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潮水般的压力和情绪,怎么办?

前段听心理学的课程,老师说现实中的各种压力,往往带来焦虑和抑郁。有一些量表来评价我们的压力状况,那一般来说有压力的时候呢,我们对自己对周围会有更多负面的评价,为人做事不太积极,并且还伴随食欲不振或者是暴饮暴食。

缓解压力:接纳自己

缓解压力的方式,老师觉得首先就是要先接纳自己。

然后人与人之间可能因为压力会发生一些冲突,那这种时候呢,老师觉得我们应该优先解决情绪,而不是解决事情,情绪理清楚了,那事情就好解决了。

面对潮水般的压力和情绪,怎么办?

那接纳自己有很多种方式了,简单的说就是用更多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评价,来代替一些负面的评价。

对自己有更多积极的自我暗示。要活在当下,不要想太多之前的事情,也不要去预测一些或者假想一些还没有发生的事。

有时候我们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要让情绪快速平复下来,还可以有一些方式,比如深呼吸三次,告诉自己慢下来,从1数到10,调整一下,那情绪基本上就稳定下来了。

面对潮水般的压力和情绪,怎么办?

觉察别人:情绪需求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的需求,读懂别人情绪背后的“无声的语言”。

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人都会有各种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包括生理的、安全的、社交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无论朋友之间还是亲人之间,有的时候我们没有表达出自己的需要,那这种需要可能不会被对方意识到,所以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人出于自尊,很多时候也不会明确地表达出自己有这种那种的需要,都是希望对方去猜。

那有时候因为一些误会,或者对方没有及时的照顾到自己的需要,比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呀,或者尊重的需要没有实现呢,那心里就会有缺口,那反过来就会埋怨对方。

我们会从一些平时互动中,去找出对方的问题来指责对方,这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把脆弱变成一种指责。

面对潮水般的压力和情绪,怎么办?

事实上,这些都是一种情绪的转移,希望对方注意到自己,根源还是在于个体的需求没有及时被对方意识到。

解决这种问题,首先就是要畅通沟通的渠道,不要太好面子,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其次不要等着对方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来关心我们,我们先去付出我们的爱。这样就会减少很多误会和摩擦。

冥想:觉察好坏情绪

坏情绪的面对,我个人还有一个心得是通过冥想,增加内心对于念头和想法的觉察,平静下来,这样很多的问题就自动浮出水面,并且自动解决掉。

两三年前,曾参加过一次静心冥想,当时说话很少。

人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周围的环境又比较安静,内心就真的会静下来,念头没有外界的东西可以依附,然后就真的硬生生地看到自己的内心——好的、坏的,都会看得清清楚楚。

宅家日记01:宅家期间的坏情绪,怎么解决?

那一次是很好的体验,就是有这么一段时间放松下来,可以去观察自己的心念,看到自己的烦恼,然后再放下它。

然后明白,日常很多时候,我们和别人的接触,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很多时候,恰恰缘于彼此的误会。

比如,之前一段时间的一个案例是:一天上午,我心情其实不太好,花了一些精力,才开始工作——在各平台同步文章,搜集一些写作的素材等。

因为做自媒体不容易,小号很艰难,昨晚还被别人怼,就特别没有奋斗的动力,然后我又不能对别人的评价云淡风轻。

上午就冲娃爸发了一顿脾气,娃也不能幸免。然后一并想起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很不开心。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思……

他们没跟我计较,还是好言哄着。

后来干脆不理会这种情绪,该干嘛干嘛。然后,某个刹那,我发现自己好了。

我发现,其实我是因为别人昨天的评价影响了自己,放不下,再把这种烦恼,迁怒到亲近的人身上。

我想清楚了:不必用陌生人的评价来惩罚自己,不必介怀。然后,又重新满血回来。

宅家日记01:宅家期间的坏情绪,怎么解决?

当然,其实很多事不是用“想”来清楚的,而是纠结时把各种想法都放下,就是解脱。

比如我在上午一堆烦恼的时候,如果我跟着自己负面的念头走,那么,我就会走入一条死胡同,会持续不开心。

之所以曝光写这么细,不是我记仇哈,而是想告诉一些朋友,偶尔也可以这样观察自己的心念。

烦恼无处转移的时候,刚好可以观察它、战胜它!

前几天,有个朋友留言说:总是控制不住,会想很多不好的事情,怎么办?

以上也就是答案。当你发现在想“不好”的时候,立即刹车,放下。就是一个念头,我们就可以解脱了。

然后,其实基本上我还比较阳光啦,就是愿意和大家一起去分享和切磋解决不开心的办法。因为,不愿意大家默默的不开心。

要开心起来,有时候不必依靠男女朋友,不必依靠一首歌,不必依靠一顿火锅,不必依靠一次旅行,而是有个念头的开关,打开了,看见了,有所觉察,就好多啦。

文字:若水
图片:若水的朋友
作者简介:北大社会学硕士,中科院2020届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考核毕业,11年报社记者编辑经历,心理咨询师成长中。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