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儿因内向被喷不合群,只有外向者才能适应社会吗?

作者:壹心理主笔团 | 曜珏
来源:壹心理(ID: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颖儿因太内向被狂喷“情商低不合群”:内向者一定要变得外向才能适应社会吗?

01 

这个世界

对内向者的误解太多了

一个内向的人活在世上,要遭受的误解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一个人说话少、朋友少、独处时间多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贴上“不合群”、“性格差”的标签。

大热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里的颖儿,就是这样一个很难快速适应群体的人。

大家一起聊天的时候,颖儿躲在一边默默玩手机;

一个人默默在那里搬行李,也不好意思主动开口让人帮忙;

居家,内向,安静,抢不到镜头,偶尔冒个泡,大多数时间都缩在自己的壳子里。

在一期节目里,喝了酒的颖儿解释说,她不表现自己,是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被网友骂。

但这也没能逃开被网友 diss 的结果:

颖儿真是太内向不合群了,应采儿都跟她搭话了,她还不加入大家;

颖儿融不进群体,情商太低,是不是被其他三个人孤立了,一点存在感都没有。

颖儿的内向性格,让她在社交场合里更偏向于倾听而不是急着打成一片。

但是我们的社会,很少会允许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

曾经不止一次看到过有人问:内向的人一定要变得外向,才能适应社会吗?

因为一个内向的人从小到大都会听到多次这种话:

“你这么内向,以后肯定很没出息。”

“内向的性格必须改掉,不然没法融入社会。”

“你为什么不能外向一点呢?”

“多交朋友多条路,不懂得靠关系会吃亏!”

他们用你朋友的数量, 来评价你做人的质量,而你其实只想躲起来假装隐形人。

在生活上,亲戚长辈都觉得你不懂礼貌,嘴巴不够甜;在工作上,领导、同事觉得你不懂人情世故,无法适应职场。

这种对内向者的偏见,会引来精神上的压力。当所有人都跟你说,你必须外向才能适应社会时,你也产生动摇了。

内向在这个社会里,好像变成了一种性格缺陷:不合群、不合作、不好意思交朋友,越来越多人放弃了探索自己的优势,转而追捧“外向者”的特质。

但其实,内向的你,根本不需要改变性格。

只是,内向的人虽然可以选择不交朋友,但不能因为内向就拒绝沟通。

02 

内向能为你带来专注的优势

为什么说内向性格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一是因为性格本身是稳定的,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二是因为,内向性格也一样有很多优势。

我最喜欢的漫画作者藤本弘,是一个内向的人。

因为不爱交朋友,他在学校经常被欺负,但他没有逼着自己去融入群体,反而是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读书和幻想上。

过分地进行社交,会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以至于工作后需要和编辑沟通,他都是让搭档出面代他去的。

对外界来说,一个人在职场上不能顺利跟人沟通,会被大家 diss 为“失败者”、“玻璃心”,甚至影响职业前途,但是藤本弘并不在意这些,更没有逼自己要成为社交达人。

他只是一如既往默默地看家里的近万册藏书,后来和搭档合用了这个笔名进行创作:藤子·不二雄。

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童年的《哆啦A梦》。

内向的人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几乎都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不容易因为外界的信息而动摇自己的选择。

导演尔冬升曾说,梁朝伟刚来剧组的时候,他都担心梁朝伟起码要两三年才能适应,但是梁朝伟一旦进入镜头,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周星驰从小就是个害羞的人,小时候和妈妈去吃饭,都要拿菜单挡住自己的脸。拍戏时,他内向到要找刘镇伟谈戏时都不好意思直接谈,只好偷偷在他的房间里塞纸条。

但是面对电影镜头的周星驰,却是细腻,专注,认真的。他把无数小人物的角色洞察得十分通透 —— 内向是他在社交上的劣势,却是他事业上的极大优势。

有时候,内向的人可能不喜欢、不擅长主动与人交流想法,这不应该成为他们被评价为“怪人”的理由。

真正内向的人,内心往往都有股强大的力量,足够让他们坚定地坚持自我。

他们有大量的时间专注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上,从内心世界获得强而有力的愉悦。

03 

内向的人

需要变得外向才能适应世界吗?

作家苏珊·凯恩曾经在《安静的力量》里说过,这世上有 30~50% 的人都是内向者,但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过他们。

一看到内向者就忍不住劝他们外向,逼他们参与社交活动;一说自己内向,就觉得自己天生不擅长社交,就是我们我们对于“内向”和“外向”的最大误解。

因为内向和社交恐惧,外向和善于沟通,都是两码事。

内向者就算不改变性格,也能正常和外界沟通。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外倾型的人外向,重社交,自信开朗,热爱探索外部世界;而内倾型的人内向,重内在,喜欢安静思考,显得沉默寡言。

内向和外向的区别,在于他们“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不同。


如果你让一个外向者一个人在房间待上三五天,他们会很难受,同时也不能理解,那些能在独处里感到快乐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反过来说,内向者可以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获得愉悦,但要不停地和其他人交流,他们很容易就会疲倦。

所以,内向者不和其他人交流,只是因为社交这件事会让他们疲倦,并不是因为他们情商低。

纪录片《零零后》曾经花 10 年跟踪调查了 10 位孩子的成长经历,其中有一个孩子一一,就是典型的内向者。

她喜欢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从来不跟其他小朋友玩。老师劝过好几次,让她去多交朋友,她都摇摇头拒绝了。

老师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只有3岁的她认真地想了想,奶声奶气地说道:

