

感恩爱妻,给了我无尽的支持与冒险的勇气,让我能够出走半生,却仍然保留一份少年的心性与好奇,也给了我足够的自由去探索,终于在天命之路上越走越扎实,在温暖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感恩家人,给了我足够的磨练与关怀,尽管原生家庭的创伤曾经一度让我难以忘怀,也刻意和家人保持距离,但是现在看过来,其实他们都是我修行路上的菩萨,我不能接受的恰恰是自己需要放下的,只有真正走出二元对立,与内心的阴影部分完全和解,我才能彻底走向自由与圆融。

 

感恩师长,是他们让我在困顿迷茫的时候给我拥抱与引导,让我感受到人间真情,更坚定了自助者天助之的人生真谛,而亦师亦友的情谊也是我前行路上不可或缺的灯塔与炉火!

 

感恩学员,他们不仅给了我不断践行天命的机会,更用自己的全情投入与信任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之源,他们带着一份真诚与谦卑之心来到我的世界中,用自己的反思与成长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励志故事,也更在相互的激荡中让灵魂成长这个课题成为我的日常工作,让红尘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感恩朋友,他们在密切关注我的成长,也在不断给我鼓励与支持,我在自己天命之路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朋友们的全力支持与无私帮助,与你们的深度互动也是我的能量补充加油站。

 

感恩对手,我不愿意用“敌人”来形容或冲突或对立的关系,而更愿意用对手,我们只是因为某些理念或观点不同而无法一路走到底,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我还是要感恩他们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也明白成长是最好的冲突解药。

一路前行,让自己活得足够精彩,活出被讨厌的勇气,这才是让噪音停下来的最好法门。

 

我很喜欢的灵性作家埃克哈托里在他的名作《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中这样写道:

 

“当你把当下时刻,而不是过去或未来,视为你生命中的焦点时,你享受自己作为的能力——随之而来的是你生活的品质——都会戏剧化地增加。喜悦是本体的动态面向,当宇宙的创造力能够觉知到它自己时,它就显化成为喜悦。你不必等待什么“有意义”的事进入你的生命中,你才终于能享受你的作为。在喜悦中,就有超过你所需要的意义在其中。”

愿我们都能活在正念中,享受当下,在平和喜悦中活出生命的意义!感恩有你们!

文:陈历杰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