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以爱之名的束缚,如何做,我的生命才能得以自由?

生活中经常有一厢情愿的现象,就好比你妈叫你回家穿秋裤,因为你妈觉得冷,不是因为你自己觉得冷,所以当你妈喊你穿秋裤的时候,你并不会感激他。

当妈的尤其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左右,用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习惯性做法去看待孩子的处境。其实她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感受到,别人真正需要什么,这也是一厢情愿的原因。

她们会对我们说:我付出了这么多,你还不知道我的好。

对呀,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很多,可是你所付出的是我想要的吗?是我需要的吗?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一对供需的矛盾。

付出的一方会很委屈,觉得自己的付出白努力了,没有人看到;

接受的一方也会觉得很委屈,因为他们觉得你对我的好不是我想要的,相反你对我的这些好替代了我为自己选择获取自己想要的方式的机会,你替代了我的生存,我想要自己去生存,这不是我想要的。你对我这么好,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想恨你。

01

以爱之名的束缚有很多种情况,父母亲对孩子的很多束缚其实都是源自于自己内在的需求。


做母亲的经常把自己的存在感和对孩子的付出捆绑起来,由于母亲的身份,所以他们需要对孩子做一些什么,才能让自己觉得自己称职,是个好妈妈。

所以每天她们就关注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急着去规范孩子的行为,去发现孩子还有哪些地方能够改得更好一点儿?孩子是不是不太文明,需要更加文明礼貌?

孩子写作业、学习、生活、自理、为人处事、穿衣服、吃饭,方方面面、事事处处他们都想要控制、管理,也就是实施所谓的教育,以达到感受自己存在的目标。

很多妈妈说: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孩子活着吗?

是啊,妈妈们这样说从遗传角度看也没有错,毕竟我们承担了妈妈这个角色,但是我们只有这一个角色吗?我们难道不是先生而为人,先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立场,然后才成为妈妈的吗?

所以为了孩子活着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只能说母亲是我们的一个角色,一个很重要的、关乎生命的角色,我们要努力去做好。

但是我们不是为了孩子活着,我是为了自己活着的,所以当妈的存在感不要和对孩子的付出捆绑起来,那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还有一些家长,他们就是需要在为别人的付出中才能获得价值感,“不然我活的没意义、没价值,我所有价值的体现就是为你付出,我爱你,就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去照顾你,服务你,帮助你,为你付出”这种捆绑也会很让人难过。

一个人的价值感,应该是自己的生命力量迸发,为自己所服务,成为自己的力量去做自己的事情,做自己想要的自己,而不是专门服务于别人,做别人的附属品,才能够让自己有价值。

生命宝贵,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如果用在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上,这个力量就是很恰当的,但如果用在附庸在别人身上,只有为别人付出活着才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是很可悲的。

很多朋友是这样的方式:如果不能掌控到别人,他就会崩溃掉。

常见于父母亲对于青春期以下的孩子以及爱人、情侣之间,有翻看手机的行为,有电话追踪的行为,甚至偷偷的跟梢,打电话查岗。

还有就是掌控到你花了每一分钱是怎么花的都要在我心里有数,我要问的清清楚楚,不然我就没有掌控感了。在孩子小时候,他们看着孩子写作业,精细到掌控孩子写的每一个笔画,才能放心。

话说回来,为什么他们这么需要掌控感,需要对爱人或者孩子掌控的这么细致呢,是因为他们的安全感超级不好。

如果他们不掌控这样的细致到位,不看到别人百分之百的是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就会失控,会崩溃掉,就不能建立一个好的信任关系,这也是安全感不足的一些表现。


02


反过来,在孩子的角度看来你的能力让我感觉自己很无力。

是因为你的掌控、替代,让我感觉我很无力,我无能为力,我是弱小的,我无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我是无能的,我是不能独自生存的,我是不能离开你的。

一旦当你离开了我,我的生活就会乱七八糟,我的世界就会崩塌,我是没有能力独自生存下去的,哪怕独自作出一个小小的选择,那都是我难以做到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唯唯诺诺的说:“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颜色,你去问我妈妈好了,我妈妈知道;我不知道我喜欢哪个样子的,你去问我妈妈吧,我妈妈知道。”

还有一些更深层的无力表现在,一些中年期的人时常会感觉不对自己的生命有更长的期待,他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生命可以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更快乐,因为在那之前他们的生命被替代,很严重的被替代、被打击、被做主,他们生命中很多的路途都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也不能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更好地活着。

还有一种,被对待的方式是恨自己离不开你,当被替代的孩子长大,他们会产生依赖型人格障碍:“我很想为自己做主,但是我又离不开你,我很依赖你,哪怕你对我拳打脚踢,冷嘲热讽诅咒我,打骂我,我是离不开你的,我习惯了依赖你对我的替代,我恨我自己的无能,恨我自己离不开你,我就是个无力的人。”

还有一种可悲的情况是:“你宁愿选择替代我,也不选择信任我,你对我的不信任,已经严重到了否定我整个生命的程度,这是对我自己生命的严重否定。很不幸的,被我自己的内在深深的内化了,我认同了你的观点,所以因为你不能信任我,所以我不能信任我自己,我从来不相信,我能够做到什么。”深刻地怀疑自己,自卑和无力感。

被对待的人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你对我付出了全身心的代价,你想要获得我全身心的回报,但是我做不到,我很无助,你没有培养我的能力,没有让我养成可以回报你的行为能力以及愿望、冲动、想法,这些我都没有,因为你替代我的是我所不需要的,我本来希望我能够独立,但是我全部的力量都被你替代掉,我无法为你做什么。

这种潜意识的无力感,带来的后果就是妈宝男不承担赡养父母的现象。啃老族,其实是被父母亲替代型养育出来的巨婴。

这种一厢情愿式的好,出现在生活中、关系中,怎么才能避免这些一厢情愿的现象呢?

因为我们就算旁观,也会感觉挺不舒服的。解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付出的一方和被付出的一方,都能够清晰的去看到自己的人际边界在哪里?

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你自己的,有什么事情是别人的,还有什么事情是老天爷的。跟你没关的事情你不要去做,跟你有关的事情,你要身体力行,清晰了这些边界以后,相信一厢情愿的付出和被控制的人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了自己而活。原生家庭中,父母亲既不要做控制孩子满足自己情绪需求的替代者,也不要养育出不体恤父母辛劳的巨婴。生活总能美好的过下去。

文:黄衣心理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