“我有权力这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内向的一一能够很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来都不害怕和其他人交流。

“自己开心就好了,独处能让自己开心,所以也很重要。”

一一比任何孩子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交朋友,仅仅是因为对他们的话题不感兴趣。

长大后的她成为了自推型的人,不需要别人催促,都会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而《零零后》里的辰辰,就没有她那么幸运。

辰辰上幼儿园的时候,只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南德。

如果南德请假,她宁愿站在门口等,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说话,甚至辰辰转园后,还是习惯站在门边等那个不会出现的朋友。

  • 她喜欢一个人待着,哪里也不去,把毛绒娃娃当成是自己最好的倾诉对象;

  • 她喜欢设计机器人、学习编程,也喜欢跟小动物打交道;

  • 她有很多网上的好朋友,比现实世界和人接触让她觉得更安心。

但妈妈谈到她的内向性格时,都是愁眉紧锁的:辰辰本来就是个木讷死板的人,再学一下编程,岂不是以后都没法和其他人交流了吗?

为什么她不能外向一点,意识到要和现实的、真正的人产生联系?

14 岁辰辰再一次保持了沉默。

她没办法说服妈妈,内向不是一种缺陷。越成长,越迷茫,越不能适应世界。

内向者虽然有性格优势,但也同样会遇到社交困扰,因为没有人喜欢和一个看上去就不需要陪伴的人做朋友,也没有人会翻过你心里的墙,把工作机会送到门口。

曾经在《末代皇帝》中饰演婉容的陈冲就说过,自己是个很内向的人,希望别人能够了解到她丰富的内在。但是每次说到聚会、社交,她就觉得很麻烦,不想出门,无形中错过了很多交流的机会。

当内向者过分沉浸在自我世界时,就是在无意识地抗拒其他人的接近。

真正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的,是你表现出来的冷漠和对社交的抗拒。

尽管如此,你需要改变的从来不是内向的性格,而是欠缺的人际交往技巧。

04 

内向的人可以选择不交朋友

但不能逃避沟通

怎样才能让别人理解你只是内向,不是情商低?

怎样才能更好地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内向不会让你在沟通中失败,但是欠缺的沟通技巧会。

有些内向者会遇到一个陷阱:很多内向的人会不好意思推销自己,觉得称赞自己是一种炫耀,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们不知道怎样应对寒暄、客套话,害怕自己不够礼貌,又害怕尴尬。

而且,心理学家 Shawna Courter 甚至提出过一个「社交宿醉」的概念:内向者在经历强度超出自己承受范围内的社交之后,会感到十分疲劳,甚至出汗、不舒服等症状,就像喝了烈酒后的宿醉一样。

经历太多失败后,由于内心世界的愉悦实在是太足够了,所以他们反而会长久地缩回壳子里,再次表现得对外界漫不经心。

横亘在内向者面前的,是内心世界舒适区的呼唤,和对外界陌生的不适应。

那么,一个内向的人应该怎样才能适应社交呢?

答案是主动去理解别人,主动去沟通,硬着头皮也要上。

罗永浩就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

“别看我能在台上说这么多话,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参加超过 5 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必须得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他说一开始去出席圈子的聚会,实在是太难受了。但是要在外向者主导的世界里完成自己的事业,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结果他发现,逼着自己去了十次八次饭局之后,这个情况慢慢地就改善了。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与人沟通是一种需要锻炼的能力,单纯把社交上的失败归结到了“性格内向”身上。

但其实,跨过了那个坎之后,你会发现走出第一步没有那么难。因为你本来就有能力,只是还没习惯。

其次,是不要盲目羡慕外向的人,找到你最热爱的东西,让它来激发你的另一面。

这世界上没有 100% 的内向或者外向者,每个人其实都同时兼有两面。

心理学博士 Brian Little 认为,了解到自己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是好事情,但你不应该被性格定义。

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自由特性,找到那些你最关切的东西。

比如,他是个内向的人,去参加聚会都要抽出时间躲进厕所独处几分钟;但是对着学生却有滔滔不绝的表达欲,因为他关心自己的学生,希望把知识教给他们。

这时候,他的自由特性就胜过了内向的束缚。

说相声的郭德纲,看上去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但他在《鲁豫有约》中提到过,自己在台下是很安静、很内向的,甚至去陌生一点的朋友吃饭都不愿意。

但是他说,一旦去到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者舞台上,就感觉有什么东西附体一样,突然就变得外向了。

简单来说,内向者显得不合群,可能是没有挑对群体,或者领域。

接纳自己的性格和处世模式,学会判断哪些场合能让你感觉到安全,哪些场合是你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去的,哪些场合可以激发你的表达欲,就能在社交和独处之间找到属于你的平衡点。

去 KTV 听震耳欲聋的歌声会让你觉得很痛苦,但是和几个同事去吃一顿饭则是可以接受的;为了合群而去参与定向越野会让你累到几天都不想出门,但是和新朋友去美术馆、图书馆一日游会让你感到舒适。

最后,给自己一点勇气,从内心的小世界里走出来。

不是说交到三五个朋友之后,就可以永远待在壳子里不出来了。

请偶尔也把你柔软的一面展示给其他人看,让别人有机会更了解你多一点点。

一个人可以主动选择不交朋友,但如果因为不沟通而错过很多美好的事情,不是太遗憾了吗?

希望所有的内向者们,都能在从内心世界获得能量的同时,能更好地迎接世界的拥抱。

– The End –


作者简介:壹心理主笔团,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

责任编辑:小明 Spencer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