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倍速看都嫌慢丨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

文:衮衮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当红40集国产剧,2倍速看都嫌慢”| 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

据说现在的人看剧,2倍速都嫌慢。

比如我。

国庆放假期间,我花了一个晚上,刷完了16集的《云南虫谷》。

2倍速确实有点鬼畜了,但1.5倍速正好。


流畅丝滑不说,还不耽误我抽空刷个朋友圈和微博。

但我妈就很看不惯,吐槽说现在的人都怎么了,小时候还会躲在被窝里彻夜看小说,现在没人管了,反倒是看个剧都不专心了。


的确,年纪越来越大,能沉下心来做的事却越来越少。


相较于全神贯注地看一本书,看一部剧。

连轴转了一天的我们,更习惯睡前刷会抖音,看两篇公众号。

就算是出门看个电影,也难免中途几次掏出手机,哪怕并没有未读消息。

学也没法投入学,玩也不能好好玩。


无论在做什么,注意力似乎都会不可避免地,被分散掉。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注意力碎片化”

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碎片化

看完韩剧《鱿鱼游戏》,需要多长时间?

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个答案是3分钟。


“X分钟看完XXX”。

无论你在哪个APP上冲浪,对这类标题都一定不会陌生。


越来越短的,其实远不止影视剧。

B站硬核UP主,用10分钟,就带你看完亿万年的人类进化

在抖音,一个视频甚至不会长过60秒,而每天活跃在里面的人,有5.1亿。

哪怕是严肃文学和时事新闻,也都在努力缩小自己的体量。


  • 想看看今年诺奖获得者古尔纳的作品,不必一页一页去翻书,随便找个荐书号,刷1500字推文就行;

  • 想学习“抑郁症的诱因”,不用专门去读大部头的《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知乎上到处都是总结好的“干货”;

  • 想了解最新时事,也不需要去翻长篇大论的报纸和40分钟的新闻联播,144字的微博就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要998,也不用整块的时间,只要一部手机,我们就能在生活的无数缝隙里,轻松拾取片段的信息。


这就是信息碎片化

毫无疑问,手机和网络打破了知识垄断,让“博学”走下神坛,对普罗大众来说,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便利。


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

知识的易得性,也让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碎片化。


毕竟,1分钟就能获取一个信息增量,那又何必花3小时去研究呢?

慢慢的,大脑就会对碎片化“上瘾”。

对碎片化信息上瘾,

是人类大脑的“绝症”


“瘾”从何而来?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快感中枢的刺激。


前段时间,网飞《鱿鱼游戏》热播,我朋友仅仅是看热搜上的片段,就能和一集不落看完的我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就是打工人必备的热搜看剧法

毕竟,现在垃圾水剧那么多,动辄40集起步,热搜看剧已经是给它面子。

除了追剧提不起劲外,还有一个类似的“症状”,叫电子游戏阳痿

这个词,精确描绘了“想玩游戏却玩不动”的尴尬状态。


具体来说,我们已经玩不下去那些需要长时间、费脑子、沉浸体验的游戏了。

反之,快节奏、低失败成本的手游,成了现代人的新宠。

比如我那些05后的表弟表妹,就从来不玩《塞尔达》、《赛博朋克2077》。

他们扎堆在某对战类手游里,在手和眼的条件反射中,迅速杀死对方英雄,获取即时的快乐。

其实,无论是“热搜看剧法”,还是“电子游戏阳痿”,二者的本质,都是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
前者可以直接get一部剧最精彩的部分,后者可以在20分钟爽完一局。

简言之,就是爽点密集

它会高频地刺激大脑的快感中枢,让多巴胺疯狂释放。

这份狂轰滥炸的多巴胺,正是成瘾的生理基础。



除了快感中枢的刺激以外,社交目的也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刷剧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与周围人讨论剧情和角色。

而倍速看剧、热搜看剧,都能帮我们高效地完成这一社交目标。


不只是看剧,当下最热门的梗、讨论度最高的明星……哪个不是碎片化的信息?

当同事都在热烈畅想吴某凡的狱中生涯时,你只需要随便打开一个APP,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轻松加入谈话。
于是,为了社交,我们不得不对碎片化信息上瘾。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大数据营造的信息茧房。


脱口秀演员呼兰在,就吐槽过短视频推荐的精度。


这种情况你一定也遇到过:

刚刚在微信上和朋友讨论某某,淘宝立马弹出对应的链接;

下午刚刚停留了半分钟的健身视频,晚上就堆满了推荐页。

恐怖如斯。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喜好被不断计算,相应的信息编织成一个个大网。


而我们被困在这“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

我们的注意力,

被碎片化的信息切碎了


或许你会觉得,在舒适区呆着又有何不可?

至少我很开心啊。

的确,“开心”本身从来都没有错,但同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沉浸在碎片化的信息里久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会被随之切碎 。

对此,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做出了最好的诊断:

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

简言之,就是加工新信息必然要匀出一部分注意力。


因此,信息爆炸必定带来注意力匮乏

微软曾经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现代人的专注时间从12秒降低到了8秒

也就是说,当我们投入一项活动,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8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

像极了文章开头,那个边倍速刷《云南虫谷》边玩手机的我。 神经学家亚伯拉罕·赞根通过实验发现:相比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在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中的得分高了5%~10% 。

这种改变,甚至会体现在我们的大脑结构中。


图片来源:Max Löffler

毕竟,相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事上,处理仅需8秒的碎片信息,显然更容易。

慢慢的,大脑也学会了“走捷径”。

捷径走多了,往往就忘了正常的路该怎么走。

注意力保卫战,

一场或许徒劳的伟大战争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吗?


