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作者:夏小糖


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好像对30岁格外抵触。


看看网上爆款文的题目,就知道了:“30岁前要做的N件事”、“逃不过30岁危机,她xxx”、“想要30岁不落后,现在开始xxx”。 



30多岁,或正奔向30的我们,可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青春的号角还没吹响,就撞上中年危机的老腰;


梦想早在和现实的对决中败下阵来,而为生计奔波的我们连沮丧都没时间;


思考着爱情和面包哪个重要,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哪个都没有… …



30岁就像一场攀登的顶点,往后只有下坡路走了。


真是这样吗? 今天我想给出的答案是,30岁其实是一个人重构自己的最佳时间,这一切,只需要你不跟生活和解。


20岁我想知道选哪条路,

30岁我想知道选对了吗

30岁是个很特别的时间点,大多数人已经完成了学业的深造,工作步入正轨,谈过几段恋爱,可能已经确定了伴侣。 也正是这时,我们能量充足,趋于稳定的生活激起了精神的动荡,我们驻足回首,自问:


就这样了吗?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老师说:31岁是一个人,尤其是女性新的开始。内心的动荡,恰恰是生活态度严肃的表现,代表你对生活还抱有期望。


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创作的vlog开始流行,背包旅行、田园牧歌,我们期盼一切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是,看过爽过以后呢?我们如何面对现实的一地鸡毛?


“假性接受”看起来很美,

却无法缓解你的真实焦虑

在枯燥日常和汹涌内心的夹击下,疲惫的你,大概率和我一样,选择了一条“和平”之路:与生活握手言和。这种行为,叫做“假性接受” 


什么是“假性接受”?


就是给自己不断洗脑“算了吧”、“其实我也不是很想要”,但那颗不甘心的种子依旧扎根在身体里,隔三差五出来折磨你一下,要么爆发,要么永远如鲠在喉。 



我很喜欢卡尔维诺的一句话,他说:“放弃一切东西比人们想像的要容易些,困难在于开始。一旦你放弃了某种你原以为是根本的东西,你就会发现你还可以放弃其他东西。


直到你再也没有什么可放弃时,自己也变得面目模糊。 


所以关键不在于跟生活和解,恰恰相反,你要试着对现有的一些事情说不。


向熟悉的一切开战,你会找到新的出口   


如果生活的格局已经僵化,打破它;如果现在的关系让你不舒服,重建它。

下面列出的是目前为止,对我最有帮助的3次“打破”,或者说是关系的重塑。每个人情况不同,但我的分享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1、打破安逸环境,定期勉强自己


25岁到30岁,我有一张长长的清单,写下自己想做的好玩的事。这些事要么给我带来了长期的收益,要么给了我意外的快乐。

可快到30岁时,我却突然提不起兴趣了,很多事变成可做可不做。是真的不想做了吗?不是,只是潜意识里觉得,该稳定的年纪就别折腾了。


事实上,当人完全融入周围的环境,就是开始停滞的时候。因为只有顺流而下才最舒适。而成长,必然是一种逆流而上。 



豆瓣有个热门话题叫“30岁后学会的新技能”,想想奇怪,为什么是30岁,而不是其他年龄?或者换个问法,我们非要给自己加一个年龄限制吗? 

安逸的生活当然也美好,但无论什么年纪我们都需要适度勉强自己。新的挑战和挣扎,才能舒展你的灵魂,给你带来更高质量的乐趣。


2、打破工作魔咒,把生活还给自己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把太多时间用在了工作上。


常听人感叹,大城市有生存没生活。前段时间抵制996制度、还有日剧《我,到点下班》的大火,都反映出了年轻人普遍存在的问题 —— 个人时间的严重缺失 


我们无法改变劳动制度,但至少可以提醒自己,
工作尽量不要超出生活的必需


不停忙碌,其实是不敢面对自己的表现。胡因梦在她的自传里说:我们的自我都喜欢依附于外物,来确立安全感,但安全感就是个假命题。

 
放弃一点安全感,从忙碌中剥离,我们才有机会面对真实的自己,甚至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3、打破刻板关系,重新想象你身边的人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快乐来自人际关系,一切痛苦也来自人际关系。 


直接影响我们心态的,是周围的同龄人。看着他们买房、生娃、创业,你常常因为担心落后而焦虑,又因为嫉妒而感到羞愧。 


痛苦来自对比,而对比来自于我们脑海中错误的关系模式。我们习惯于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垂直的关系中,垂直就有上有下,就会有对比。


但其实人和人的关系应当是水平的,你们各占其道,互不干扰。别人的成败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只需要关心自己的轨道。


思维一旦转换,就没什么可比较的了。你会发自内心地为别人的成功感到高兴,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 


第二个,是和父母的关系。


年纪越大就越想家,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这个年龄段考虑离开北京。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回家。那我们换个思路,如果无法保证时间,是否可以改良质量?

长久以来形成的关系固化,导致父母永远在付出,很容易就变成了“隐形人”所以龙应台说:一旦是母亲,就被抛入母亲这个格子里,逐渐被忽略。


她提出了一个办法:每年和父母外出旅行,试着以朋友的身份重新认识,把父母从单一刻板的身份中解放出来。这是个好想法,试一试,你会感激自己的决定。


第三个,和伴侣的关系。 


不再一味追逐激情,是成熟的表现之一。但我们还需要了解,不是情感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情感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名青年向他求助,自己应当参军打仗还是作为独子留下陪伴母亲。因为他无法比较爱国之情和亲情的轻重。 


萨特的答案是,你没办法知道,除非你先做决定。感情是无法衡量的,但你的行为可以决定你的情感,如果你最终去打仗,那么爱国对你更重要,否则就是后者。 


伴侣也一样,不是因为我爱他,所以能相伴一生。而是我先决定去维持这段感情,并确实这样做了,才真的确认了这段感情。 


很多时候,选择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选择了之后怎么做才最重要。


你会发现,当一个人以幸福为目标时,他通常不会很幸福。但当一个人以别人的幸福为目标时,自己的幸福感也来得更加强烈。 


最后,和自己的关系。 


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久了,知觉能力严重退化。小时候羡慕成年人的不动声色,长大了才发现,那不过是保护自己,交出了心。


因为保持敏感,就是保持容易受伤害的状态。 我们抛弃情绪,不想把一点破绽留给生活。可是一些最重要的东西也随之消失。当你没那么容易难过,也就没那么容易开心了。 

现在的我开始努力找回,那些被屏蔽的情绪,曾经的细腻、敏感,和烦人的较真。


成长就是和自己不断对话的过程,而这些细腻的情绪,能帮你重新对自己真诚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送给你:


“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去了太多东西,以致于不到30岁就一无所有。记住,上天赐予我们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现在,你充满悲伤,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你随波逐流,30岁就是你的洪水猛兽。但如果你向上溯游,这头猛兽会成为你最好的陪伴,就像少年派船上的那只老虎。 


不管30岁,还是40岁、50岁,都没有任何区别。

谢谢你,看到这。我是夏小糖,欢迎留言跟我一起探讨你对年龄对成长的看法。

作者简介:夏小糖,心灵探路人,希望用文字帮你重拾心中的光。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我是夏小糖(ID:growingpain07)。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