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人里就有2个心理变态者,是什么让他失控?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上海杀妻藏尸案凶手执行死刑:100个人里就有2个心理变态者,是什么让他失控?

6月4日,上海杀妻藏尸案的凶手,终于被执行了死刑。

此时距离2016年10月17日案发,已过了整整1325天。

这1325天,最痛苦的人莫过于死者杨某的父母。6月1日,杨某父亲告诉记者,他的右眼血管中风,基本看不见了,但他一心想着女儿的案子,顾不上治好眼睛。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菜场偶遇一只流浪狗,也会出于一时怜悯将他捡回家,一养就是10年。

女儿被杀后,很多好心人送礼到他家,他都一一拒绝,并说:

“大家都心意我们领了,能关心女儿的案子就够了;我们经济上没有困难,不想给大家再添麻烦。”

或许正是因为容易心软,杨某父亲当初才会在女儿的坚持下,勉强接受女婿朱某。

朱某和死者杨某

杨某父亲原本看不上朱某,觉得他单亲家庭出生,职高毕业,没有固定工作,为人油嘴滑舌,和乖巧懂事的教师女儿一点也不般配。

可杨某痴迷朱某,用“不和他结婚我就不结婚了”要挟父母,面对从小捧在手心宠大的女儿,父母没办法狠下心棒打鸳鸯。

为此杨某父亲一直很后悔,他觉得,当初应该拒绝彻底,哪怕女儿伤心欲绝断绝父女关系,也要坚决反对朱某和她结婚。

即使女儿不认自己了,但最起码,她能好好活着。

两年间,杨某母亲渐渐白了头,原本爱美的她现在顾不上打扮了,一审时有记者发现她穿了一件新衣服,走近一看,标签都没撕掉。

邻居们对记者说,他们私底下约好,在她们一家面前绝口不提儿女。她已经受够折磨了,不愿再让她触景伤情。

杨某母亲 图源:中新网

2017年2月1日,杨某父亲60大寿,他们已经三个月没见到女儿,十分想念她。

但朱某一直用“在外面、有事、在旅行、要出国”等理由搪塞,让他们以为女儿最近很忙,手机坏了没法通话,只能通过微信文字交流。

万万没想到的是,早在12月,女儿就已经被朱某掐死,藏尸于提前买好的冰柜里。

女儿长时间不露面,他们不是没有感到蹊跷,杨某的表姐曾多次代杨某父母前去探望,都被朱某笑嘻嘻地敷衍过去。

朱某太了解杨某了,他知道怎么应付杨家人,模仿杨某语气丝毫不差,让他们一直以为女儿活得好好的。

直到杨某父亲60岁大寿当天,朱某瞒不下去,才告诉杨某父母真相:杨某被自己亲手杀死了。并且自首。

他在一审时哭诉自己是过失杀人,自首认罪,应该从轻发落。

但购买死亡解刨书、冰柜、提前辞职等行为,让人很难相信他不是“早有预谋”。

他说自己很后悔,可这三个月里,朱某用妻子的钱吃喝玩乐,用妻子的身份证和情人开房,用妻子的名义借钱……丝毫没有妻子被自己杀死的阴霾,日子过得非常潇洒自在。

这一点,让杨某父母无法饶恕他。

最让杨某母亲难以接受的是,直到现在,朱某和他的家人都没有给自己道过歉。她激动地告诉记者:

“事发至今,朱家人从来没有跟杨家人打过一声招呼!现在资讯那么发达,哪怕你微博上道一声歉呢?”

6月4日,恶魔被执行死刑,对看客来说,这是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这世上总算少了一个人面兽心的败类。

可对杨某的父母来说,死刑只是必然的结果,此后余生,他们都要面对女儿已经不在的事实,如同一道鲜血淋漓的伤口,永远不愈,永远触目惊心。

案子刚刚发生时,人们对杨某的死因立场不一。

有人说,杨某太傻了,乖乖女爱上坏小子,结局不是她憧憬的那般浪子回头,而是搭上整条命。

有人说,朱某太没有人性了,竟然亲手杀了新婚三个月的妻子,对方掏心掏肺,他竟然一点也没有感恩。

还有人把锅丢给杨某父母,认为是他们宠坏了女儿,导致她单纯过头,失去了辨识坏人的能力。


但我觉得,这些观点都太过单一片面。

酿造一场犯罪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犯罪心理学》将犯罪风险归纳为三大因素:

社会因素:贫穷、同伴排挤、童年缺乏照料、学业失败;

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父母教育失职、监督不力、精神疾病、缺乏依恋。

心理因素:缺乏同理心、认知和语言障碍、智力缺陷、多动症、品行障碍。

风险多不一定会导致犯罪,但会增加人格中的阴暗部分。随着风险因素增多,人格中见不得人的阴暗越积越多,犯罪的几率才会直线上升。

犯罪学家詹姆斯·法隆认为,全文化视角下,变态人格者占人群大约百分之二。这意味着,一百个人里就有两个人,具有违背人性的心理变态特质。

但犯罪率并不等同于变态人数,只有少数变态者暴露出来,更多的变态犯罪者伪装成“正常人”,活在人群中,从生到死都不曾被发现真面目。

朱某写给杨某的保证书

6月1日,4名男生将一名小学女生拖到男厕所,实施侵害。

女孩遭受巨大的身心创伤,从此再没有去过学校。

然而,由于4名男生都未满12岁,法院最终不予立案。

4名男生第二天就被转校,接下来或许还会改个名字,重新生活。

未来,他们会成为某些人的同学、朋友、同事甚至父亲、爷爷,只要他们不漏出马脚,就不会有人知道他们过去做了什么。

1968年,11岁女孩玛丽要看4岁遇害男童马丁的尸体,被拒绝后,她对马丁的母亲说:

