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是一种天赋,什么人属于高敏感? | 心理词条

在芒果TV最新一档职场关怀节目中,张翰组有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实习生:王玥和张安。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能够发现,王玥是一个性格开朗,情商很高,很善于与人沟通的漂亮女孩,当她和老板的观点出现不同时,她会想办法说服老板,达到双方意见统一;相反,张安则是一个相对内向,在陌生环境中不那么主动、内心有些敏感的女孩。


从理性角度来看,王玥和张安在能力上都很出众,擅长不同的工作,放对位置都将是可造之材;但是从情感角度来看,王玥的性格在演艺圈更吃得开。我们都渴望成为像王玥那样高情商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张安。

按照荣格提出的人格理论,我们通常把王玥这样性格的人归类为外倾型(即外向型),张安则为内倾型(即内向型)。


外倾型人格的人在认知世界时,以外在客观事物为核心,容易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内倾型人格的人以内在感受为核心,倾向于将内在的感觉和观念投射到外部环境中去。

这种性格的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观念与现实的冲突。外向型的人能做的事情外向型的人同样能做到,只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罢了。只要给予足够的热身时间,慢慢适应周遭环境,内向型的人还是很高兴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


没有人是100%内向型或外向型,一般同时兼具两种气质。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会认为,外倾型的人就是低敏感人群,内倾型的人就是高敏感人群。

从广义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没有错,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研究发现内向型的人占总人口的30%到50%,但是只有15%~20%的人被认为是高敏感型。那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敏感型呢?


一 、

定义阐述


高敏感是一种人格特征(而非一种“症状”),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5%-20%,高度敏感人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微妙刺激的敏感加工上,这是该人群最基本的特性。


高敏感型人士经常思考人生、反思自身,他们需要大量时间来独处,做决定时会倾听内心感受或直觉,对大多数活动他们习惯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不喜欢与他人发生冲突。


高度敏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特征,也是一种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具备这种特征的人群常常能感受到别人忽略的微妙事物。他们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通道的微小变化都极为敏感,使得他们总能在最短时间内感知到常人无法觉察的变化。


比较典型的高敏感人群就是一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比如画家,画家对于色彩的变化很敏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敏锐的感知力让他们可以感知到不同的色彩维度,并融进内在情感以及民族文化,创作出既具有美感又具有人文底蕴的艺术品。你会发现大多数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个观察家,视觉感知使他们创作灵感的最佳通道。


二、

背景

虽然我们经常在一些心理文学以及媒体上听到高敏感这个词,但是在查阅一些资料之后发现,并没有任何一位心理学大家把“高敏感”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提出,我们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描述词。比较与之靠近的研究就是凯根关于气质的研究。

在凯根看来,与大多数行为特征相比,儿童生命的最初   2 年里所表现出的行为抑制在整个幼年时期都十分显著。凯根吸收了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中兴奋性和抑制性这对术语,将其使用在个体对于环境或是情境的反应表现。

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发现,当人面对一个不熟悉的或出乎意料的人、物体、感觉或情境时,行为反应与巴甫洛夫所说的抑制行为很相似。因此,凯根以此作为突破口,采用“行为抑制”(behavior   inhibition)这个词来描述个体气质的两极性,展开了他对儿童气质的研究。

80年代凯根根据实验将儿童的气质分为抑制型和行为非抑制型两类。在面临陌生情境的最初很短时间内(大约10—15分钟),儿童所表现出的敏感、退缩、胆怯的行为,就是抑制行为。

如果在其他类似情况下也稳定地表现出这些行为,该类儿童就是行为抑制型儿童。相反,如果儿童在这个时间内表现出不怕生、善于交际、主动接近情境的行为,就是非抑制行为,而在类似情况下稳定地表现这些行为的儿童即行为非抑型儿童。

根据凯根的研究,高敏感人群之所以会更加关注内在自我,是因为他们抑制了自己的主动交际行为。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角度来解析这种现象,高敏感个体的自我觉察能力很强,他们 的超我时刻处于主导地位,时刻以理想自我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压抑了本我和自我的能量,使得个体的行为表现较为内敛,高敏感个体最终与内在自我达成和谐统一。

而低敏感个体的本我能量处于主导地位,自我也会偶尔放纵一下,他就像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不太受超我的束缚,或者只是偶尔被他束缚,低敏感个体更愿意释放天性,与外在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三、

相关科普

接触过普通心理学的人可能都知道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这两个概念是心理物理学领域用来衡量个体感受性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说,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例如,我们平时看不见空气中的灰尘,当灰尘落在我们的皮肤表面时,我们也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

但是,当细小的灰尘聚集成较大的尘埃颗粒时,我们不但能看见它,而且能感觉到它对皮肤的压力,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也称为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觉察能力,叫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感觉阈限概念的提出最初是用来衡量心理的相对客观的量级,它所描述的心理规律以及现实意义与敏感性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的。

对于高敏感的个体来说,他们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都比较低,相比较低敏感人群,他们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都比较高。这也是为什么高敏感性个体情感反应更深刻的原因。这种心理反应机制可能更多的受到先天气质的影响。


四、

个人见解

很多人都认为性格敏感内向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其实不然。传统观念中,我们往往把那些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人称之为怪人,并带上有色眼镜去审视他们。

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并不是有心理问题,也不是有人格障碍,他们只是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他并不是不爱这个世界,也不是看不起身边的人,只是他们有自己感兴趣和更在乎的事情。

那样的人表面上是孤独的,但内心却装了一个让你意象不到的世界。就像梵高的《向日葵》、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曹雪芹的《红楼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高敏感是一种天赋,是一种与大自然、与人相处的一种特殊方式。最后我想把伊尔斯桑德的《高敏感是一种天赋》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读完这本书你或许对自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高敏感是一种天赋》  伊尔斯.桑德
[2]《钝感力》  渡边淳一
原创:鲸落韩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