不尽然。


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中写道:

任何人都会成为瘾君子,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布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
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在这个流量即是金钱的时代,其实每一个让我们上瘾的产品背后,都有专业人士通宵达旦地工作。


例如,某荣耀的排位赛会在关键局中,自动匹配到胜率较低的队友。为了赢,玩家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同时,又会在你连败时,“恰好”让你抱到大神的大腿,以此来让你继续战斗。

而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会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被精准满足的我们,自然就会对此越发上瘾。


这些产品分析着我们的心理,解构着我们的注意,也毁掉了我们的自律。


更可怕的是,它们还在以指数形式,井喷增长。

在这个处处是陷阱的网络中,对整个时代的反抗,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徒劳。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仍旧有保护自己注意力的权利。

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打响注意力保卫战

a. 认识阶段:注意力可锻炼


首先,建立认知:

注意力碎片化并非不可逆。


像肌肉一样,注意力也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恢复的。

有关成人ADHD的研究结果已经发现,很多干预手段,例如行为干预、正念等,都可以显著改善注意力。

所以,相信自己拥有改变的能量,是第一步。

b. 准备阶段:构建0诱惑环境


其次,不要高估自己的控制力。

《神探夏洛克》里的福尔摩斯,就因为不相信自己会对毒品上瘾,结果深受其害。

天才尚且如此,普通人更不能低估环境在上瘾过程中的作用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一开始就不给“上瘾物”留机会。

或者,至少把手机放远一点

c. 训练阶段:慢慢断舍离


以前,为了写稿能集中注意力,我直接卸载了所有游戏。

结果遇到瓶颈,反而找不到出口,人更焦虑不说,稿子也完成得更慢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断舍离也不是一口气都扔了的。


所以,在锻炼注意力肌肉的过程中,要记得循序渐进,不要妄图“一口吃成个胖子”。


欧阳娜娜在vlog里曾经分享过一个技巧:每天早上按掉闹钟后,她就会扔掉手机,去浴室洗澡。

不仅避免了“玩手机毁一天”,还收获了满满的舒爽和清醒。

这就像心理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

一开始只要求自己在“起床”这个时间段不玩手机,养成习惯后再逐步推进(例如上下班路上不玩手机等等)


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摆脱手机对我们的控制。

d. 收尾阶段:寻找更高级的快乐


不玩手机后,那些空出来的时间,我们可以干什么呢?

注意力被切碎的反面,是做某件事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


这在心理学中被叫做“心流”。

它是一种极致的体验,真正的精神高潮。

体验过心流之后,一切碎片化信息的快乐都成了将就。

(给兵马俑拍证件照的赵震,因2000年前一个工匠的指纹,泪流满面)

而进入心流最需要的,就是主动体验和创造

因此,不妨利用那些原本来打算刷抖音的时间,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尝试一下主动娱乐。

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心流:

·每一步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每一步行动都能得到迅速的反馈·技能水平与挑战难度完美匹配: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保持努力踮脚就能够到

举个例子,我很喜欢唱歌,但之前只是漫无目的地听和唱。

这个国庆,我尝试了用软件K歌。在一首歌从60分练习到90分的过程里,就体验到了很美妙的心流。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碎片化时代的到来,是科技进步的象征。

我们要拥抱科技,而不是一味地“厚古薄今”。

在学者梁文道的一个访谈节目里,陈丹青也持此观点


但随之而来的,却并不全是光明。


正如陈丹青所言,也是我们被技术掌控的开始。


这种掌控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最可怕的是:

碎片化时代,让我们的时间感改变了。


当你回忆你的一生,可能一会就没了。

琐碎而迷糊的信息和行为充斥期间。


而注意力碎片化,其实只是我们被技术奴役的第一步。

技术会一直进步,即使不是手机、游戏、短视频,也会有其他事物让人沉迷。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碎片化的信息”,而在于我们自己。


正如提出“心流体验”的心理学家米哈里所说:

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待,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黑客帝国》里,尼奥选择了红色的药丸,也就是离开虚拟世界,回到荒芜的现实。

这个选择并不容易。

毕竟,虚拟的矩阵系统,可以带来安全、平和的“幸福感”。


而现实世界,却充满了挑战和未知。


它唯一的好处,就是真实

现在,轮到我们去选择药丸了。

红色还是蓝色,留下还是离开,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Rubenking, B., Bracken, C. C., Sandoval, J., & Rister, A. (2018). Defining new viewing behaviours: What makes and motivates TV binge-wat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Television, 9(1), 69-85.
[2] DeborahH. (2018). Motivation: Why you do the things you do. BrainFacts.retrivedAugst 19, 2018, fromhttps://www.brainfacts.org/thinking-sensing-and-behaving/learning-and-memory/2018/motivation-why-you-do-the-things-you-do-082818.
[3] Albert(2018). 《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机械工业出版社.[4] TED 演讲《Flow, the Secret to Happiness(心流,幸福的秘诀)》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衮衮,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