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心理学大师对抑郁症的解读

文:今日老K
来源:阿尔法心理研究所(ID:she_19920130)

从亚里士多德、拿破仑到林肯、丘吉尔、张国荣,无数人遭受过抑郁的折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4亿人遭受抑郁症的困扰,每年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而其中90%以上没有寻求过专业的帮助,甚至不了解自己究竟是出了什么状况。


抑郁症其实从未停止困扰着人们,在史前时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一般会被看作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精神的干涉


但随着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终于开始越来越了解它的真面目,今天给大家介绍3个对抑郁症有重大发现的心理学家。


01

弗洛伊德

作为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也算是家喻户晓,他对抑郁症的研究其实非常多。


弗洛伊德是第一位将抑郁和哀伤反应进行比较联系的学者,他在1917年时发表了“哀伤与抑郁”这篇文章,这也是他研究抑郁症最重要的一篇文献。


弗洛伊德认为,哀伤本来是失去亲人与爱人的重要反应,一般只要人能够经历足够的哀伤问题应该不大,但倘若一个人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没有经历足够的哀伤,甚至这种感觉被压抑下去,这就会转化为抑郁


抑郁并不等同于哀伤,哀伤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抑郁却是病理性的;其次哀伤会通过时间自行缓解,但是抑郁状态不会。


与哀伤不同的是,抑郁者充满了对自我的责备和诋毁,这让人无法理解,这种“愤怒转向自身”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就引出弗洛伊德第二个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出现了问题,攻击分为两类:向内攻击( 自我攻击) 和向外攻击向内攻击包括:自残或自杀、嫉妒、内疚感或自责、暴饮暴食、自我行为或情绪的压抑、饮食拒绝等。向外攻击包括: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嘲笑、愤恨等。


有些人的攻击行为是向外的,有些人是向内的。


抑郁是个体将对已经丧失事物的敌意转向内部,转向自我而形成的。抑郁症患者把攻击转向了自身,以毁灭自己的攻击,传递着对外界的愤怒


自杀,就是自我攻击的最高形式。


02

阿伦贝克

在美国也有很多人研究抑郁症,但很多人对精神分析嗤之以鼻,有很多人发现了抑郁症的另一个秘密,那就是认知障碍。


心理学家阿伦贝克发现,同样发生一件糟糕的事情但是不同的人却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后来他仔细研究发现,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就是因为这些人对待糟糕事情的态度不同,也就是心理学认为的认知不同。

心理学家艾利斯根据这个现象创造了著名的“ABC情绪理论”。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一般人认为产生C(情绪结果)的一定是A(事件本身)导致,可研究却发现真正影响C(情绪结果)的却是B(对待事件的态度)。


所以一个人之所以情绪糟糕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经历了糟糕的事情,更多是因为他对待事情的心理态度不好导致的。

03

温尼科特

唐纳德• 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1896-1971)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非常接地气,据说他为了研究早期母婴关系,对成千上万的婴儿进行过婴儿观察实验。


后来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很多人虽然具有正常人的心理和行动功能,但却无法感知真实的自己,后来他给这个现象命名了一个学术名词——“虚假自体障碍”(falseself disorder),并且将这个问题与抑郁症联系起来。


说到这里,其实这个问题我们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总是戴着面具与人交往,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如此。他们压抑内心真实的感受,用一个“好人”的面具来展示给大家


但要知道一个人长期戴着面具自然就忘记本来的样子,所以他们会压抑那个真实的自己,也就是温尼科特说的“真实自体”。


如果我们完整了解这些人的成长史就会发现,一个人之所以用虚假自体(面具人格)来面对外界,其实他们从小可能就养成了,他们习惯讨好父母,父母也经常是有条件对待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也学会以别人希望的样子来应对世界,表面来看是一种保护自我,甚至为了争取更多资源利益不得已为之的做法,可成人之后一旦形成僵化的虚假自体后,这些人与世界的联系是通过一个顺从的外壳,他们容易猜疑,倾向于退缩,只能通过保护性的外壳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一外壳明显具有强迫性和顺从性,但却割裂了与朋友有意义的联系


这些人可能看上去很坚强与强大,但真实的自己非常虚弱,因为不敢正视真实的自己,这类人很容易空虚和孤独,最终抑郁症也是不请自来。


很感谢那些一直致力于我们心灵探索的前驱者,他们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为我们找到那些心灵困境的答案。三位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构成理解抑郁症的动力学框架,这个框架对于从事心理治疗的临床工作者理解抑郁症者以及他们与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的互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The End-

作者简介:老k,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众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ID:she_19920130)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排版:小鲸鱼 摇圈圈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