“我知道马丁死了,我想见的是棺材里的马丁。”

然后发出一阵怪笑逃走。

接下来的日子,玛丽在学校绘画课上画下马丁尸体的姿势,还在学校高喊“我是杀人凶手”,并写下“我杀了人”的自白字条,但没有人当回事,人们只觉得她在恶作剧。

直到另一名3岁男童布赖恩豪失踪,被发现死于马丁遇害处,人们才意识到玛丽的异常行为,玛丽才承认自己杀死了两个男孩,还带朋友去看尸体。

最终,玛丽被无罪释放。

如今的玛丽不但当了母亲,还当了外婆,并且出版自传《看不见的哭声》,她在自传中表示自己已经完全是个正常人了。

你能相信她是个正常人吗?的确,玛丽再没有犯过罪,可这不代表她不会伤害他人。

她出生于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是患有精神病的妓女,从小到大都没受到过妥善的对待,这些风险因素导致她有极大的人格阴影。

人格阴影就像跗骨之蛆,有的人之所以正常,是因为他的心里没有蛆虫;有的人之所以正常,是因为他给自己穿上更厚、更华丽的外皮。


发现一个心理变态者,最好的时机是12岁之前,其次就是在监狱里。

蒙台梭利认为,6-12岁的儿童推理性心智得到发展,内向的专注自我构建转向外向的自我构建过程,对知识的渴望就像肥沃的土地,等待文化的浸润。

其中一个体现是:孩子开始学会讨好大人,学会伪装自己,学会撒谎。

朱某出生于单亲家庭,擅长花言巧语。我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撒谎这件事我非常有体会。

由于缺乏关注和照顾,我的人格中存在相当深厚的阴影,小学时常会幻想一只巨大的黑蜘蛛、一块淌血的浓疮,霸占自己内心大部分区域。

但我恐惧面对他们,作为替代,我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给大人听,久而久之我就知道大人喜好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讲故事逐渐变成撒谎。


这个习惯深深的影响了我,我和朱某一样擅长哄人开心、好话张嘴就来,但这并非出于真心实意,而是出于恐惧。

我太害怕面对人格中的阴影了,为了逃避,我给自己穿上厚厚的皮囊,戴上好看的面具。

我假装自己乖巧、懂事又听话,唯一暴露我真面目的,只有撒谎这个习惯。

这个习惯在我成年后慢慢消失,学习心理学之后,我接受人格测试,发现自己是“表演型人格”,几乎下意识就会在别人面前伪装自己。

原来,撒谎没有消失,它已经成了我人格的一部分,无法再被剥离。

图片来源:《狐狸的夏天》

教育专家认为,童年时虐猫虐狗、纵火尿床的孩子,成年极有可能形成极端、残暴的性格,这被称为“麦克唐纳症状”

麦克唐纳症状会让孩子青睐风险因素,对反社会行为产生兴趣,并且倾向于吸收生活中的负面情绪,犯罪几率比其他孩子更大。

无论皮囊有多好看,面具有多精美,人的内心是否有成长,自控力是骗不了人的。

一个人成年后,是逐渐学会控制风险因素、发展乐观积极的一面,还是持续增加风险因素、不断吸收生活中的阴暗面,几乎决定了他的犯罪按钮有多容易被打开。



佛洛依德最开始将人心最深层的区域,称为“it”,中文译为“不知伊于胡底”,也就是看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

后设心理学家们进而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块深不见底的阴影,如果长期佩戴面具,看不出他真实的为人,说明他真实性格可能非常极端。

人一旦长期凝固在某个角色上,久了就会失去活生生的自我,一旦自我失去力量,就无法权衡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

图片来源:《东宫》

超我可以理解为道德感,本我则是原始欲望。

就像天使和恶魔在打架,超我想救人,本我想杀人,谁都无法说服谁,最后下决定的往往是自我。

自我的力量够强大,就会做出靠谱的决定;自我的力量不够强大,就会做出脱离现实的决定。

比如一个充满厌世情绪的人,开车带妻子兜风,本我渴望自杀,超我认为自杀不对,如果自我够强大,就会判断自己“心理有问题”,并且及时调整情绪。

如果自我不够强大,就会徘徊在自杀不自杀两边,最后可能车子打滑撞上了树,看似意料之外,其实情理之中。

自我的力量,很大程度来源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比如拥有健全的社交圈、有知心的好朋友、有稳定的工作、有贴心的妻子,这被称为社会支持系统。

即使一个人内心存在很大的阴影,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够强大,自我够强大,本我和超我就不会失控。

他虽然有极端的基因,但行为没有走向极端。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说他是个“正常人”。


图片来源:《受益人》

如果一个人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如同朱某,总是惹是生非,没有知心朋友,工作不稳定,刚刚被前任抛弃,总和妻子争吵……

这种情况下,他几乎毫无悬念地走向极端,即使没有杀人,也会做出出轨、家暴、打架等恶性行为。

巧言令色无法掩盖失控的内心世界,内心被阴影击垮的人,自我只剩残骸,即使活着也如同行尸走肉。

心理阴暗不会击垮一个人,失去自我却会。

如同詹姆斯法隆所说:

“变态人格者不会体验到普通人具有的感情,所以他们不会像普通人那样露出马脚。他们的理智要比情绪超凡得多,所以可以凭空编织谎言,却不流露出一丁点愧疚和懊悔。”

一个心理变态可以伪装出美好的样子,但他的大脑却会说实话。

永远不要相信这世上有纯粹的好人,只有还没有漏出马脚的人,

当你看到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极端的一面,你就等于看到了他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授权转载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