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长群,我要怎么做

同事小丽早晨刚到单位,就一直看手机,显得有些魂不守舍。我们关切地问她有什么事,她说:唉,早晨老师在家长群里说我家孩子退步了,就赶紧回复了老师好几条信息,但一直没收到老师回复,心里很不安。

我们安慰她说:老师在上课,而且也不一定回复,不用担心。老师发信息也是为了提醒家长重视。


她说:我现在总看手机,有时甚至出现幻听,就怕家长群漏掉重要信息。可群里信息太多了,不胜烦恼啊。


大家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七嘴八舌说起这个家长群,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方便的是学校有什么通知、各科老师留了什么作业一目了然,而老师在群里点名让有些同学家长督促孩子,或者个别家长在群里有争执等等,都让人抓狂。


同事小文说:网上有新闻说,有家长从家长群里退出了,你们敢吗?


回答是一片:不敢、不敢,而且也不是非退群不可。但家长群带来的烦恼真不少。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家长群的便利,另一方面觉得家长群如同江湖,不由得被裹挟,对老师的通知,恨不得第一时间回应。而且有时群里信息难免刷屏,信息那么多,还不敢把群信息设成静音,其实也知道有些信息不重要,不及时回复也没什么大不了,可就是看别人都回了,自己不回心里别扭。还有在群里被老师点名也不好受。


类似这样的事情可能是许许多多家长的困扰。


这就引出一个心理学效应:从众效应


它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

  • 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 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 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武志红老师有一次就说起“中国式焦虑”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存在。

现在网上就出现了“中国式家长焦虑”,一遇到孩子的问题,过度关心,因为孩子不同的表现而情绪起伏,常常不自觉盲目跟风焦虑情绪蔓延。

我们在家长群里有时会从众,但心里有时又会不舒服,感到被裹挟,那怎么能让自己少些焦虑,少些失控的感觉,让自己特别坦然地按自己的本心来做呢?

 

01

尝试放下“中国式家长焦虑”

调整心态


当我们总把关注点放在孩子和老师身上,我们家长的成长去哪里了呢?家长都说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那家长自身成长了吗?


所以接纳现在的自己,有焦虑,有不足,同时不断学习,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陪伴孩子才是最有效的,如何自身不设限,规范好自己的言行


当家长抱着个人成长的态度,保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焦虑的情绪就会缓解许多。


我们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无论家长们如何做,也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做的是大胆去拥抱人生发展的无限可能。


当家长们不再随意去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允许孩子犯错,心态上不再强求孩子,孩子更可能健康成长。


试想我们不再向外求,转而向内求,心态上就会放松许多。


 

02

设定边界,只做自己能做的事


对于有些家长群里老师提出的要求,比如疫情期间,因为初中孩子在家学习,有的老师要求家长陪伴,有人陪伴,孩子的学习效果可能好很多,但作为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我的另一个同事小文就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了老师的要求,因为家长也要工作。


当内心里清晰地界定了哪些是老师需要做的,哪些是家长需要做的,虽然这个标准每个人可能不同,但至少自己不会为了迎合老师,而总委屈自己。


这在心理学上叫“课题分离”。谁困扰,谁负责。自己的情绪无论因谁而起,也能自己负责,不能推到别人身上。

 

03

对家长群适当做心理脱离

保持觉察


为了减少家长群对自己的负面干扰,可以每天分时段如早晨起床、中午休息时以及晚上吃过晚饭才关注群信息。平时就安心做自己的事,如果真有特别重要的事情,相信老师一定能联系到家长。


还可以在开家长会时多和老师沟通。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不用胡思乱想,觉得老师会如何看待自己呀等等,那真的是想多了。我问过身边好几位老师朋友,她们都说忙着呢,哪有精力想某个家长在群里是不是少说话了。老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进群。

 


最近家长群的去留问题引发了热议。人民日报认为,学校和家庭是应该相互配合的。家校共育、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无论去留,作为家长,我们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是最关键的,祝愿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原创:怡名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